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印务管理概述
印务管理主要是指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务管理,它涉及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方方面面,也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的实务工作。由于印刷分类或产品方向的分类相当复杂,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规模也相差巨大,不同的印刷企业都应针对当下的市场环境做出积极的调整,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印刷企业的特征
印刷业的历史绵长悠久,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业也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但这并不代表印刷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许多传统产业也都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化过程。所谓朝阳产业是指随着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推进,诞生出的新的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印刷虽然不属于“朝阳产业”的范畴,但显然也不是“夕阳产业”。作为人类的一种恒久需求,纸制品(包装产品和作为文化与信息载体的书刊)不可能淡出人类的生活,虽然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无纸化趋势在大大增强,但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可以并存的信息载体,不完全是简单的取代关系。正因为如此,属于加工业的印刷企业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产业活跃,风险小
印刷业也常被认为是中小企业非常活跃的产业,大部分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不过,有的企业尽管规模小,却在特殊的印刷领域做出了特色,其订单量及其拥有的技术也不亚于大型印刷企业。但是,受技术开发能力、研究人员、开发经费等制约,中小规模企业一般难以涉足IC卡、电子精密器件等产品领域。此外,将来的制版部门数字化的推进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印刷部门的CIM(计算机集成制造)化,也都需要资本实力,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将越来越大。
印刷工业的所有工作需按客户订单要求来做。与一般制造商不同,印刷企业在接受订单后才着手准备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材料,可以说几乎没有风险。此外,当工作量超过本公司的生产能力时,还可采取委托其他印刷企业外加工的方式,因而公司内部的设备开工率比较高。当工作量到了连外加工也来不及消化时,才会考虑新增印刷设备。这点也说明印刷业属于风险小的行业。反过来,印刷业又属于一种话语权很小的行业。这是因为它的工作要等客户下单才能开始,必然使得争夺订单的竞争非常激烈,且在价格、交货期、印刷质量等方面,容易对客户委曲求全。
2.生产过程中印刷质量波动较大
依靠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制版部门实现了数字化,已经能够用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但是,印刷工序仍存在很多变动因素,印刷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质量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印刷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印刷机把纸张正确地输送到印刷滚筒,然后印刷指定的图文。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问题,例如:纸张的褶皱与伸张、图案的位置偏移、张力问题等引起套印不准;墨量、水量的变化引起色调变化;印张打滑引起折页位置不准;干燥不充分引起蹭脏,甚至还会从印刷机上滴落油墨、水、润滑油。
印刷过程一般很少能够按照最初的设定一直保持不变。实际上,操作者要一直注意观察印刷品的质量变化,一边调整,一边操作。同时,由于印刷机运转速度非常快,稍有疏忽便会出现大量废张。对于未来的印刷机来说,如何避免产生这些变化因素是一项重要课题。
3.对质量的评价因人而异
印刷是将文字、图案大批量地转印到承印物上,再对印刷品进行裁切、装订等加工,然后作为产品交给客户。其中,色调、套准等印刷质量的评价很少用测量仪器来进行,一般是通过人眼目测来评价。因此,在客户与印刷企业的制版、印刷等操作者之间,就会出现对质量的评价不一致的情况。与此同时,有关印刷质量的要求也没有完整的量化表达方式,都是一些“红的稍微增加一点”“脸色表现得健康一些”等含糊的说法。因此,印刷过程存在着不少人为因素,还残留着不少手艺人干活的模式。这一点也是今后数据化、规范化的课题。
4.印刷技术是许多理工科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大学里,印刷技术过去对应的是印刷工程学科,现在逐步改称图像工程学,将印刷的视点转向图像信息所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印刷的主要技术包括:制作印刷用版,通过油墨将图文信息转印到纸、薄膜等承印物上,再加工成书籍等指定形状。
为完成上述工序,印刷技术要涉及多种学科。制版、印版、油墨等涉及化学;腐蚀、电解等涉及电化学;印刷机、装订机等涉及机械工程;图像处理计算机、传感器等涉及工学类的程序设计、电子学、光学等,还涉及理学类的物理、数学等。因此印刷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边缘技术或交叉技术。
5.生产上需要技能
平版印刷依靠水和油墨的不相混溶,而凹版印刷的色调受变化的溶剂浓度所左右。这些都使得印刷需要有较高的技能才能稳定地进行。此外,凹印版的网点下凹深浅、局部形状都会对色调产生微妙的影响,其制作也需要操作者有常年的经验积累。印后加工也同样需要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输送柔性的纸张时,会出现卷曲、折叠等问题。为此,制版、印刷以及印后加工等所有工序都不太好实现数字化管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技能的重要性。只有当各种传感器、自动控制技术等尖端技术可用于印刷质量的数字化评价,技能才会被技术所代替。
6.设备两极分化
我国印刷行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了两极分化:市场上既有各种高速、高档,处于世界领先的进口印刷机,也有各种技术含量低、品质低劣的印刷设备。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大多使用中低档的印刷设备。许多印刷企业买的是二手的进口印刷设备,许多小规模企业使用的是老式印刷机,印后工序生产设备也比较落后,有些印刷设备已近老化。而与这些中小企业相比,一些大型印刷企业的设备则比较先进,其设备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能够承印各种高档印刷产品。这一弱一强的现状,显示出我国印刷业整体实力不足。
7.不断改善的3K(累、脏、危险)形象
在印刷车间,飞溅出来的油墨或润滑油、纸张上脱落的纸粉、防粘脏的喷粉等,使印刷机周边及车间变得非常脏。溶剂、酒精的气味更使得车间环境进一步恶化,大家普遍认为印刷业是3K行业。不过,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关注车间的环境、开展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运动,车间环境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今后,还要进一步探讨印刷过程中避免污染环境的方法以及印刷机的全自动清洗系统等。
再从订单竞争方面来看,为了应对越来越短的交货期,或者为了确保生产量,企业里加班现象非常普遍。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印刷界也必须把缩短工作时间作为课题加以重视。表1-1列出了印刷企业的特征。
表1-1 印刷企业的特征
二、印刷企业的现状
我国包装印刷行业具有万亿市场规模。近十年来,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包装行业社会需求量大、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支撑性产业。印刷产品结构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同时,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订制化趋势,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发展迅猛。
1.小企业偏多
从布局上看,印刷企业相对比较分散,不利于印刷业的日常监管。从企业规模上看,沿海等发达地区印刷企业规模较大,而内陆等地区印刷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从业务结构上看,仅有少数企业货源充足,而大多数企业货源紧张。规模小的印刷企业偏多,有低档次、重复建设等现象,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高新技术在这些印刷企业的运用比重还很低。
2.劳动效率提高的空间很大
印刷具有提高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增强消费等功能和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业的总产值仍然很低。有数字为证:目前,我国印刷工业总产值仅占全世界印刷工业总产值的4%左右,而占全国GDP也只有2.5%。而我国印刷行业的劳动效率也参差不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劳动效率低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另一方面也因从业人员的来源多样化,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也为受过中职或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地区发展不平衡
印刷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这是产业特点所决定的。值得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印刷企业的分布不均衡。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印刷业呈繁荣之势,而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印刷产业则比较低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四省一市的印刷总产值约占全国印刷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印刷总产值仅占全国的5%左右。这种现状,一是造成了印刷资源浪费;二是企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三是阻碍了印刷企业的自身发展。
三、印刷企业的分类
一般把印刷工艺流程的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即印前、印刷、印后,而依据《印刷业管理条例》,我国对印刷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规定,该条例主要用于规范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经营活动,明确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证制度,未依照此条例规定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包装印刷经营活动。我们常见的印刷企业如下。
1.印前企业
图文公司普遍是指以图像文字处理制作为主的广告公司,而这类公司主要承接的业务都是设计制作、打印、喷画和制作CAD图等业务,从事出版物印前的公司需取得出版物印前的行政许可。
2.印刷企业
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印刷企业,又可分为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和其他印刷品印刷。
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后,出版物印刷企业数量、年职工工资总额和人均年工资纷纷提升,配置资源的效率明显提高,百强企业中单一从事出版物印刷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当前我国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的数量达数万家,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欧美日、港台、国有和民营。
欧美日资企业主要指来自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老牌包装印刷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这类企业登高望远、久经磨砺,对世界经济形势了如指掌,兵锋所到之处,必是经济热点。它们在发达国家拥有深耕数十年的市场,且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初入中国时享受超国民待遇。自2010年始,中国取消了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加上2008年之后,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国有企业,让外资企业深感不适。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加强了对垄断型包装企业的监管,让一向对政治非常敏感的跨国外资包装企业深感忧惧。
港台企业指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尼、韩国等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包装印刷企业。由于受英国多元文化的影响,崇尚绅士风格的港资企业相对比较人性化。台资企业深谙中国的国情,对员工比较苛刻,对政府官员善于投其所好,因此在大陆也是风生水起。但港台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理性投资客,稳健经营者。由于与大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港资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大陆的企业,可谓得风气之先。台资企业虽然稍晚一点,但是凭借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苛刻的成本控制,在大陆也是风生水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财务稳健、付款及时、信誉度较高。
国有企业属于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代理机构,因此在政策、土地、银行贷款、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尽享超国民待遇。与国家经济紧密联系,短时间来看,尚无大虞。
民营企业是典型的“没钱倔强型”,企业老板多出自草根阶层,对财富极度地渴求,但对企业员工和供应商比较苛刻,对客户服务周到。短小精悍、活力无限是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具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气魄。
近年来,随着与相关科技的进步和各类专业化需求的增长,特种印刷得到空前发展,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且当差异化经营、个性化量身订制成为诸多印刷企业的战略选择时,独具特色的特种印刷技术也成为一个印刷企业在市场上赢取主动的重要法宝。国内从事特种印刷的企业众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特种印刷行业的迅速成长,使其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如今,特种印刷跳出了印刷视野,赋予了印刷更宽广的范围,将触角延伸到了建筑行业的壁纸、陶瓷、纺织工业的印花、半导体行业的印刷电路板等诸多领域。国内印刷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力争市场份额。
国内印刷企业在某些细分领域各有特色,如报纸印刷、烟标印刷、标签印刷、票据印刷等。一般的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企业亦星罗棋布,同时存在数量庞大的中小印刷企业,产品同质化较高,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以及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的冲击,我国印刷行业正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亟须寻求转型突围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创新升级、集中整合将成为未来几年印刷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印刷总量的减少或许也会成为事实。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品质将不断提高,绿色印刷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要求印刷技术更加环保,包装耗材不断环保和节约,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可自然降解,实现无污染、低污染包装。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新兴行业如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电子通信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在此带动下,特定领域的包装印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我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市场需求仍将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且高端包装印刷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3.印后企业
印刷品按印后加工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印刷品表面进行美化装饰加工,如为提高印刷品光泽度而进行的上光或覆膜加工,为提高印刷品立体感的凹凸压印或水晶立体滴塑加工,为增强印刷品闪烁感的折光、烫箔加工等。二是使印刷品获取特定功能的加工,如使印刷品有防油、防潮、防磨损、防虫等防护功能,邮票、介绍信等的可撕断,单据、表格等的可复写功能。三是印刷品的成型加工,如将单页印刷品裁切到设计规定的幅面尺寸、书刊本册的装订、包装物的模切压痕加工等。除进行出版物的书刊装订以外,其他生产并不需要行政许可,但在行业上大家仍然把这类企业看作印刷企业的范畴。由于人力成本的上升,这类企业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设备的自动化。
四、印刷企业法律法规
1.《印刷业管理条例》
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对《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补充。该条例主要用于规范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经营活动,明确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证制度,未依照此条例规定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包装印刷经营活动。
2.《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印刷业经营者的设立和审批制度,促进印刷业经营者提高经营素质和技术水平。2015年8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修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第3号),其中修订了《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对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予以放宽,不再对厂房建筑面积和注册资本做硬性规定。
3.《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提出印刷业经营者接受委托印刷各种印刷品时,应当验证委印单位及委印人的各项证明文件并妥善保存。该规定规范印刷业经营者的印刷经营行为,健全承接印刷品管理制度。
4.《商品条码管理办法》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商品条码管理,保证商品条码质量,加快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和商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要求“从事商品条码印刷的企业可以向条码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取得印刷资质。获得印刷资质的印刷企业,可优先承接商品条码的印刷业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商品条码工作的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全国商品条码工作”。
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商品包装有详尽的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五、印刷企业的组织架构
企业组织架构是进行企业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中央集权、分权、直线以及矩阵式等。
企业的组织架构就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组织架构需要根据企业总目标,把企业管理要素配置在一定的方位上,确定其活动条件,规定其活动范围,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没有组织架构的企业将是一盘散沙,组织架构不合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的彻底失败。相反,适宜、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的能量,使组织更好发挥协同效应,达到“1+1>2”的合理运营状态。
很多企业正承受着组织架构不合理所带来的损失与困惑。组织内部信息传导效率降低、失真严重;企业做出的决策低效甚至错误;组织部门设置臃肿;部门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工作中互相推诿、互相掣肘;企业内耗严重,等等。要清除这些企业病,只有通过组织架构变革来实现。
组织架构是企业组织的构成形式,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力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的组织架构可分为扁平式结构、智慧型结构和金字塔形结构。印刷企业多采用金字塔形结构,根据管理方式和部门设置,其结构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如图1-1所示。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负责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架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图1-1 直线式组织架构
2.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架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图1-2所示。如在生产经理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生产经理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图1-2 职能制组织架构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如图1-3所示。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图1-3 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如图1-4所示。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图1-4 事业部制—“斯隆模型”组织架构
5.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如图1-5所示。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它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须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图1-5 模拟分权式组织架构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缺陷。
6.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式组织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矩阵式组织架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机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六、企业管理的梗概
企业管理的内容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包含业务调度部门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外加工管理和劳务、原材料、设备保养、效率、安全卫生、收益等管理项目,这里只是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而相关方面的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里详细阐述。
1.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
管理人员的工作会因岗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其核心目的就是保持企业的高效运转,创造最大的收益。
(1)生产管理
印刷企业的生产管理调度是特别重要的部门,起着企业的控制塔作用。在充分把握产品的技术难易程度、设备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从接收原稿到制版→晒版→印刷→加工→发货的流程,并跟踪其精度,还要安排纸、油墨等原材料以及送货用的车辆等。当然还必须充分把握客户对产品质量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因此,不管哪家印刷企业,担当这一职务的人都要分别在制版、印刷等部门实际工作过,在技术、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最重要的生产管理工作就是要把握生产量,及时解决哪些产量达不到预定要求、现场报告的产量不可靠等生产进度问题。另外,客户有时会突然要求提前交货,此时,生产管理部门将首要对各生产工序进行调整或与营业人员进行协调。
由于各种不合常规的因素较多,生产数量也难以准确把握,因而印刷的进度管理不太容易实现计算机化。但是今后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其由依赖经验的管理模式转变成计算机管理模式。
(2)质量管理
印刷具有“大量生产质量不稳定产品”的一面,在进行质量管理时,也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特点。
印刷机运转速度非常高,印刷过程中不可能在收纸部进行逐张检查,一般只能进行抽查。最近虽然也已经有印张检查装置面世,但由于印张参差不齐,因而检查精度不是很准,离实用化还有些差距。
此外,市面上也有些印张的色调自动控制系统,即通过读取印张上的色标或墨辊上的油墨膜厚度,调整油墨量。但因墨辊太多容易产生“时间常数”的延时现象,现阶段还是人工操作更实用。不管怎么说,现实状况是印刷机的完全自动控制化还有待于今后的高速图像计算处理技术与预测控制技术的发展。
因此,印刷企业必须积累经验,针对现有设备,确立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次品不会产生,并且不让它产生。
(3)外加工管理
对印刷企业来说,外加工管理也是重要的管理之一。印刷企业根据业务的淡旺季采取外加工策略,或者将部分工序外发加工,对外加工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些大型印刷公司,60%左右的商业印刷品都是由外加工消化。
然而,即使是由外加工企业进行印刷或装订,产品的责任仍然在外发这批活的印刷企业,因此,必须强化外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
2.企业内部的现场管理
企业内部的管理主要是确保各工序顺利运行。现场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的劳务管理、使用原材料的管理、确保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的设备保养管理、当前使用的各台设备的效率管理等。另外,印刷现场的效益管理重点是各工序的精细核算:印刷的话一个印张多少钱;装订时,配页或者切纸多少钱。印刷品的加工正是这样通过各工序一点一点的累积才形成生产收入。
(1)劳务管理
对于劳务管理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善工作场所的氛围,激发员工的干劲。最好经常召开会议,时间不一定太长,及时把有关信息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增强对公司、工作的参与意识。另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提交合理化建议制度。另外,还要通过现场培训,对员工进行一些日常使用的材料与设备相关的知识教育及操作方面的技能培训。
(2)原材料的管理
要想生产优质产品,关键是要确保采购到最合适的原材料,并在收货时认真检查。纸张是主要原材料,其他还有油墨等辅助原材料。单就油墨管理而言,对其品种、颜色、数量、余量等进行库存管理的印刷企业还比较少。要想生产优质产品,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对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库存情况、盘点、采购、补充的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
(3)设备保养管理
印刷企业的设备保养管理普遍比较落后。拿印刷机来说,往往只考虑到别发生大故障、尽量让印刷机保持运转等,而很少进行保养。有的卫生状况非常差,当机器突发故障时,设备供应商的维修工发现设备脏得连机架内侧的螺丝头都看不到,或者在拆卸故障部分前竟要花半天的时间进行清扫。
设备保养管理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印刷速度、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努力发挥印刷机应有的能力;二是防止设备老化,延长使用寿命。但是,现实情况中,因吝啬保养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常常导致使用性能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很多废次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色调不对,套印不准或滴落油墨、水、机油等。
设备的状态只有操作者最清楚,因此,做好保养管理的最佳方法是让操作者树立自己的设备自己维护的思想,这就叫作“自主保养”。其优点在于:通过实施自主保养,使得操作员工不仅能掌握设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会激发工作热情,增强对公司发展的参与意识,活跃工作气氛。
(4)效率管理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生产量/运转时间)。效率管理则是以周、月为单位,对每台机器的效率进行统计,通过改善不利因素,不断提高效率。
为了分析各种操作过程,可采用时间分析法、动作分析法等,用秒表或用摄像机拍摄、记录操作者的动作。另外,还有准备工作外循环化等方法,力求缩短准备时间(切换时间)。
特别是对于小批量的印件,如何缩短切换的时间比提高印刷机的速度更加重要。当然,对设备的了解以及前面提到的设备保养也是提高效率所不可或缺的。
(5)安全卫生管理
营造一个员工能安心工作的环境是经营者的任务。“安全第一”这句话说的就是安全比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印刷企业中既有大型的印刷机,也混杂着许多经常需要调整的小型的装订机,有不少旋转运动或者反复运动的部位,经常发生员工手、脚被夹的人身事故,甚至还出现过由于纸张太重,在用纸台搬运时发生事故的情况。因此,在生产现场,必须始终重视安全卫生教育、设置安全防护罩等,深入进行清理整顿,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6)效益管理
印刷企业的销售额、利润额是由印刷1色多少钱累计而成的。因此要采用“以部门为单位的效益管理方式”,即按部门(比如说平版印刷车间的4色机组)进行效益管理。现场管理者应掌握产值、制造成本的明细,在本部门实施极为详细的效益管理。
具体来说,每天要从正在生产的订单(订单传票、生产通知单等)中单拿出印刷单价数据,由此算出各台印刷机的产值,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统计。另外,制造成本的统计则要包括本部门购入的油墨、酒精、橡皮布等辅助原材料的费用(纸张单独核算);作为运转费用的电、煤气、水等能源费和人工费(包括附加费用);还有修缮费、损失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由产值减去制造成本便得出该部门的毛利。
作为深化管理的指标,还要预先明确各项目上年同月、上个月的实际值以及当月目标等,还要测算好产值、制造成本、油墨、材料、人工费等对应每个印张的单价,以便进一步分析。
采用这种按部门管理效益方式的印刷企业,其优势在于:能够使现场管理人员为经营多加思考,并可实现详细的数字化收支管理。
3.现代印刷企业的CIP4管理方式
由于印刷具有很多优势,即使是在今后的高度信息化社会,印刷品仍将会与各种软媒体共存下去。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把非常困难的印刷工厂管理推向现代化,以符合时代的需求。
①在推动生产设备自动化、数字化的同时,还必须推进管理方式的变革。近来,制版设备供应商正在推进:“CIP3”,公开了数据格式,以便印刷、装订等后工序利用。今后生产管理也要能够根据这些前工序的数据来进行控制。
②由于印刷品在生产过程中难以保证可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可靠性已成为一项课题。比如说及时生产量可按预定计划实现,如果其中混入了许多废页,就需补印缺帖,不仅完全打乱计划,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今后,伴随在线检查装置的精度提高,无水平版、油墨、干燥装置等技术的发展,可望构建可靠性更高的生产方式。
③今后生产的管理不应只针对生产部门,而应与营业部门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收益管理也纳入其中,应该能通过此系统自动输出提供给客户的报价单、产品说明书等。此系统可再进一步扩展,使之具有能够在营业部门的计算机终端上实时检索上述信息的功能。
4.企业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
印刷工厂的生产管理是一项始终费心费力的工作。工作内容每一项均有不同,事无巨细,生产量大,质量却缺乏稳定性。此外,交货期、质量评价随客户的意志而改变,整个生产过程被切割成多道工序,因此工厂管理非常复杂。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印刷生产一直是由那些被称为老师傅的人凭借经验在管理、运营着。
生产管理的计算机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单就进度管理来看,就有以帖为单位安排进度的书刊印刷、印刷与合成交织在一起的软包装印刷,常常以单据为成品形态的BF(商业票据)印刷等。按照这些不同的成品形态,进度管理方式必然不同,很现实的问题是对那些不规范的要素能够把握到何种程度。
不过,今后必定要迎来把印刷图文当作数字化数据处理的时代,各种复杂的管理数据也将步入由计算机处理的阶段。我们现在必须整理现行的工厂管理经验,将必须由人来管理的部分与那些可以实现自动化、计算机化的部分区分开来,构筑一个新型的管理体系。
但是,不管技术或计算机如何发达,印刷工作还是离不开人的细心操作,少不得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说工厂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员工的士气,如何活跃生产一线的气氛,提高员工的士气,是管理者所肩负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