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日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到奈良去寻找古长安的影子

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那一年,黄浦江里驶入了一艘和1400多年前一模一样的日本“遣唐使”船。这艘没有机械动力的船,其实是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建造好后再运回日本的。为什么选择在张家港市建造,原因很简单,一是日本目前已经没有能够建造这艘古船的工匠,二是因为张家港是唐朝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出海的地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搁在张家港建造,理由都是十分充足,而且相当地有历史意义。

但是,参加世博会“日本周”活动的遣唐使船并不是如当年那样,从日本用橹划了一个多月才划到中国的,而是在日本近海划了一阵子,过东海时,坐上大型运输船,到了黄浦江口才又放到海里划进来。

现代社会,做许多事都重在意义而不在于动真格。但是,日本这么多现代版的遣唐使者,在遣唐船进入黄浦江后,一点儿也没有偷懒,硬是拿出祖宗们的顽强斗志,把“遣唐使”号划到了世博码头,并举行了庄严的“抵达中国”的仪式。

那么,在1400多年前,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情况下,日本人为了寻求最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是如何冒着随时葬身鱼腹的决心,划着这样的一艘木帆船来中国“求经”的呢?

为了解答这一个问题,我去了一趟奈良。1400多年前,奈良是日本的首都,遣唐使就是从那里出发的。而且,奈良县博物馆举办着“大遣唐使展”,展出当年日本遣唐使前往中国的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料。

从东京坐新干线3个小时到京都,再从京都坐列车1个小时到奈良。这段路在古代,需要走上1个半月,有一个名称,叫“东海道”。如今的新干线也因此称作为“东海道新干线”。

奈良古时叫“平城京”,上海世博会举办的2010年,刚好是“平城京”建都1300年的大纪念年。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城京”皇宫的遗迹地,有一幅当年平城京的全景图。解说词说,整个都城的建设,完全按照当年中国长安都城(如今西安)的建设模式复制而成的。虽然当时的规模只有长安的四分之一,但是却是日本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我看了,一阵激动,不仅因为当年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崇拜到了何种程度,连首都的建设都依样画葫芦,同时也感知到,当年日本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是何等的用心。

如今俯瞰奈良城,城市布局与平城京的全景图相似,可以说,是保留了古长安的城市格局。

“平城京”皇宫的遗迹地,复制了一座当年的皇宫正门,叫“朱雀门”,粉红状的建筑,煞是好看。朱雀门的对过,展示着一艘同比例复制的遣唐使船。

日本“遣唐使”的历史,其实起源于“遣隋使”。公元607年,当时的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同时派遣大批留学生和僧人渡海到中国学习,开始了日本“遣隋”学习的历史。

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正是中国盛唐时期。公元631年,日本舒明天皇沿用前朝的做法,第一次派出了一支由学问僧和留学生组成的“遣唐使”船队。到公元894年,2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向中国派遣了20次遣唐使。

其实,《大遣唐使展》还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当遣唐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中国(大多是在浙江的舟山、宁波)时,当时没有电报,也没有手机,中国的官吏们也不知道是从哪里突然冒出这一批衣衫破落,精神疲惫的异人,于是统统地被抓了起来,关入大牢受刑。到后来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不知当时有没有日语翻译),再千里快马跑到长安报告,再等朝廷派特使到宁波迎接,这一个折腾,也就要一个多月。即使吃了这么多的苦头,到最后能够跟随遣唐使到长安走一趟的,仅仅是几位高官和少数留学人员。大多数人留在了宁波修船待命。

我也突然醒悟到,日语中许多汉字的发音与宁波方言十分相似,敢情是当年这些日本人在宁波待久了,也没有电视看,以为宁波话就是中国的“普通话”,结果学了一口宁波腔回国当老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