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时期
阿拔斯王朝的创立者是穆罕默德的叔叔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惯穿黑袍、挂黑旗。他们成功篡权主要得益于长期的宣传鼓动。一开始他们是在库法和自己的根据地呼罗珊宣传造势,众多对倭马亚王朝统治不满的人被他们聚集起来,其中有波斯的马瓦里、阿拉伯平民,还有阿拉伯人和奴隶的后代,当然还有期待马赫迪的宗教极端分子。747年,他们发动政变,3年后又采取武力夺权,倭马亚王朝的皇室成员几乎被斩尽杀绝(只有一个人侥幸逃脱)。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帝国就此诞生,定都巴格达。虽然巴格达并非太平之地,却是多条商路的交汇之处。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赋予了马瓦里、半阿拉伯裔和非阿拉伯裔穆斯林平等的地位,这个王朝的一些哈里发的生母甚至是女奴出身。如果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像部族首领一样统治国家,那么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则是把宗教当作执政的基石,将之视为君主威严的来源和帝国的黏合剂。这样一来,宗教人员变得越来越多,强大的宗教阶层由此诞生。职业军人为哈里发执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阿拔斯王朝设有禁卫军,最初并不是由阿拉伯裔军士组成的,而是由呼罗珊精英组成,后期又组建了以中亚突厥奴隶为主的禁卫军。王朝的威望还与从萨桑波斯传来的一套礼制相关,从创始者阿布尔·阿拔斯开始,哈里发有了另一个源于救世主文学的头衔——萨法赫(意为“慷慨的人”)。行政管理也借鉴了萨桑波斯,在哈里发之下设“维齐尔”,即统领军队、司法、财政、邮政、安全等部门的首相。首都巴格达的城市规划则体现了君主与民众隔离的意愿。皇宫、中央行政机构和禁卫军都设在巴格达圆城,圆城之外是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全国划分成若干个省,由总督管理,配有负责秩序的警司。驿站长负责监督总督,按时向君主报告地方上的情况。停止对外扩张意味着帝国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这又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和东方的印度、中国,还有苏丹和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国家的贸易。这样一来,商人的地位日益提高。
然而,阿拔斯王朝的基业很快就出现一些裂缝,王朝建立初期就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叛乱。776年至780年,穆盖奈尔率领伊朗的农民起义,巴贝克则带领中亚地区的农民起义(816年至837年还在阿塞拜疆建立了一个政权);黑奴(“赞吉”,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对斯瓦希里海岸黑人的称呼)与巴士拉的哈瓦利吉派联合,在869年至886年间发动了多次叛乱。虽然这些叛乱没有动摇帝国的稳定,但固有的矛盾暴露无遗。所以就算叛乱被镇压下来,对执政者的不满依然存在。更令人担忧的是各地的领导人和总督寻求自治,甚至独立,想摆脱哈里发的束缚。首先是在最偏远的省份,然后越来越靠近首都地区。710年,内克尔酋长国在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744年,受哈瓦利吉派影响的巴噶瓦塔人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建立了政权(756年,在也门裔阿拉伯势力的支持下,倭马亚王室的幸存者阿卜杜·拉曼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建立了一个酋长国)。758年,哈瓦利吉派的扎纳塔人在斯基马萨建立了一个酋长国(777年,拉斯托姆人在马格里布中部建立了一个易巴德派政权)。789年,什叶派分支栽德派的伊德里斯一世在摩洛哥北部的非斯开创了伊德里斯王朝。在易弗里基叶,穆阿拉家族从768年至795年一直把持着总督之位,此后是阿格拉布家族,并于800年获得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承认(后来这一酋长国攻下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塔希尔家族从821年至873年世袭呼罗珊总督之职,他们压制什叶派,在首都内沙布尔推行阿拉伯文化。819年,来自于巴尔赫的波斯贵族后裔建立了逊尼派的萨曼王朝,后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波斯伊斯兰教帝国,国土覆盖从咸海到阿曼海,从底格里斯河到印度河的广阔区域,首都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萨曼王朝于999年覆灭。867年,锡斯坦的铜匠萨法尔拥军自立为王,他的继任者一直担任总督之职,但他们最终被萨曼王朝所灭(在埃及,土耳其裔总督伊布·图伦在868年宣布自治,并于878年将自治区域扩大到叙利亚)。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泰格利卜部落的哈姆丹家族先是追随哈瓦利吉派,后又改投什叶派。他们建立的哈姆丹王朝(905—1004)一直和拜占庭人作战。上述酋长和总督大多在名义上效忠哈里发,这种效忠极其廉价,只要在每周五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的祷告上提到哈里发的名字、使用哈里发的统一货币即可。
更严重的问题是什叶派的崛起。阿里的后人阿布·哈希姆曾有恩于阿拔斯王朝的创立者萨法赫的父亲。起初,什叶派乐见先知的家人掌权,但很快他们就失望了,甚至遭到迫害。于是他们抛弃了男性继承的原则,转而只认直系继承人(此前在继承顺序上,男性继承人优于直系继承人),也就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子嗣。法蒂玛的长子哈桑是摩洛哥伊德里斯王室的祖先。次子侯赛因,作为什叶派的第一位殉道士,更是被后人奉为救世主。阿里、侯赛因和他们的后人都是圣明的伊玛目和真主的使者,只有他们有资格领导信众。如果他们这支香火断了,最后一任伊玛目将隐遁,直到世界末日前才会重新出现。这一点与全体穆斯林信奉的“马赫迪”颇为相似,但实际上在他缺席的这段时间,会有一位代理伊玛目作为领袖。为了自我宣传,他们重拾阿拔斯王朝创立者用过的把戏——秘密派遣传教士。在这一时期,什叶派分裂出几个支派,他们的区别是对最后一任伊玛目的认定。栽德派(也叫五伊玛目派)认为,侯赛因(740年去世)的孙子宰德·伊本·阿里是最后一位伊玛目;伊斯玛仪派(也被称为七伊玛目派)认为,穆罕默德·伊本·伊斯玛仪是最后一任伊玛目;而十二伊玛目派认为最后一任伊玛目是穆罕默德·马赫迪,大约在5岁或者9岁的时候隐遁了。
什叶派的第一次起义是由卡尔马特派(伊斯玛仪派的支派)发起的。10世纪上半叶,他们在阿拉伯半岛东部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征讨伊拉克、叙利亚和汉志。(929年他们从麦加劫走了圣物黑陨石,951年送回。)864年,栽德派拥立哈桑的后人在伊朗南部的塔巴里斯坦建立政权。在也门,哈桑的另一位后人积极传教。还有一位名为叶海亚的后人也建立了政权,断断续续撑到1962年才灭亡。
被派到印度和易弗里基叶的也门传教士中有一位名叫欧贝杜拉,来自叙利亚,自称是第七代伊玛目的后人和马赫迪。909年,他在凯鲁万附近的拉卡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哈里发国因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而得名,目标是通过占领埃及、阿拉伯半岛和伊拉克,最终推翻阿拔斯王朝的统治。969年,法蒂玛人征服埃及后建造了一座新首都,也就是今天的开罗,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胜利”。被伊斯玛仪派视为精神家园的爱资哈尔清真寺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法蒂玛王朝不断向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北非、西西里、叙利亚(包含耶路撒冷)和汉志(圣城麦加和麦地那所在地),并在1056年至1057年间一度占领了巴格达。法蒂玛人非常重视商业,于是不断发展对拜占庭和西方世界的商路,同时通过红海发展对东方的商路。法蒂玛王朝走向衰败时,军队首脑掌权,君主渐渐沦为傀儡。1171年,萨拉丁推翻了法蒂玛王朝,建立新朝,恢复了逊尼派的正统地位。不要忘了,在西方还有一个后倭马亚王朝,也就是科尔多瓦哈里发国。929年,阿卜杜·拉赫曼埃米尔自称是“信士们的长官”,以逊尼派真传自居。他既反对阿拔斯王朝,也反对法蒂玛王朝。不过它也不长寿,978年,权力就旁落到先后担任辅政大臣和哈里发侍从长的曼苏尔手中。985年,曼苏尔打击了收复失地运动,占领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1002年曼苏尔死后,他的儿子们无力掌权,政局陷入混乱。1009年至1031年间的内战更是把王朝撕碎成一些小国(这种局面直到1086年才结束)。
从外表上看,阿拔斯帝国已经四分五裂,其实它的内核也好不到哪里去。哈里发早已不能掌控政局。早在帝国建立初期到803年,波斯巴尔赫的佛教徒后裔巴尔马克家族就占据了高位。虽然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一度收回权力,仍然无力回天。809年,他的两任妻子生的儿子掀起了第四次内战:阿明得到了阿拉伯人的支持,马蒙得到了波斯人的支持。813年,马蒙战胜阿明,成为哈里发。874年,第十二任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在伊拉克的萨迈拉隐遁,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支派在伊朗和伊拉克地区吸收了众多信徒,其中包括伊朗西部德莱木的白益家族。他们在波斯西部建立了王国,945年控制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授予白益国王“埃米尔中的埃米尔”,即大埃米尔的称号。其实早在9年前,阿拔斯王朝的军事和财政大权就已经落到了大臣伊本·拉伊克手中。哈里发从此只是白益王朝的傀儡,只有宗教地位,即宗教正统的捍卫者,然而这个正统还是什叶派和逊尼派杂糅在一起的。因为白益王朝的统治者不顾民众反对,引入什叶派的节庆活动(在巴格达,这些节庆直到11世纪初才被取消)。不过,白益家族还是控制住了局面,恢复了秩序,让帝国中部的省份恢复了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