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写作是读书的延伸
“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是以谈读书、讲书的故事为中心的,所以,今天不妨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来谈一点儿浅见。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说话简略,这一个“罔”字,包含的意思就比较多。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最主要的途径是读书,但如果只是读书,没有一定的思考,则所读未必能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思想。没有一定的思考,则对所读书的内容,要么觉得张家说得有道理,李家讲得理由也很充分,最后无所适从,茫然无归;要么读了一两本书,就认为天下真理尽在其中,自己已经明白世间万物,对别人的意见,还有其他书里讲的事实或道理完全听不进去,甚至认为,凡是与自己读过的书中(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课本)的观点不同的观点,皆是异端邪说,这就又走入偏执一路。不论是茫然无归,还是偏执狭隘,这些情况,都大概可以用“罔”字概括,也是初读书时,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年轻时大多经历过的。
可见,思,是很重要的。但思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思呢?
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当然还是多读书。但要读不同的书,读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书,对照着读,比较着读,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真理愈辩愈明。读书像吃饭,杂食才能营养全面,所以读书不能分菜系。您是湖南人,特别爱吃湘菜,没关系,尝一尝鲁菜、粤菜也是有益的,至少可以明白,这世界上,做菜不放辣椒也可以同样好吃。“读书无禁区”,就是四十年前《读书》杂志创刊号上的头条文章的标题。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最直接的依据。我即他人。我怎么想的,别人大都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是星期天,明天是星期一,一早又要开会,于是今天晚上,您就开始焦虑,有点儿惶惶然。没关系,您的领导也一样,他要主持会,今天晚上更加睡不踏实。人性古今变化不大,变化的是文明的社会制度。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从生活实践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因为个体的人的认识总是有很大局限的,所以,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感受不到那些抽象的规则和原理的,包括那些实际上在支配着社会和人们行为的经济学原理。所以,这就要从另一个方面,一个更高的方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生活、历史、社会。
所以,第三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历史中读书。学习真实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是人类智慧的重要源泉,对于个人,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而且都产生了大体接近的后果,那么,这里边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那么,历史规律又从何处循呢?当然还是那些有着历史内容的书了。而读历史,更要对照着读,读不同的学者写的历史,会从多个层面认识历史,对历史就会有一种更全面、丰富和深刻的体认。
而写作,是把我们的思考明晰化、条理化的重要手段。
因为写作这个事情本身,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反思、判断和取舍。写作,可以说是把我们头脑中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者更形象一点说,我们头脑里的思想通过我们的笔,以文字的形式从头脑中流淌出来落在了纸上。有许多前贤曾说,不动笔不读书。意思是说,看书时一定要记笔记;另一方面,读书之后的读书笔记也好,读后感也好,都可以让我们对所读之书,对自己的读书感受做一个反思,可以加深我们的思考。所以,写作和读书是密不可分的,写作会有力地加强读书的效果,写作是读书的延伸,因为写作就是思考。
这本作品集中的文章,可以说都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作者们读书之后的思考所得。蒋子龙先生的文章以宏观的历史视角,谈了他对书之命运的思考(《书的命运》)。周晓枫把一个作家的读书体验,近乎完整地呈现出来,她说:“在将近三十年的写作训练中,我得出经验:那最不像捷径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捷径;而看似是捷径的,不过是陷阱的另一种包装。”她像每个写作者那样,“燃烧自己,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用词语的火柴,用头脑里的想象,去擦出一道道光亮,用以抵抗黑暗、寒冷和死亡”(《悦读》)。这些话,是她宝贵的人生感悟和写作经验,对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都会有启发。
其他几篇文章,也都清新可读,最重要的是有内容,有新意,有用心。有内容,就是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故事,有真实的个人的感受,总之,就是有真情实感,比如《书店的光》《亦耕亦读的日子》等;有新意,就是多少总得给人一点新的思考,比如《〈浮生六记〉作者之谜》《旧书中的夹带》等;有用心,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是抱着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字斟句酌地、郑重地写下这篇文章,这用心,从文章主题的确立、字句的选择、布局谋篇,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这些文章,都把写作和读书紧密联系,写出了个人独特的故事和感受,给读者以新鲜的内容,也都是作者用了心来写的,所以感人。
受第四届“书城杯”全国散文大赛评委会委托,命我为获奖作品集写几句话。我正好借此表达自己的一点儿学习体会,既无新见,更无高见,就教于各位方家,也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在此,也谨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
2019年10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