奋进新时代:致敬新中国70 周年印刷业时代先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印彩华章——历程篇

印刷业70年与祖国共成长

文/《中国印刷》杂志社

2019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在过去的70年间,伟大的祖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披荆斩棘中成功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社会高速发展。70年来,印刷业与祖国共成长。目前印刷业已是包含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以及数字印刷等在内的产业集合体,印刷产品遍布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建国初期一个个七零八落的小印刷作坊发展到一座座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的现代化印刷企业,印刷业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中国70年来的奋斗与辉煌史。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70年间,中国印刷业与新中国社会经济共进,与祖国共繁荣、同发展。70年来,我国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水平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印刷业已成长为一个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相对独立、举足轻重的行业。印刷产业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已颇具国际影响力,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产业带为代表的现代印刷产业布局。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引领人类文明的前进,更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记录、承载、发扬光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中国印刷在西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近代印刷工业技术发展中暂失光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及党和国家对文化、宣传、出版的重视,印刷生产体系很快得到建立并取得长足发展。十年动乱时期,印刷业受到较大影响,发展畸形,品类单一,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发展脉络未断。改革开放后,印刷业的发展步入快车轨道,以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推手,印刷业成为最早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的行业之一,释放出巨大的技术推动力和发展动能。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印刷业进入了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期,中国成为世界印刷领域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当前,印刷业正受到媒介电子化、媒体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等的影响,面临不少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印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迫在眉睫,业界需要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直面困难,开拓进取,让中国印刷成为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此,与业界同仁一道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展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恢复与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即1949年至1966年这十几年,是中国印刷业的恢复与重建期。

印刷品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印刷业的发展。建国之初,我国的印刷业偏重于书刊、报纸的印刷。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刷同整个出版事业一起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甫一成立,便在中央人民政府中设立了出版总署,并在1950年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五项决议》,为发展新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指明了方向。不久,出版总署成立印刷管理局,管理全国书刊印刷业,并由政务院颁布了《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

建国初期的印刷业底子很薄,基本是解放区的印刷厂和城市中一些遗留下来的印刷厂及私营印刷所。国家在各地以接收重组的方式组建了以党报印刷厂、新华印刷厂为主体的出版印刷企业,并在大城市组建了部分专业化的印刷厂,如北京的民族印刷厂、人民美术印刷厂、外文印刷厂,广东的南方印刷一厂、南方印刷二厂、人民印刷厂等,基于此,新中国印刷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在此期间,作为中国工业发祥地的上海市,以调配、内迁等方式支援了全国22个兄弟省市印刷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印刷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3年时间,到1952年全国基本形成了以新华印刷厂为主的完整印刷体系,生产能力远超解放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1958年,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召开首次全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出席。会议提出了印刷业“为政治服务、为出版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明确了“奋战3年,建成从中央到县的报纸、书刊印刷网”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重新调整,更多专业性的印刷企业诞生,印刷业的布局更加合理,印刷能力、印刷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各县都有了一家以上的印刷企业,中等以上城市有多家具备一定规模、能生产不同产品的印刷企业。生产工艺也从单一的铅印发展到铅印、胶印、凹印等相互配合的多种印刷工艺。印刷企业开始形成专业化分工,如书刊印刷厂、报纸印刷厂、包装装潢印刷厂、票证印刷厂等,以及更具专业性的排字、制版、装订厂。至50年代末,基本上建立起与出版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印刷生产体系,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如1960年的报纸总印张量达到58.8亿,是1950年总印张量的14.3倍。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和印刷机械生产能力的形成,印刷企业开始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陈旧设备。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地区在印刷设备、技术、产品质量方面已与香港不相上下。1967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投资新建咸阳铸字机械厂、陕西印刷机器厂、湖南印刷机器厂3个新的印刷设备厂。1968年,决定投资改扩太行印刷机械厂、平凉印刷机械厂、宜宾印刷机械厂、商丘印刷机械厂、新邵印刷机械厂、重庆印刷机械厂、北京人民机器厂(铸造车间)等7个印刷机械厂。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当时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书刊、报纸等出版物印刷是印刷业的主体,包装装潢印刷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包装印刷与书刊印刷分属轻工业与出版两个不同的体系。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印刷科研教育事业开始起步,印刷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始建立。1953年,上海印刷学校成立,首开印刷职业教育先河,为印刷行业培养了众多人才。1956年,北京印刷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印刷科技研究的主力军和国家队。1958年,北京文化学院设立印刷工艺系,开启了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1961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一系列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加速了印刷业完整体系的形成。

完善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初期,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是中国印刷业的完善与发展阶段。

10年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欣欣向荣的印刷业也遭到严重破坏。这场运动是从文化领域的批判开始的,出版事业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部门首当其冲,受到的摧残和破坏更为严重,许多出版社被合并或撤销,出书数量锐减,报纸停刊,报社、印厂解散,大批图书被作为毒草封存、销毁,许多印刷厂无活可干,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出版、印刷出现了一段收缩时期。

不同于其他产业,印刷业强烈的文化宣传属性,使其在文革中尽管存在着畸形发展问题,但受影响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脉络未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受到国家的较多重视和关注。“文革”期间印刷的《毛泽东选集》等政治性书刊,无论是在排版印刷质量还是用纸质量上,都创造了铅印工艺下不可逾越的工艺高峰。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开始过问出版工作,对出版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出版事业得以明显恢复。1970年国务院“出版口”成立, 1973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影响了整个印刷业发展的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研发即始于“文革”期间的“748”工程。为使汉字排版技术走向数字化,并与国际技术接轨,1974年,国家组织力量开始研究印刷技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即“748”工程专题小组。

在这10年里,印刷技术装备一直不能满足大量毛主席著作等出版物的印刷需要,正是这一需求有力地拉动了印刷技术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197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加速印刷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重点发展28种印刷机械新产品计划,包括电子分色机、自动照相排字机、电子刻版机、自动铸字机、双面四色卷筒纸胶印轮转机、彩色报纸胶印轮转机,一系列装订、整饰印后加工设备,全自动切纸机等重要印刷辅助设备及密度计等重要测试仪器。对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起了关键作用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至1979年,中国印刷机械制造工业基本实现了以铅印为主的印刷机械装备的自主生产体系。不过,中国印刷装备技术主要还是仿制国外成熟印刷设备,技术先进性相对不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印刷业迎来了春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文化事业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出版业日益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1978—1988年的10年间,全国原有的许多报社、出版社都忙于复刊、复社,组织采编力量,重建印刷厂,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一批新的出版单位创立。整个20世纪80年代,印刷生产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出版事业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装印刷生产能力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印刷业在服务出版事业的同时,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其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包装印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印刷产值等方面来讲,包装印刷都已成为印刷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装印刷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印刷业发展繁荣的一支生力军。

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众多印刷企业建立起来,除原有的国有印刷企业外,一批以包装印刷和社会印刷品印刷为主的乡镇、街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印刷厂更成为当时重要的创业选择,“要想发,搞印刷”成为当时很多人的共识,温州苍南成为当时乡镇印刷业和个体印刷业最为活跃的地区。现在的上海界龙、中荣集团等大型印刷集团都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印刷企业也应运而生,外贸印刷企业开始成为印刷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研究的发展,从1977年到1980年,各省、市、自治区出现了一个建立印刷技术研究机构的高潮,14个印刷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

为了扭转印刷业拖累出版业发展的局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3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的印刷事业,比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也落后得多,十分不利。我们必须在今后若干年内,有计划地对印刷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北京市要对所属的书刊印刷厂进行技术改造。上海等地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书刊印刷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改变印刷业的落后面貌,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成立了“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由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范慕韩任组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先后制定了“自动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和“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两个十分切合印刷业发展状况的技术指导性方针。在协调小组的努力下,印刷技术改造从1983年起作为专项补充列入国家“六五”计划,从1986年起正式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前后将近20年,国家投资数十亿元,支持新闻出版、电子、机械、轻工、化工等部门200多个骨干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技术改造,特别重点支持了汉字激光照排这一印刷技术的核心技术的突破,一下子带动了印刷水平的全面提高,使我国印刷工业综合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印刷业的繁荣,印刷教育科研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专业化的印刷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上海印刷学校升格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武汉测绘学院(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成立地图制印专业、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开办印刷机械专业,印刷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为正急速发展的印刷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印刷业的繁荣促进了相关社会组织、专业化印刷展会的应运而生。1980年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成立,1983年《中国印刷》杂志创刊,1984年首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举行,1985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成立,1987年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设立毕昇奖、森泽信夫印刷奖。所有这些,都对日后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繁荣与兴旺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10年是印刷业大发展的20年,繁荣和兴旺是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初,以王选教授发明的中文激光照排技术进入实用化为起点,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中国印刷产业实现了从铅排到激光照排的技术革命,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相较西文的字母文字,汉字字量大、笔画复杂,王选教授发明的特有的字形压缩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字形存储问题,中文激光照排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不仅解决了中文图书印刷排版的数字化难题,也为新闻、出版乃至今天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自中文排版数字化问题得到解决后,以PHOTOSHOP软件为代表的计算机数字分色技术也步入成熟,从1994年3.0版本开始,其内置的分色引擎已可以较好地实现数字化的彩色分色,通过简单的计算机计算就可以实现传统电分机复杂的模拟运算。1998年发布的具备色彩管理功能的5.0版本,加快了对电子分色和照相分色的完全替代进程。计算机分色的成熟迫使传统的电分机分为扫描部分和输出部分,即当时为延长电分机使用寿命而出现的“高端联网”。文字和图片的全数字化代表着整个排版技术的成熟,至此,印前工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中文排版工艺的技术革命,彻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印前排版技术的数字化使印刷技术突破了长久以来的束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铅印时代拼版、改版、照相、电分、制版、纸型等工序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极其复杂的工艺过程,流程众多,导致一本书的排印快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直接制约了印刷生产的大发展。激光照排技术将高污染、低效率、高劳动强度、复杂的工艺过程转化为指尖在键盘上的一次次轻盈跳跃,改版只要一个命令就可以全部自动完成。此外,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使得印前和胶印工艺实现了技术贯通,彻底解决了制约胶印应用的印前障碍,大大推动了胶印工艺的迅速普及。

“九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从主管部门到印刷企业,都进一步加大了技改力度,加上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一时之间全国印刷业掀起了以激光照排、胶印印刷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高潮。印刷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带动了装订工艺的发展需求,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的联动线成为印后装订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短短几年间,大量照排、胶印、装订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铅排、铅印等旧工艺、旧设备被全部淘汰,同时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印装技术装备,实现了从铅排、铅印向照排胶印的重大变革。1998年,全国仅进口胶印、装订设备的交易总额就达4.35亿美元。至1998年前后,我国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印的普及,印刷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印刷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促进了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以报纸印刷为例, 1995年至2005年,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平均年增加量超过15%,最高达到了25%的惊人速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印刷业的市场开始进入激烈竞争阶段,技术的革新进一步推动了印刷业的充分市场化,印刷业成为最早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行业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印刷设备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深圳地区合资印刷企业为代表的印刷新势力异军突起,在印刷工艺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大量内地高出版质量要求的图书南流到珠三角地区印刷,形成了当时独特的“北书南印”现象。而“北书南印”的局面又刺激了内地印刷企业设备的引进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过几年的努力,本世纪初全国各地的印刷质量普遍提高,“北书南印”现象逐步消失。

随着20世纪80年代香港印刷企业开始搬迁至内地组织生产和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印刷业开启了合资的步伐,并成为印刷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早期的北京百花、精美到后来的中华商务、利丰雅高等。合资企业的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在广东地区出现了一批以外单加工为主的大型印刷企业,这也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印刷品质量管理水平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广东1100多家印刷企业承印了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印刷品达35000多种,加工产值达300多亿元,约占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印刷业已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印刷企业也迅速崛起,成为重要印刷力量,并在印刷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的还成为上市公司,如盛通股份、吉宏股份等。

我国的包装印刷工业起步较晚,包装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多年来“一流商品,二流包装”的现象一直制约着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包装印刷成为印刷行业中最为活跃、最有活力的领域,借助印刷技术的突破和中国制造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包装印刷大国。目前,印刷行业中的一大批龙头企业几乎都是以包装印刷为主营业务,如鸿兴印刷、深圳劲嘉、力嘉集团、中山中荣、上海界龙、上海烟草包装印刷等。我国一大批知名包装印刷企业的产品质量可同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品相媲美。目前我国大型包装企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已经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997年,《印刷业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加强了对印刷企业的管理。2001年,为适应加入WTO的相关要求,国家对《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印刷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印刷业多年来由工业和出版口多头共管的问题得到解决。

据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我国各类印刷企业10.2万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万人,年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印刷业的繁荣带动了印刷教育的发展,除北京印刷学院等原有的印刷专业院校外,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开设了印刷专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职院校也开展了高职层次的印刷专业教育,印刷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同时,印刷期刊出版进入繁荣期,《中国印刷》《印刷杂志》《印刷技术》《今日印刷》《印刷工业》《印刷经理人》《印刷质量与标准化》《广东印刷》等众多印刷类期刊获得较快发展。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CHINA PRINT)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印刷大展。2003年创办的中国国际全印展(All In Print China)、2007年创办的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PRINT CHINA)异军突起,参展厂商和展览面积不断创出新高。三个印刷大展“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有10万平方米量级的展出面积,10万以上的参观人流,充分显示了中国印刷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无尽商机。

在中国印刷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印刷的国际话语权明显增加。2001年,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举办,成为历届规模最大的印刷业盛会。大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担任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进步的阶梯”,李岚清的一席话道出了印刷业的重要性。

调整和突破

自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后,印刷业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一样,也开始面临成长烦恼和信息技术替代的窘境,急需更大的突破。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印刷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我国印刷业的体量已足够庞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成为世界印刷机械设备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印刷业在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2010年,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ISO/TC 130)印后工作组(ISO/TC 130/WG12)召集人和秘书处;2013年,中国承担ISO/TC130秘书处工作;2015年1月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兼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蒲嘉陵教授担任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ISO/TC130)主席;2016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两项国际印后标准(ISO16762《印数技术印后加工 一般要求》和ISO16763《印刷技术印后加工 装订产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印刷业的繁荣也引来资本市场的关注。2018年,在A股上市的印刷企业超过30家,合兴包装以122亿元的营收高居榜首,新三板印刷企业数量超过60家。近年来,印刷电子商务成为印刷转型的重要方向,印刷电商开始出现,阳光印网、世纪开元、深圳云印等都曾经获得多轮融资,加上其他各类设计、印刷类电商,为印刷业电子商务的开拓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繁荣的背后,印刷业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困境逐步显现。中国印刷业自2013年起增长速度持续下降,面临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变化以及快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与环保治理带来的多重压力,中国印刷业的生存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社会生活信息化普及的大背景下,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中国乃至全球印刷业都不得不面对多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的替代性竞争,形势严峻。在出版印刷领域,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书、报、刊不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例如,中国报纸印刷总印张数自2011年达到1678亿对开张的最高峰后开始断崖式下滑,2018年仅剩781亿对开张,下滑超过50%。期刊印数的下滑情况与报纸类似,但相对好一些;图书基本保持稳定,但单次印刷批量急速减少。

同时,中国印刷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一方面,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增长方式和新旧动能的转换,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稳速发展阶段,印刷品的市场需求随之出现明显波动,这一点在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环保问题造成了印刷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和远期发展不确定性的提高,同时也加速了印刷企业间的产能整合和布局调整,促进了印刷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5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起对直接向大气排放VOCs的包装印刷与石油化工两个试点行业收缴排污费。很多地方政府将实施的领域从包装印刷扩展到全印刷门类,印刷业被公众误解为和石化行业一样的高污染行业,图书的墨香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印刷行业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自2018年1月1日排污由费改税后,各行业间实现了均一化,各类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日益完善,印刷行业的环保压力才稍有减轻。

数字印刷技术也在改变着印刷业的技术形态,传统印刷产业不得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选择。数字印刷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每分钟印刷百张以上的生产型数字印刷机、卷筒纸上纸联机完成折页装订的数字印刷机都已进入生产应用,目前机关文印领域几乎全部改为数字印刷,数字印刷正在迅速进入图书、标签、包装印刷领域。除了可以满足人的个性需求外,数字印刷还可帮助出版单位解决沉重的图书库存积压问题。数字印刷成为继平版、凸版、凹版和网版印刷之后的第五大印刷方式。传统印刷遭遇数字印刷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出版印刷业的流程和价值体系,大大削弱了出版对印刷的依赖,印刷产业链正发生着颠覆性变革。

国家印刷业主管部门为新形势下印刷业的转型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领中国的印刷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印刷企业早于其他行业在清洁生产、环保治理、绿色印刷、智能发展等方面提前布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共同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揭开了中国印刷业绿色发展的序幕。2011年3月,国家环境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由环境保护部批准正式颁布实施。2011年4月发布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印刷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指出要引导印刷业绿色转型。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印刷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经过近10年的实施,绿色印刷理念在印刷行业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印刷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印制到发行环节的全覆盖,实现了印刷污染物从末端处理到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小学教科书和近半数青少年读物实现了绿色印刷,一半以上的票据实现了绿色印刷,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印刷企业通过绿色印刷认证,采用绿色印刷的出版物涉及全国近半数的出版社。

《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行业高质高效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9月8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展示了一批以智能印刷软硬件研发、设备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协同共享、智能印刷系统集成、新兴业态等领域为重点方向的项目,发布了第一本系统分析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情况的行业报告《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该报告对印刷业未来的智能化发展作了系统化安排。第二届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于2019年7月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上发布了“一本图书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作为展示去年创新大会工作成果的重要内容,并重点推介了一批新的智能印刷项目。创新大会搭建起服务全行业创新发展的平台,探寻印刷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新路径,引领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印刷行业主管部门近10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印刷业的创新发展,在做好行业监管的同时,敏锐地发现印刷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印刷工程、印刷业创新大会、全国印刷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方式,借助市场力量,建立起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新时代,印刷业再出发

目前,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秩序重构问题,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面临重重障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期。以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正在深深地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印刷业自身技术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急需突破性技术革命的再次出现。所有这些,都给印刷业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多种影响印刷业的因素相互叠加,中国印刷业的生存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70年中国印刷业发展的巨大成绩和庞大的中国市场让我们有信心通过创新发展,使中国引领全球印刷技术的发展潮流,绿色印刷、智能印刷等都可能成为中国为世界印刷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印刷业的短板和不足。首先,中国印刷技术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印刷工艺与技术创新多数还属于跟随水平,技术研究力量严重匮乏,如高保真印刷、无水胶印等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仍然很少。其次,中国印刷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特别是数字印刷中的喷墨头、激光成像组等核心部件的技术应用还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仅机械式结构的数字印后领域取得一定突破,中国印刷机械制造业近年来也已经落后明显。再次,中国印刷业在全球印刷领域的话语权仍然较少,印刷相关国际标准虽已有少量由中国主导,但核心标准仍被欧美主导,印刷质量管理规范也仍是以国外开发的体系为主。

今后,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印刷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善于发现产业链的痛点和创新点,专注印刷技术和印刷装备的创新,推动印刷业的更大发展。我们相信,作为文化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标杆性产业的印刷业,必将和中国经济共同进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