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川
一、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曹娥中部,海拔188.6米。因状如“凤凰展翅”而得名。中间主脉向东延伸有“凤凰肫”(俗称烂冬瓜山)高仅20米。凤凰山之右翼支脉东南延伸至上沙义渡中,称“小山头”,高约50米,阻拦曹娥江中的汹涌狂潮,迫使江潮在曹娥庙前俯身而过,堪为一大奇观。向北则为“蒲鞋山”,高30米余,又往北则为左翼“杨家山”,高也约为30米。
凤凰山之西麓李家山为严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建有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1984年6月在此处考古发掘发现“商代龙窑遗址”,窑旁堆有陶土及印纹硬陶片若干,具有商代特征的“回纹”“箭纹”“羽纹”等,据专家考定,烧制时窑温约达1200℃左右。相距3米,有“西周马蹄形窑址”,平面似马蹄形,残长2.96米,窑壁残高0.38~0.84米不等,出土若干硬陶。现这两处窑址均为上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在严村还出土珍贵西晋国家一级文物——青瓷谷仓。谷仓通高43.5厘米,底径15.4厘米。器身为腰沿罐,口部覆盖,盖底方形,上塑一组建筑物,腰沿上堆塑二层,中为筒状颈,周围塑拱手跪姿的胡人俑,展翅雀跃攸飞鸟,以及门阙等建筑物。罐体为溜肖,弧腹,平底,肩腹部划弦纹,罐身上贴附蛙头、辅首、骑兽俑、舞蹈俑。纹饰内容丰富,制作精良,施青黄色釉。器型规整,保存完好。
上沙村民李天鹏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山麓拾得汉晋古砖四块,其铭文分别是“永初三年八月孟氏作大壁岁己酉”(永初为汉安帝刘祜年号即公元109年)“永初四年八月安意里徐树作大壁岁在庚戌”“元康五年乙卯”(元康为西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即公元295年)“八月十日其卫”。
商周窑址与汉晋古砖这些古代实物遗存,可证实曹娥凤凰山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和生产。这些古人选择凤凰山来生产窑器,除了当地丰富的陶瓷土资源和充足的植被燃料外,就是此山三面临江的地理位置。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充分满足他们大规模生产陶器,并涉洋过海运销万里。
二、狮子山
狮子山古称职山、职峰山、俗称篷头山。在曹娥西面,山顶有庵曰“职峰庵”系晋代古庵。山南为严村,有职山庙,东为方村、山嘴头、李木桥,北为中墅。
2000年建设舜耕大道(外环南路)时,路基从山体中穿越而过,整座山被劈开分成大小两部分。
三、曹娥江
曹娥江是流经曹娥的一条大江,有诗曰:“娥以孝为本,江以娥得名。”至少在东汉为曹娥建祠墓立碑之前,就有浦阳江、上虞江、东小江、剡溪等名传于世。而曹娥江之名,最早则见于唐武周时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浦阳江有琵琶圻,岸有曹娥碑,信此,则曹娥江即浦阳尔。”宋《嘉泰会稽志》说到上虞江条:“在(上虞)县西三十八里,源出剡县,东北流入江,分二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龙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于海”。明史《地理志》记载:“曹娥江,即剡溪下流,其上源自嵊县流入,东折而北,经府东曹娥庙为曹娥江。”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也如此说:“……南自剡县东北而来,至曹娥庙前曰曹娥江,之龙山下曰舜江。”在宋代后,也有略去姓或名而简称“娥江”或“曹江”。也就是说,最早的曹娥江是仅限于在曹娥庙的这段江面,向北到了百官龙山舜帝庙的这一段又另名为舜江。
曹娥庙前曹娥江(阮佳波/摄影)
将曹娥江全流域通称为曹娥江,最早出现在民国14年由华洋义赈会针对民国11年秋和次年春在曹娥江流域发生的重大水灾,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后,出版的《浙江省防洪减灾专题报告》中。
四、运河
曹娥虽系绍兴水乡,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地貌环境,又有别于山会平原的其他乡镇。境内自然河流相对稀少,唯历史上人工开掘的萧绍运河(杭甬运河,现称浙东运河)以及支流蒿坝江(全长约3公里,又称蒿绍运河)。晋、唐、宋称漕渠、漕河,明、清称官河、运河。萧绍运河曹娥境内段自白米堰村起,东至观花桥又南折至顶坝底止。河道全长约5公里。在此段运河北岸原为曹娥江江道,也就没有自然形成的河流。而自蒿坝江东至凤凰、蒿尖诸山之间的曹南、曹北两乡的地域范围内,诸村落之间互有水系相连,如蒿庄、东山下、金村等,且也为东西方向与蒿坝江通。严村、方村之村河旧为南北向河流,出狮子山东经山嘴头出萧绍运河,后遂年淤积,浅隘处难通农船,现舜耕大道两侧多高楼建筑相阻,此条小河已名存实亡,仅余两段各村近处的断头村河而已。从方村东至凤凰山西到新庵前也有小河现已废。
萧绍运河曹娥境内段,最早始于北宋天圣六年(1026年)。此年曹娥斗门由时任会稽知县的泉州人曾公亮主持建成,泄镜湖水入曹娥江。因为在此前尚没有镜湖之白米堰,东镜湖南堤在今蒿坝江西岸曲折南上至蒿口斗门,堤岸外均为东小江北流与曹娥江西向的交汇水域。宋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东阳徐次铎在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会稽县尉,作有《复湖记》。他提到,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灵驾六陵,府县惧漕河浅涸,尽塞诸斗门以抬高运河水位。曹娥斗门废止即在此年,共计运营169年。
南宋绍兴元年,宋高宗诏令漕臣雇募人夫17000余卒,开掏会稽都泗堰至曹娥塔桥河身及夹塘,共用71201工。
明嘉靖四年,绍兴知府南大吉主持挖掘新开南北向从曹娥场至凤凰山漕渠。
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记录:“运河自曹娥镇之拖舟坝(即顶坝底拖船坝)起西少北至此(指白米堰桥)七里七分。水深七尺六寸,面阔三丈八尺。”
1953年2月,在上述运河段太平桥湾头设立公安水上检查站,后改为曹娥水上派出所,在内河水系建立船舶户口,1956年水上派出所撤销。
1969年12月,东关区组织3万人疏浚萧曹运河上虞境内的10.7华里河道,在原来深度3米的基础上挖到4~5米,河面宽度达到22~24米。流经曹娥的运河面貌再次得到改善。
1988年出版的《上虞县交通志》附表1称这段“运河(甲线)曹娥观花桥至丁坝底段。全长0.85公里,河岸宽14.7米,最窄处为12.2米,通航能力为30至40吨级”。
2013年大运河(上虞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公布为全国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