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诗歌发展的成就,被称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两个源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原称“诗”,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后世便沿袭至今。《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诗),相传孔子曾参与删诗和编订,但据对近年出土楚简考定,孔子删诗说疑为误传。《诗经》共分三大类: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今本《诗经》的编排次序——《国风》、《小雅》、《大雅》及三颂,与近年出土楚简所载不一。《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主要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体现上古时代民间的宫廷个人与集体的歌唱。赋、比、兴,是《诗经》典型而又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言其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三者在“诗三百”中或单独运用,如赋;或融合表现,如比兴。《诗经》所载内容,全面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时期社会的历史、现状及经济文化面貌,为后代提供了了解上古时期中国社会(尤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宝贵资料,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诗经》问世后,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又称“三家诗”;“毛诗”为古文诗学,后代注《诗》者,或承毛诗,或续三家诗,或间杂三家诗、毛诗,或另辟门户,自立新说。《诗经》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上古时代史料,为中国文化史记录了上古时代的文化风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现实主义表现的范例,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
《楚辞》是以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兼及宋玉及汉初其他诗人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由西汉刘向编集定名,由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定型传世,后代注《楚辞》者均继其后绪而有发展。“楚辞”名称,西汉初时已有,而定屈原等人诗歌作品为“楚辞”,乃因其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方言声韵,载录了大量的楚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楚地方色彩。因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文学风格,《楚辞》的诗体样式被后世称为“楚辞体”,它是继《诗经》四言诗之后,中国诗歌形式的一大突破。《楚辞》的主要代表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名平,字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40年,约卒于公元前278年,历楚国怀王与顷襄王两朝。屈原早年辅佐楚怀王,受到信任重用,任左徒、三闾大夫。他学识渊博,忠于楚国,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但不幸遭朝廷佞臣谗害,被迫去职,流放沅湘流域,最后投身汨罗江,以死殉志。
屈原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王表示忠心,他写下了一系列诗歌作品,抒发了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代表作为《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其中《离骚》一诗,是屈原心声的吐露,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艺术表现形式上,《离骚》创立了楚辞的独特诗体形式,是在吸收楚地民间文学形式的基础上的大胆创造。全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立意鲜明,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的主人公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篇影响深远、极富艺术价值的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
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代表作《九辩》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为历代“悲秋”诗的开山之作。《楚辞》在汉代问世后,当时即引起巨大反响,模拟、仿效、感怀者不绝,并影响了历代文人,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为《楚辞》作注,也代代相沿。
《诗经》和《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理想追求、人格操守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本书所选作品,《诗经》部分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十三经注疏》,《楚辞》部分据中华书局《楚辞补注》,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