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的相貌
这件玉覆面,跟1997年8月在荆州秦家山2号楚墓出土的那件战国玉覆面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尺寸,以及缺少供缝缀之用的那8个小圆孔,虽然不过是盈寸大小不足以覆面,但是跟覆面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有可能是由正常尺寸的面具演变而来,它们通常佩戴在额头或者手臂上。
根据资料记载,1997年8月下旬,荆州市博物馆对马山镇凉林村秦家山2号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正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开口的边长为14.8米,深82米。葬具为一椁三棺,属中型楚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墓主人为女性,其身份比包山2号楚墓墓主左尹略低,为楚国贵族。
秦家山2号楚墓早年被盗,头箱、边箱被洗劫一空,但棺室却因三棺相套而幸免于难。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在未遭盗掘的内棺里,出土了一件弥足珍贵的玉覆面。
这件玉覆面是用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平面为椭圆形,呈黑褐色,长径20厘米,短径13.9厘米,厚0.23厘米,与普通人面部的大小一致。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一块玉石锯截成薄片,经过切割和打磨,做成人面的轮廓,然后进行钻孔、雕刻。眼睛、鼻孔、嘴巴处皆为镂空,头发、眉毛、胡须则为阴刻,在玉覆面的四周钻有8个小圆孔,以供缝缀或固定之用。出土时,这件玉覆面仍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与之相应的是,在墓主人头骨两旁,还随葬了两件玉璜、两件玉佩和一件玉笄,它们与玉覆面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组合。
这件玉覆面的面部轮廓为上宽下窄的瓜子脸,发、髭皆为中分式,与荆州出土的木俑颇为相近,有人由此推测,可能是以当时的楚人为蓝本。其实这也未必,以往对楚人的形容都说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蛮夷之族,剽疾、轻易,但不一定都长着瓜子脸,我觉得这种造型应该跟当时的审美有关。至于战国时期的楚人什么审美,读读《离骚》就知道了。其实,我不太关心楚人的相貌,最让我奇怪的是,既然墓主人为女性,为什么玉覆面却是男人的形象。我想,这该不会是她的老公吧,或者当时就时兴这种葬俗。
玉覆面是一种典型的葬玉,起源于中原地区,在先秦时期盛行一时,发展到汉代成为金、银、铜、丝缕玉衣等,标志着丧葬玉器发展到巅峰。及至三国魏黄初三年(222),魏文帝看到汉代诸陵无一不被盗掘,乃作《终制》,禁止使用“珠襦玉匣”殓尸,此后的墓葬中就再未出现殓尸用的玉器了。不过,这只是一种通行的说法。
不得不说,这个魏文帝曹丕也很逗,喜欢吃葡萄,曾命亲弟弟曹植作七步诗。好友王粲死了,曹丕让大家在丧礼上纷纷学驴叫,因为王粲活着的时候就喜欢听驴叫。因为痛恨厚葬,他专门立遗嘱不树不坟,估计他的陵墓盗墓贼至今还没找到。
在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和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曾经发现了几件玉覆面。然而,中原地区出土的玉覆面都是用许多小玉片缝缀在丝织品上,覆盖人脸五官。秦家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玉覆面与中原地区的玉覆面是否存在着渊源关系,现在还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