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美国命运的犹太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爱玛·拉扎勒斯 在自由女神像座上题诗的女诗人

不似那铸成铜像的希腊巨神

征服者的双腿横跨两岸

在这里——海浪与落日中的大门

将矗立起一个伟大的女人

她手中的火炬是囚禁的闪电

她的名字是流亡者的母亲

她灯塔般的手臂闪耀着对全世界的欢迎

温和的眼睛俯视着隔水相望的双城

她呼喊着,张开沉默的双唇:

“古老的土地,留下你华丽的传奇

给我送来你疲惫的人,你贫穷的人

你渴望呼吸自由的拥挤的众生

让他们来吧!

被你丰饶的海岸推走的不幸的人们

被风暴席卷,无家可归的人们

在这金色的大门边

我为他们举灯照明。”

一百多年前,当来自欧洲的移民乘船到达美国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女神像的底座上携刻着爱玛·拉扎勒斯(Emma Lazarus)不朽的十四行诗《新的巨人》。在诗中,爱玛·拉扎勒斯把自由女神称作“流亡者的母亲”,对所有因为贫困和宗教迫害而离开自己祖国的人张开欢迎的双臂。女神像是法国政府赠给美国的礼物,其本意与移民并无关系。是爱玛·拉扎勒斯的诗赋予了自由女神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民主、包容、自由和机会的象征。

《新的巨人》创作于1883年。诗的作者爱玛·拉扎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当时,这首诗的名气远不如它的作者。当它被人从故纸堆里发现并全文刻在自由女神像底座上时,爱玛·拉扎勒斯已经去世了16年。

1849年7月22日,爱玛·拉扎勒斯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祖辈是最早来到美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她从小就由私人教师授课,熟读古典文学并通晓德文和法文,很早就开始写诗和翻译。17岁那年,她的父亲为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集。

1868年,爱玛·拉扎勒斯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了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爱默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人通信频繁,爱默生给了她很大鼓励。1874年,爱默生编辑了一本美国诗人诗集,但没有收入爱玛·拉扎勒斯的作品。失望之余,她给爱默生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质问信。信中写道:“您对我的嘉许之言得到英美最资深评论家的认同。我自认为可以在诗集中占一席之地,却不料您令我在寄望最高处受到了轻蔑。”但这一插曲似乎并未影响师生二人的情谊。爱玛·拉扎勒斯一直对爱默生充满敬意,并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赞美他。爱默生也曾两次邀请爱玛到家中做客。除了爱默生之外,爱玛·拉扎勒斯还与威廉·詹姆斯、朗费罗、屠格涅夫、罗伯特·白朗宁等著名作家和诗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曾经在1883年和1885年两次去欧洲访问并与那里的作家进行交流。

犹太人是爱玛·拉扎勒斯文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早年曾经在《犹太信使》等刊物上翻译和介绍过中世纪希伯来诗人的作品。她的第二部诗集《阿德墨托斯》于1871年出版,其中《纽波特的犹太教堂》一篇是她犹太意识的最早流露。1876年,她创作了剧本《斯巴诺莱托》,但这部讲述中世纪犹太人在德国遭受迫害的悲剧并没有在舞台上和观众见面。在爱玛·拉扎勒斯的创作中,德国犹太诗人海涅占据着重要位置。像她自己的作品一样,海涅的诗歌既有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嘲讽。1881年,她翻译出版了《海涅诗集》。数年之后,又发表了《论诗人海涅》的专题论文,对海涅的作品和他作为犹太诗人的特殊背景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她认为海涅作为一个犹太人却有着希腊人对纯艺术的热爱。他对希伯来信仰并不狂热,但却十分热心于为犹太人争取平等权益。这与爱玛·拉扎勒斯本人对自己作为犹太人的定位十分相近。爱玛·拉扎勒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自己的民族,也对犹太人被歧视的处境有所见闻,但她优裕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圈子却将她和绝大多数犹太移民隔离开来。

19世纪80年代,东欧的反犹排犹倾向甚嚣尘上,在俄国出现了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大屠杀,大量犹太难民涌入美国。这一切对爱玛·拉扎勒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1881年,她在《美国犹太人》上发表了诗集《一个犹太人的歌》,旗帜鲜明地宣告了自己作为犹太诗人的立场。同一年中,她还在《世纪》《评论家》《纽约时报》等主流刊物上撰文声讨对犹太人的迫害,呼吁社会关注犹太人的处境。她个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为东欧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全新的犹太国家。当时,犹太复国主义的名词尚未产生,但爱玛·拉扎勒斯已经在她的文章中预言了这一复兴犹太民族的途径。不仅如此,她还亲自访问了在沃德岛上的俄国犹太难民并对犹太移民救助会等组织提供直接援助。

对犹太移民的关注点燃了爱玛·拉扎勒斯作为一个犹太诗人的激情,并进入了创作上的鼎盛时期。《新的巨人》就是在这时诞生的。1883年,为了给建造自由女神像的底座筹款,爱玛·拉扎勒斯、朗费罗、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应邀以文募捐。正在为俄国难民的困境担忧的爱玛·拉扎勒斯在诗中很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美国描写为走投无路的移民们的归宿。在爱玛·拉扎勒斯之前,从来没有任何美国犹太作家对自己的民族投注过如此多的精力和热情。然而,爱玛·拉扎勒斯在个人生活中并不信奉犹太教,对东欧犹太民族悠久的传统和文化更缺乏了解和体验。尽管她对犹太移民的处境充满同情,但她始终不曾将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也许正是这种距离感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局限,使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未能像《新的巨人》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1887年9月,爱玛·拉扎勒斯从欧洲返回美国。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她的健康状况急速恶化,于11月19日患癌症去世,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