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真·凝脂美玉:和田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答疑解惑

“和田玉”有几个小名儿?

“和田玉”“软玉”“透闪石玉”“闪石玉”,这几种名称一直以来含糊不清。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每一种名字的讲究和说法。在学术领域中,“软玉”一词一直作为和田玉的名称来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广阔的珠宝玉石首饰市场以后,此名称在营销过程和百姓购买活动当中引起了很大的误解。就字面意思来讲,一般认为“软玉”一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质地较为柔软的玉石,会让不了解的人错误地认为和田玉是一种材质很差的玉石,廉价感倍增。这不仅造成了很多人的不理解不明白,甚至严重影响了和田玉的推广。所以“软玉”是非常不恰当的也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名称。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为6.0~6.5,硬度与翡翠比较只是稍低,翡翠人们习惯称为硬玉,自然而然就把和田玉称为软玉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各种不同意见,香港叫“透闪石玉”,台湾省叫“闪玉”,有人提出叫“闪石玉”,有人提出叫“和田玉”,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合适名称。其中研究机构比较倾向用“透闪石玉”,比较符合客观情况,因为所有产地和质量的和田玉主要成分都是透闪石。

而商家比较倾向用“和田玉”,因为和田玉知名度最高,最利于销售和传播。国家标准最后确定的是“和田玉”,也是沿袭以前的习惯称谓,所以其他不是新疆和田产的玉,自然就成了“泛和田玉”。举个例子,钻石也是商业名称或俗称,它的学名叫金刚石,和田玉也是商业名称或者俗称,学名叫透闪石玉,为什么要加“玉”就因为玉是多晶集合体,也就是聚晶,而金刚石是晶体。但是钻石的标准里面4C标准,包括颜色、净度、重量、切工,并不包含产地,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和田玉不一样,虽然本质(质地)是一样的,但是偏偏俗称里加入了产地因素,这就从根本上让人们对产地格外敏感,认为别的地方的就不正宗,青海昆仑玉的重要产地格尔木的很多同行就对此事有强烈看法,他们把自己的青海料都叫作昆仑玉,暗指产自昆仑山脉。但其实新疆和田也是在昆仑山脉脚下的一片绿洲,新疆、青海都被昆仑山脉所贯通,乃是一脉相承。

所以,我的观点是命名尽量不要带入产地因素,叫透闪石玉最为恰当。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国标的“红木”标准命名上,“红木”二字其实很不恰当,如修订为“中国名贵木材”标准是否更为准确。国标中红木分为5属8类33种木材,其实只有几个品种是红色调,目前的命名并不能很好的概括所有品类,没有把皇家贡木金丝楠录入其中更是一大遗憾,和田玉的命名亦是同样的道理。目前的和田玉市场中,高品质者便产自和田,低品质者则为青海、俄罗斯甚至韩国产出,给人以产地即代表了品质的错误观念,对于泛和田产区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客观。无论哪个和田玉产区,都有高品质的原料,一味地倾向性宣传,会严重影响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且商家之间的相互诋毁,更让信誉毁于产地二字,到最后只会变成玉质如何无人问津,只关心产地的结局。其实成品的和田玉究竟产自何处,又有谁能说得清呢?目前连国家标准中也没有规定如何量化区分产地,因为很多数据完全套叠,同时缺乏诊断性的特征,根本无法区分。既然如此,为何在定义之初要在名称上加入产地信息?这样的和田玉市场如何持续发展?玉文化如何得以传承延续?我相信,这个问题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正视,但现在木已成舟,习惯的称谓已然形成,想把“和田玉”扶正为“透闪石玉”需要时间,但我坚信,这是大势所趋,早晚必行。

和田玉雕龙手把件

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顾名思义,和田玉就应是新疆和田地区产的玉,是一个标志,不仅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品质的保证。一旦消费者了解到证书上写的和田玉并非新疆产的和田玉,而是青海玉、俄罗斯玉或者韩国玉等,自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于收藏来讲,问题就更大更尖锐,收藏者对玉石有着更强的趋向性和针对性,是什么地方产的玉石需要准确把握,明明是青海玉、俄罗斯玉或者韩国玉,而证书上却都是和田玉,则认为商家有意为之,更让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玉雕界、考古界、文博界等则更是对此状况有所不满。总之,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我想时间能证明一切,在现阶段,鉴定机构只能按照国家标准写“和田玉”,但同样再过些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明白质地比产地更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