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甲午战争,清廷为何会失败
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中国各学术团体纷纷举行研讨会,媒体也推出专版或专题节目。与中国高度在意这120周年前的战事相比,日本几乎没有人提起这事。巨大的舆论落差,颇让人感觉到中国像一个“怨妇”,而日本是一个偷乐的贼。
因为工作安排上的关系,我未能回中国参加有关甲午的节目录制和研讨会,但是很认真地看了许多专家的发言。第一感觉是“鬼子太残暴”的诉苦,第二感觉是“狼还在”的警觉,第三感觉是“老祖宗腐败”的怨言。
我前几天去了一趟日本伊豆半岛最南端的城市下田,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贝利率舰队驶抵这一个港口城市,胁迫日本开放门户。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日本幕府政权屈服于美国的坚船利炮,同意与美国,后来与俄国,先后在这一个下田市签署了贸易协定。明治维新历史由此拉开了序幕。
明治维新是日本在闭关锁国几百年之后,第一次向西方列强打开大门,它也因此成为亚洲国家中第一个实施改革开放的国家。短短的30年的时间,日本从一个光屁股的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并在1894年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导致清朝政府耗费巨资经营多年的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是我们的屈辱,这是中国的百年之痛。
堂堂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在日本海军手下?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以鱼雷艇和2000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而中国已经从欧洲购入了大型军舰。1886年7月,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命令下,抵达朝鲜元山一带巡弋操演“以振国威”,后又奉命前往俄国海参崴访问。鉴于铁甲舰在长途航行后,须回港涂油维护,而当时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和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海军舰队首次访问日本。中国的铁甲巡洋舰的公开亮相,让日本政府极其震惊和恐惧。日本于是提出了十年扩军计划,下定决心要超越北洋水师,并企图控制中国和东亚地区。
资料显示,1886年,日本政府委托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防护巡洋舰”和“严岛号防护巡洋舰”。1890年,中国北洋舰队总排水量为2.7万吨,而日本海军总排水量在1.7万吨以上。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年度财政收入仅8000万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万吨,多数是配置有速射炮的新式舰艇,远远超过了中国北洋水师。
从海军力量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无论怎样顽强抵抗,都无法逃脱最后的命运。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最后直接影响到几十年后日本再次发动的侵华战争——当时日本已经拥有5万吨级以上的航空母舰舰队,但是民国的海军,还只有几艘千吨级的旧军舰。民国的将士们在吴淞之战中浴血奋战,但是停在长江口外的日本航母上起飞的飞机扔下一颗颗炸弹,我们无力还击。
有一个故事,说当年日本海军为何敢对中国北洋水师开炮?是因为日本海军司令从单管望远镜里看到了中国的巡洋舰的炮管上晒着水师官兵的汗衫短裤,于是认定这是一支不堪一击的军队。
坐在下田的沙滩上,我想了一个问题:120年后,我们纪念甲午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诉一通被打之苦,还是继续提醒国人不忘日本狼心?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纪念甲午战争的主题。我们最值得反省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失败?然后如何避免再一次的失败!
当年,中国花费大量白银从欧洲买进最现代化的战舰,但是,我们只买了战舰,却没有(或根本就不想放下身段)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海军战术与舰队的建设经验。而日本买了欧洲军舰的同时,更是派遣大批年轻的官兵前往欧洲留学,学习欧洲海军的整个制度与战术,包括海军军服,并按照欧洲的经验来编制和训练日本海军。所以,黄海之战,很大程度上,北洋水师是败在战术上。
120年后的今天,日本海军在许多领域依然领先于中国。好在我们也已经看到中国海军在奋起直追,并总有一天会超越日本海上自卫队。
甲午之痛,也让我们知道,战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人。单有强大的舰队是不够的,没有一支意志坚定、纪律严明、不贪不腐、英勇善战的军队,甲午之痛还有可能会再来一次。
我这话说得挺没有志气,并有“助纣为虐”之感。但是,这恰恰是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最大教训,也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们应该从反省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