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模糊的理想
我叫米德尔·戴维斯,出生在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官员家庭,谈及我的故乡维也纳,用“美丽”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座古老的城市建在一个小小的盆地里,紧紧地挨着绵延壮观的阿尔卑斯山脉,森林从高耸的山坡上一直延伸到喧闹的市区。
真正让我对我故乡的美产生深刻印象并引起我的遐想的是那个暮春时节,我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家中窄窄的露台上,喝着暖暖的带着清苦味儿的咖啡,不经意的抬起头望到了这一切,同时映入眼帘的是那柔和的绿色,这个柔和的看着挺舒服的颜色在近处掩盖了斑驳古老的砖瓦房,在远处则覆盖了连绵的群山。
不时有清脆的鸟鸣声传过耳际,我的心里顿时舒畅起来,定睛朝远处看去,清澈的多瑙河水静静地从楼房之间流过,延伸到维也纳东
部广阔的平原,消失在湛蓝的天际间。
刹那间,我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自觉地陷入到无限的遐想中,想象着未来有那么一天,我能够翻越这座山脉,去山脉那边去看一看,山脉那边不就是广阔的地中海吗?地中海那边不是神秘莫测的非洲大陆吗?对于地中海、非洲大陆,我是那么的陌生,除了知道地图上边有那个抽象的地方之外在无其他。
对了,差点忘了,父亲在不久前好像轻描淡写的对我们说过,说他好久没有联系的一个名叫彼得松的表哥去过,但这仅仅是晚餐后闲着无聊打发下时间而已,我并没有记住什么。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头脑里莫名其妙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去外边闯荡一番,看看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扩展下自己的视野、感悟下人生的真谛。
短短的几分钟,心里就多了这么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梦想。
尽管对于我来说,它并没有那么轻易就能够实现,但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是想努力去尝试一下,万一实现了呢?
1834年,18岁的我决定离开我的祖国,去英国求学,以此来尝试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但是这个想法遭到父亲与哥哥的强烈反对。
特别是哥哥伦格斯,他一本正经的对我说道:“亲爱的弟弟,我知道你天生有一颗不那么安分的心,而且我承认,你渊博的学识也支持你去英国深造。
但是,倘若考虑到情感、考虑到个人、考虑到家庭,我还是不得不怀疑你的计划!父亲虽然没有哥哥那么直接公开反对我,但他用他的方式,从侧面告诉我,去英国求学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他甚至把这一个小小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娓娓论述到现在的欧洲有那么多的不太平,每一个国家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生存,为了充当欧洲霸主,盟友也有可能成为敌人,当你身处国外的时候,没有依靠、孤苦伶仃,而且你所要去的国家有可能与你的母国敌对化,你的生命还能得到保障吗?
18岁,刚刚步入成年,对外边的世界充满期待,哪里会考虑那么多?我还是决定去英国求学,当然除了我倔强的性格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母亲默默的支持,母亲曾经对我说:“心里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否则心里会留有遗憾!就这样,带着母亲的嘱托,不顾父亲哥哥的反对,我坚定地踏上了去英国求学的道路。
由于我的成绩还算突出,再经过我后来的的努力争取,我进入了伦敦大学学院学习。
这个英国著名的、诞生仅仅8年的大学在1年后与英王乔治四世创办的伦敦国王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在伦敦求学的4年里,并非想的那么顺利。
由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我也不止一次的遭受过别人的冷眼看待,甚至被别人孤立,有时候也想着放弃学业,返回祖国。
但是又好好想想既然当初不怕劳苦的来到伦敦,也没有再回去的道理,我于是选择默默接受这里的一切,在遇到逆境时想想自己来英国前的美好的梦想。
就这样,随着时光进入1838年,4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进入尾声,画上了句号。
在这4年里,值得提及的是,除了大学学业外,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英语,尽管跟别人相比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但我也承认我也花费了很大功夫。
此时,是时候依靠自己的才华为自己谋求一个安稳的地方了,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经过4年的求学生涯,我发现我当初那个笼统的梦想仿佛与我的现状有些许不同。
当初,只是想去外边闯荡一番,别无他求,问及理想的具体也是支支吾吾。
而现在经过4年的思考与经历,我觉得我真正想的是去外边冒险,探索这世间的未知。
真正让我具体明白我这个模糊笼统的理想不仅仅有我自己的感悟与经历,还归结于我在这里认识的一个来自苏格兰富商家庭的朋友,他叫穆勒·保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于别人来说,他是一个举止怪异、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
对于我来说,他的外在跟别人的评价差不了多少。
但是,我觉得他的内在世界仿佛没有这么简单,具体什么样子我也答不上来。
我决定出去散散心,如果有时间就顺道去拜访这个性格古怪的朋友,看看他又在做哪些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