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宏观国际环境与中国抉择
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中的中国选择
时间:2018年7月14日
地点:北京
论坛:2018国际货币论坛
讨论结构变迁中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需要考虑中国的战略、策略问题。我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中国面对外部变化,讨论中国战略和策略问题;二是拓展到结构性改革概念之下,探讨宏观政策协调的一些基本要领。这两个方面各用6句话、6个要点提纲挈领、总结概括。
第一,当下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即中美关系,已出现阶段性变化。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形成追赶态势,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中美之间的双边关系已发生变化。
第二,在新的阶段,中国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时,必须重温邓小平当年“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考虑,尽量低调,绝不当头,进而争取有所作为。
第三,中国要继续寻求和平发展,在新时期,必须重视、强调于外贸关系中“比较优势原理”能够解释的范围之外的、守正出奇的赶超战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碰到“比较优势”的天花板后,只能理性地实行赶超,这也是结构性改革的真谛。
第四,面对国际新形势,应防止最坏,争取最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找到各方的新平衡点,使中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留存后劲。策略上应该注重有理、有利、有节。
第五,新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不确定性中把握好确定性,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创新调动一切潜力和活力,把我们具有世界第一大人口规模的巨大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第六,坏事可变成好事。义无反顾地做好自己的事,把压力变为动力,使之成为促使我们追求更高水平现代化推进方案的好事。
将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纳入结构性改革来考虑,以6句话阐述个人观点。
第一句话,结构性改革是全球大趋势,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概念。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已经反映了G20国家对全球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共识,也就是中国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追求人类社会更好的生活状态,可顺应世界大潮流,把握航向。
第二句话,文明提升变迁中,每一个经济体和主权国家都要处理好结构性改革问题。结构性改革要求任何经济体不能再简单延续那些局限性已很明显的需求管理思维,而是必须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解决结构问题。在使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需要更好发挥作用,守正出奇。处理结构性问题,需要在全球共性下找到自己的个性,形成定制化方案。
第三句话,各国在多边关系中,要寻求共赢。中国高度认可全球化,提倡共赢,应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所以,对于多边关系,要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寻求实现共赢、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所有潜力和积极因素。
第四句话,进一步积极探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货币政策影响力方面,相对美国而言,中国和其他经济体要更多地考虑财政政策结构优化的作用。
第五句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各种迹象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强调松紧适度、更加务实。这种情况下,不能只关注宏观杠杆率,还要考虑中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特点和实际物价。中国的物价综合水平,就现阶段而言,是相当令人满意的,既不通胀也不通缩。因此,扩大内需应释放潜能,把社保和公共服务做好,使大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更加有信心。
第六句话,扩展对外交流,争取朋友越多越好,尽量化解敌意。有诚意地、务实地、多层次地开展国际交流;扩大我国智库和学界对外交流的开放性,适当优化“外援”,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水平,更多地进行结合人文特质的政策协调与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