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问题和解决方案是个老大难问题
问题和解决方案总是像一对难以分辨的孪生兄弟,一个人看到的哥哥可能就是另一个人认为的弟弟。好像程序员在开发Story时,Story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代码实现成了解决方案;但当BA在分析同样一个Story时,问题就成了对应的业务需求,Story只是分析出的解决方案的描述。
当然这个区分有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Story到底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我们在迭代过程中并不是很关心。但有时候不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区分确是十分危险的,甚至会造成整个产品的失败。这样的例子当然是一抓一大把的,比如我经常提及的为税务审计人员提供屏幕上多记录的翻页功能,就是我职业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失误,想当然地采用了“通用”解决方案。
Eric Evan在构建DDD的体系时显然是思考了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两个维度的,我相信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痛苦的,以至于最后呈现在书里的实践并没有做非常明确地划分。对于后面的实践者,包括我们自己,都存在着不一样的解读。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DDD实践的象限划分,但由于这样的划分太过主观,结果是一组很长的邮件讨论。
象限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如同“PHP是世界上最好语言”般的讨论,建议大家慎入,以免上火。
(从问题/解决方案和战略/战术维度分析DDD元模型的元素)
这样的象限分类确实有点简单粗暴,但Subdomain和Bounded Context却是Eric明确定义的两个核心模型概念。Subdomain是对问题域的分解,而Bounded Context是对解决方案域的分解。这两个核心概念构建起了DDD处理真实世界复杂度的根基。
建模过程中很多同学其实是忽略Subdomain的,反正目标是Bounded Context。当问题相对简单时,Subdomain的划分确实给人感觉是自寻烦恼,划出Bounded Context后反过来推Subdomain视乎更容易上手。读《领域驱动设计精粹》时你会发现相似的逻辑,配合书中敏捷项目管理工具的案例(问题也挺简单)还是挺好用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Subdomain,还要去区分什么Core Domain、Support Domain和Generic Domain呢?是否和Story一样,留给业务和BA就好,程序员还是应该抓紧搞完Bounded Context,然后开写微服务比较务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