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高墙,情的缺口——解味“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二)
一
在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概括介绍以后,第3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首次进行对贾府的直接正面描写。禀受书香门第熏陶教养的黛玉的眼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慧心成为独特感受器。王府本夹批云:“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百年世家贵族贾府的宏阔气派,屋宇房舍,内外陈设,等级秩序,重要人物面貌、关系和性格等等,得以一一呈现,而黛玉形象也在众人眼光观照下初步展示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写作艺术。对于这些,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
贾母痛女爱孙,当黛玉舍弃孤独的父亲,投入外祖母怀抱的时候,她的确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然而,仔细审视后,人们发现,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来到荣国府后,(除了抬轿的小厮)只有一个异性能走近她,他就是贾宝玉。这里耸立着性别的高墙。
以性别为视角,可以说,她已离开一位给予她生命和爱的异性,走向一位她未来要献出爱和生命的异性,这就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道路。
但一切都是未知。
林黛玉进入荣府,出于礼节,有两位男性长辈是必须拜见的:舅舅贾赦和贾政。他们是黛玉母亲的兄长,出于亲情,他们也必须会见黛玉。但作者并没有描写这一见面,邢夫人带黛玉来到贾赦正房后:
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了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愁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迟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也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
这一段不大为人注意的文字其实非常精彩。它深刻揭示用亲缘网络构建的宗族社会里“礼”的形式与“情”的内涵的微妙关系。回避见面却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貌似关心的话语、客气的挽留、彬彬有礼的拒绝,只要把这种温情脉脉的礼节性对话与前面所写祖孙见面场景对照就一目了然: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王府本夹批云:“此一节文字是天性中流出。”发自肺腑的真情是不为任何礼节形式约束的。相形之下,贾赦的婉语托词,王熙凤拉着黛玉的手,细细打量,又哭又笑的表演秀,其间情感的浓淡深浅都耐人寻味。
这一切都有迹可寻。
用黛玉的视角观察,作为荣国公爵位继承者的贾母长子贾赦是别院另住的(“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生活起居不在一起,所以才有邢夫人留餐和黛玉婉辞的话。次子贾政却和母亲住在荣府大院之中、正堂之后,二儿媳王夫人理家,服侍贾母用餐。而贾赦的儿媳王熙凤却又奉姑妈王夫人之命掌管荣府家务,并与贾琏一起住在荣府大院,而不住公婆别院。也就是说,王熙凤的家政权并非来自公婆授权,而是来自老祖宗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委托。而其背景又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互联姻形成的贵族集团。这就使荣国府出现了与传统的长子继承制不一致的爵位与家政分离、子媳与父母公婆分离的复杂状况。表面的亲情间隐伏着深刻的家庭内部矛盾。从这个角度看,贾赦对母亲所疼爱的外孙女的回避,和王熙凤在黛玉面前的有意讨好贾母,就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用笔之深之细。
如上所析,大舅舅回避甥女,当然不完全是因为性别界限,然而,黛玉也没有见到“二舅舅”,贾政斋戒去了。这就并非偶然。
至于男性同辈和晚辈,贾琏、贾环和贾兰都没有出现,也没有谁为他们做介绍。这说明,在这个礼制森严、秩序井然的贵族之家里,“男女之大防”是一条根本的界线。当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沾惹”宝玉时,黛玉回答:“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她知道性别高墙存在的意义。
然而,宝黛却见面了,宝玉作为唯一在场的异性,从此与黛玉共处,岂不奇怪?
这当然是假语村言,但它合乎事体情理。因为这堵礼教大防高墙存在人性的缺口。由于贾母的宠爱,宝玉住在贾母卧房套间里。贾母特地接黛玉来,自然也要住在一起。这样,一对小儿女的见面和共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未发曰性,已发曰情。一切都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