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指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贵族季孙氏。②八佾(yì逸):八八行列的舞队(六十四人),按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舞队。诸侯的舞队应该是六六行列(三十六人),大夫的舞队则是四四行列(十六人),像季孙氏那样的诸侯国大夫只能用四四行列舞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使用八八行列的舞队在厅堂上乐舞,这样的事情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段意

此章是孔子对鲁国政务的批评,当时执掌大权的贵族季孙氏居然用起了天子规格的舞队,在孔子看来,这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发了以上这一通议论。在古代的等级社会中,制度的僭越,向来是统治衰微的象征。

3.2 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①三家: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叔孙、孟孙、季孙三家贵族,他们都是鲁桓公(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后裔,所以亦称“三桓”。《雍》:一般认为,它就是《诗·周颂》中的同名诗篇。这是天子在宗庙祭祀时用以撤除祭品的乐歌。②相:协助。维:语助词,无义。辟:诸侯国君。公:夏、殷王室的后裔。

译文

仲孙、叔孙、孟孙三家用《雍》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说:‘诸侯恭敬助祭,天子肃穆主祭。’怎么拿它用在这三家的厅堂上呢?”

段意

这一章的意思与上一章相同。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礼何:意思是说,把礼放到是说什么位置上去了呢?一说,其意为礼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译文

孔子说:“作为人却不仁,怎么来对待礼呢?作为人却不仁,怎么来对待乐呢?”

段意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针对季氏破坏礼乐制度而发。在儒家学说中,礼乐是典制的主要骨干,孔子曾多次以“礼崩乐坏”来表达自己对统治制度被破坏的愤慨。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把礼乐制度的维系归结为德行是否仁的问题,也就是说,仁是礼乐的根本。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一说他是孔子的弟子。②易:此指周到、具全。③戚:悲哀。

译文

林放询问礼的要义,孔子说:“问得重要啊!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周全,不如尽哀。”

段意

礼有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意义两个方面,一般人往往容易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孔子认为,礼的内在实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释

①夷狄:泛指边地的少数民族。②诸夏:中原地区。亡:通“无”。

译文

孔子说:“边地蛮族有君主,不如中土没有君主。”

段意

这一章从文义上看,是赞美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据说,后来女真人打到山东时,曾对着孔子的像斥责他说了这句话,而孔子也确实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就这段话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所表达的愤慨。既然文明程度不高的“夷狄”尚且知道要有君主,文化一向发达的中原地区反而却无视天子,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①旅于泰山:祭祀泰山。旅是一种祭祀的名称。按规定,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境内的山岳。②冉有:鲁国人,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擅政事。③女:通“汝”,你。

译文

季氏祭泰山,孔子对冉求说:“你不能挽回吗?”冉求答道:“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泰山居然还不如林放吗?”

段意

根据礼制,诸侯国疆土内的山岳,应该由诸侯来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实际是一种僭礼的行为。当时冉求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要责问他为什么不阻止季氏。当孔子得知这件事已经无可挽回时,说了“难道泰山居然还不如林放”的话。这句话有两层涵义。其一,是希望季氏懂得不当祭而祭,神是不会领受的道理,从而停止僭礼行为;其二,是以林放(在本篇的前二章中,他曾向孔子询问礼的要义)来勉励冉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掉以轻心。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射箭。上古时,比赛射箭是集会、宴饮时必有的娱乐节目,所以,射艺是古代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艺之一,相传孔子也曾将它作为弟子的必修课之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要是有争的话,那必定就是射了!作揖谦让而上场比试,射毕下来饮酒,但那种争也是君子式的。”

段意

此章是赞美射艺有君子之风。关于射艺的详细情况,可以参阅《仪礼·乡射礼》。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巧笑倩兮:笑得很倩丽。兮(xī西),句末感叹词,无义。美目盼兮:美丽的眼睛左右顾盼。素以为绚兮:在白绢上着上绚丽的色彩。素,指白色的丝织物。②起:这里有发挥、领悟的意思。予:我。

译文

子夏问道:“‘巧笑倩丽,美目流盼,在白绢上着上绚丽的色彩’,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以白色打底,再上颜色。”

子夏说:“要以礼为后盾吗?”孔子说:“商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开始和你谈《诗》了。”

段意

此章是孔子与子夏谈《诗》。子夏提到的一节《诗》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孔子发挥为仪态必须用礼来熏陶,子夏由此引申出以礼为立身根本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称赞。由此可见,孔子向弟子讲授《诗》,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不仅仅说《诗》义,而且从中引出一定的道德训诫。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qǐ起):周初为夏朝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封国,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②宋:周初为殷朝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封国,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③文献:指典籍(文)和贤人(献),与现在的“文献”涵义不尽相同。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述说,但杞国不足以证明它;殷代的礼我能述说,但宋国不足以证明它。这是典籍和熟悉掌故的人不足的缘故,足了我就能证明它们。”

段意

孔子认为,礼制不仅仅是条文,而且还有赖于掌握它的贤者。夏、殷两代的礼,虽然没有完全散失,但由于没有人去继续掌握它们,所以不仅不能恢复,连谈论它们都有困难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dì 帝):当时由天子每隔五年在祖庙中举行一次的祭祀大典。鲁国由于开国君主周公的特殊地位,所以也能举行这样的祭典。灌:指祭典中用香酒酹地,迎请神灵的礼节。而往:以下的礼仪节目。

译文

孔子说:“禘祭从酹酒以后的节目,我就不想观看了。”

段意

此章是孔子感叹鲁国禘祭的失礼。关于“吾不欲观之矣”的涵义,有两种说法:一说鲁国举行禘祭是僭越行为,所以孔子不想观看;一说鲁国宗庙的祖宗神位排列失序,孔子不便说国君失礼,因此说不想再看下去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①示:通“视”,观看。

译文

有人询问禘祭的涵义,孔子说:“不知道啊,知道它涵义的人看待天下,就如同看这里。”说着指着自己的手掌。

段意

孔子并非真的不知道禘祭的涵义,由于鲁国禘祭失礼,所以,说了等于是暴露国家和君王的缺点,有背于“为尊者隐”的准则,因此,孔子在这种场合只能回答不知道。但孔子又暗示那人,自己其实是知道的,说不知道是另有原因。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注释

①如不祭:旧说孔子因事不能亲自祭祀,所以委托人代他进行祭祀,礼仪虽然举行过了,但孔子因没有亲自到场向祖先表示敬意,感到歉意,所以说“如不祭”。

译文

祭祖如同先祖在世,祭神如同神存在。孔子说:“我没有参与祭祀,就如同不祭祀。”

段意

这一章是说,祭祀不仅是一种仪式,更主要的是表达虔诚的心意。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竈’,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是当时卫国的有权势者。②奥:房屋的西南角,古代一般是尊者所居处的地方。媚:讨好。竈:煮饭的灶头。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古代的俗语。其涵义有多种解释,大体是说,奥的位置虽然尊贵,不如灶经常起作用。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得罪了上天,连祈祷的地方也没有。”

段意

王孙贾用比喻的方式暗示孔子,应该讨好有势力者;孔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回答他,任何有势力者都无法逃脱大道的制约。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通“鉴”,借鉴。二代:指在周以前的夏、商二代。②郁郁:茂盛的意思。文:此指典章制度。

译文

孔子说:“周借鉴了夏、殷两代,多么丰富的典制啊!我遵循周代的。”

段意

此章是赞美周代礼制的完备。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祖宗的神庙。②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曾担任过鄹邑(在今山东曲阜东南)的大夫,孔子就出生在鄹邑,所以人们称他为“鄹人之子”。

译文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了解礼呢?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

孔子听说了,说:“这就是礼。”

段意

据说,这一章所记载的是孔子在官府担任职务后,初次进入太庙参加祭祀的事情,它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皮做的箭靶子。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射不以穿透皮靶为主’,射艺的力度有不同的等级,是古时候的规矩。”

段意

射艺主要是陶冶情操,人的力量有大小,是天生的差距,所射艺不以此为主。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孔子这番话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不敬奉周天子而“争于力量”所发的感叹。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告朔:按当时的礼制,周王室在每年年末要向诸侯国颁布第二年的历书,诸侯国的国君应在自己的祖庙里举行仪式接受历书。饩(xì戏)羊:用于告朔礼的牲羊。

译文

子贡打算去掉向祖庙告朔所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这只羊,我爱惜这项礼仪。”

段意

当时告朔礼已不再举行,但鲁国的有关部门依然分配给祖庙用于告朔礼的牲羊。子贡从节约的角度出发,想省下用于礼仪的活羊。孔子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节约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要废礼。按照古代的传统观念,接受历法意味着尊奉王室的统治权,所以告朔礼的意义重大。鲁国虽然不举行礼仪活动,但拨出用于仪式的用品,还有一点礼的残存形式,如果去掉了牲羊,那就什么痕迹都没有了。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礼数周到,人们会认为是谄媚。”

段意

孔子既感叹当时君臣之间失礼,同时也感慨行为正直的困难。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定公,名宋,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定”是他的谥号。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主,该怎么样呢?”孔子说:“君主以礼差使臣子,臣子以忠事奉君主。”

段意

此章是说,君臣应各自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君臣之间要以礼仪、道德来互动。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居):《诗·周南》中的第一篇诗歌。全诗描写了女子对自己所爱者的想念之情。淫:过分、放纵。

译文

孔子说:“《关雎》快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伤感。”

段意

《关雎》是《诗》中的一首著名爱情诗。孔子认为,这首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加以称赞。这一点,不仅是孔子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同时也是他对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社神,这里指神庙中所供奉的木主。宰我:鲁国人,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言语科的高材生。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宰我答道:“夏人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并说,这是要使得民众颤栗的意思。

孔子听说了,说:“已成的事情不述说,结束的事情不劝谏,过去的事情不怪罪。”

段意

夏、商、周三代社主用不同的树木,与他们各自的风俗有关,而宰我却用不恰当的解释来回答哀公的询问,孔子知道后,说了这一番话来抵消它的消极影响。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齐桓公时的大臣,曾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增强国力,使齐国称霸诸侯。②三归:前人对此有各种解释,据杨伯峻说,三归是指市租。③官事不摄:家臣不兼职,意思是他所设置的家臣很多。④塞门:门前起遮蔽作用的墙壁,类似后世的照壁。⑤反坫(diàn店):厅堂上用以放置器物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度狭小啊!”

有人问:“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收取市租,家臣不兼职,怎么能俭约呢?”

那人说:“那么,管仲通晓礼吗?”孔子说:“国君设立照壁,管仲也设立照壁;国君为了邀结他国君主,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也有放置酒杯的坫台。如果管仲通晓礼,谁不通晓礼呢?”

段意

此章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在本书的《宪问》篇中,孔子对管仲的事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孔子并不赞同齐桓公称霸的行为,因此,对于管仲个人的道德修养则颇有微辞。所谓“器度狭小”,并不是小气,而是指不具有王佐之才。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释

①大(tài太)师:主管音乐的官员。②翕(xī西)如:形容声音一齐奏响。如,表示样子、状态。③从(zòng纵):指展开。④纯:此指节拍和谐。⑤皦(jiāo浇):明晰。⑥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奏乐之道,说:“奏乐是能通晓的。开始演奏时,五音齐鸣;展开时,音律和谐,节奏明晰,连绵不断,以此成乐。”

段意

孔子把和谐作为乐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与他主张“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①仪:地名,属卫国,今地不详。封人:官名,具体职守不明,大体是地方上的长官。②二三子:诸位,此指孔子的弟子。丧:此指景况不好。③木铎(duó夺):古代用以召集众人的铜铃,里面的铃锤是木质的,故名。

译文

仪邑的地方长官求见孔子,说:“凡有君子来到敝邑,我从没有得不到接见的。”侍从的弟子使他见了孔子。他出来后说:“你们何患不遇呢?天下无道很长久了,上天将要把夫子作为醒世的木铎。”

段意

这一章是对孔子德行的赞美。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舜时歌颂世道升平的乐曲名。②《武》:相传是周初歌颂灭商武功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说它“极其美好,又极其完善”;谈到《武》乐,说它“极其美好,但并不极其完善”。

段意

孔子对这两种乐曲的不同评价,体现了他对于舜和武王取天下方式(禅让与征伐)的不同态度。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①宽:宽宏大度。②临丧:参加丧礼。

译文

孔子说:“居于高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临丧不悲哀,我为什么去观瞻呢?”

段意

这一章与本篇林放问礼的意思相同。行礼尽意是最高的境界,后代所谓的“通儒”和“陋儒”正是在这一点上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