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不同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
1~6个月:尽早发现宝宝的学习类型
一般宝宝的学习型可分为三种:运动型、听觉型、视觉型。区分宝宝三种学习类型,并不是指宝宝光用视觉、听觉或者运动的单一途径进行学习,而是指不同的宝宝的某一个感觉通道比其他感觉通道更敏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采用对应的方法,可让他们发展得更好。
运动型宝宝的特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身体的运动协调性强,喜欢节奏感强、技巧高的活动,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平时要多用实物和玩具来帮助宝宝学习知识,让宝宝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此外,手势语言对运动型宝宝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爸妈应多使用手势语言。
听觉型宝宝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强,听觉灵敏,喜欢听和讲,易分散注意力。多朗读儿歌或简单的故事,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宝宝学习热情。
视觉型宝宝的特点:观察力敏锐,喜欢画画和拼图;动手能力强,喜欢拆拼或组装玩具;不太爱说话。平时要多给宝宝玩“创意拼图”“颜色识别”类的游戏,多鼓励宝宝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把它画出来。
7~12个月: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数学逻辑观从生活开始
在宝宝生活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物体均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而且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对于0~3岁的大部分宝宝而言,适合学习的包括10之内的数、几何形状、对称等,而适合学习的逻辑项目,则包括分辨大小、配对、序列、分类、因果等。
7个月开始,宝宝会辨别新鲜及非新鲜事物,这种能力可让他灵活使用观察力与探索能力,新鲜、好玩的东西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宝宝对一件事物的新鲜度不持久,他很容易察觉这样东西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有趣,还有其他更好玩的东西在等着他;当他们看腻时,可观察出宝宝开始对外界事物有明显的分辨能力,以上这些动作发展其实都是培养宝宝数理能力的基础。
教宝宝学会运用“1”
10个月的宝宝经过大人指导能学会在大人问“你几岁啦?”时竖起示指来回答。这时宝宝也确实懂得竖起示指能代表1。妈妈拿一包饼干问“你要几块?”宝宝竖起示指表示要1块。妈妈拿一整束香蕉问“你要几个?”宝宝会竖起示指表示要1根香蕉。这时宝宝会用示指表示1,就可以知道,宝宝是真正懂得1个的意义了。你可以让宝宝给你拿1个积木,1颗珠子,他会准确无误地拿来1个。
这样说明宝宝已经知道数字1所代表的抽象含义,宝宝不仅懂得什么是1,还能很好地运用1来和其他人沟通。这是宝宝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宝宝区分“1”和“2”
要想宝宝理解“1”和“2”的区别,让宝宝竖起中指和示指要两个东西,大概要到1周岁时。常常是要两块饼干、两条虾条之类的小食品时,此时的宝宝虽然还不会说,头脑里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可以用手指的方式去表示,即竖起中指和示指表示要两个。这个动作也要有大人先做示范,如只竖起示指就给1个,竖起中指和示指就给两个。
宝宝通过手势与食物的联系就懂得要两个时就要竖起两个指头。因此,父母在给宝宝食物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训练宝宝,给东西时先问:“宝宝要几个啊?”宝宝竖起两个手指的话,妈妈就说:“哦,宝宝要两个啊!”如果完全没有人给以示范,宝宝难以自发地学会。所以是否适时给予宝宝能够接受的指导,对宝宝学习数学至关重要。
扔东西判断力量和方向
这时宝宝能把放到他手中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扔到地上,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快感。同时,他也将这种扔东西行为当作一项“科学实验”,看看东西被自己扔出去后,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这时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在旁不停地帮他拾起来给他,宝宝会扔得更欢,扔得更高兴,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两个人玩的游戏,并且乐此不疲。如果爸爸妈妈想结束这种现象,那最好的办法是将宝宝放到干净的地板上玩,让他自己扔,自己捡回原位。另外,爸爸妈妈还可以教育宝宝哪类的物体可扔着玩,哪类的物体不可以扔。将宝宝的扔物兴趣正确地引导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将玩具扔进玩具箱或和大人一起玩扔皮球、扔废纸进纸篓等。一般而言,过了这一阶段,宝宝就能逐渐学会正确地玩玩具、翻看图书,宝宝的兴趣和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许多更有趣的活动中,扔东西、撕纸片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了。
1~1.5岁:结合形象提高思维能力
儿歌和童谣让宝宝更聪明
快1岁的宝宝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虽然会说的词语很少,但是对大人的许多日常用语已经能准确理解。这时期父母要多给宝宝朗诵儿歌和童谣,增强宝宝的语言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宝宝的语言词汇,为宝宝的说话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宝宝左脑语言智能发育。
在给宝宝选择和朗诵儿歌童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所选的儿歌童谣语句要简单,最好3~5字为一句,如:“小花猫,拔萝卜,拔不动,摔地上,小黄狗,来帮忙”等。
再次,要有音乐美。儿歌的节奏要鲜活明快,朗朗上口,而且最好押韵,这样宝宝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并模仿。同时,儿歌的内容要有信息含量,这样在宝宝联系发音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许多信息,能认识更多的事物。还有,儿歌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形象一些,这样符合宝宝的思维习惯。宝宝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对于不满1岁的宝宝而言,接受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容易。在给宝宝朗诵儿歌和童谣时要配合丰富、愉快的表情和动作,为宝宝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让宝宝身心愉悦,同时有利于宝宝的理解和记忆。
同一首歌谣可反复给宝宝唱,宝宝听得次数多了自然会模仿一些发音;歌谣是宝宝早教的一种好手段,父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坚持朗诵、吟唱,不能操之过急。
结合实物、游戏学数学
周岁前后宝宝很喜欢学动物叫,“小猫叫喵喵”“小狗叫汪汪”“小鸭叫呷呷”“小鸡叫叽叽”都是宝宝喜欢跟着大人学的声音。他不会一连讲5个字的话,只会跟着后面的发音如喵、汪、呷、叽等。先轻轻叫一声,多学几遍会连叫两声如喵喵、汪汪、呷呷、叽叽。宝宝得到鼓励之后最多会连叫三声,如喵喵喵、汪汪汪、呷呷呷、叽叽叽。这时大人可用示指发命令,大人举起示指时,大人和宝宝都只叫一声喵,最好指着图或动物模型玩具,指猫说“喵”,指狗说“汪”,指鸭说“呷”,指小鸡说“叽”;大人举起示指和中指,指图让宝宝连叫两声;大人举起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指图让宝宝连叫三声。经过几次练习,宝宝会一面看示指数目一面看图,按大人的要求叫几声。
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宝宝理解1、2、3的区别,并且要把图片显示的动物联系起来,这可以让宝宝了解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并且可以让宝宝学会把数字和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宝宝阅读好处多多
识字是阅读的必然前提,这是很多爸爸妈妈心中自然而然的想法。因此,他们认为0~1岁的宝宝不会看书,也不需要看书,但事实却不是这样。阅读,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宝宝还不识字,但是并不代表他不能读书。通过咬、翻、抓等各种对图书的探索行动,宝宝也可以早早进入他的阅读过程。
睡前故事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睡前故事一直以来是增强亲子关系的纽带,帮助宝宝更好睡眠的催化剂。最近的研究发现,父母给宝宝创造的优美、安静的故事情境可不知不觉地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神经系统发育两方面来实现的。
睡前故事可增强逻辑思维
宝宝第一次听故事几乎什么都没记住,但反复地听上几遍就会注意到故事中情节和次序,有时他们还会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预测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些关于次序性、直觉性的知识在宝宝今后数学、科学、写作等学习中会发挥巨大的潜力。父母讲故事时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猜后来会怎样”等。
1.5~2岁: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宝宝学会排序
此时可以给宝宝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东西,在家长的指引下,让宝宝学习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把玩具按不同的颜色排序,把同一色调的放在一起;或者是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宝宝按它的大小或重量排序。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宝宝学会把不同的事物分类,培养宝宝的逻辑性,让宝宝知道因果关系等,这对日后学习数学运算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
归纳
启发宝宝找出一类物品中的共同之处,如找出小狗、小猫共同的特点,小麻雀、小鸽子、小燕子的共同特点等。
设疑
向宝宝提出一些难题,如“万一在商场里走失了,你怎么办?”或“有小朋友想玩你的玩具,怎么办?”等,促使他想办法解决。
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游戏中与宝宝讨论一种常见的东西,除了其基本的用途之外,还有什么新的用途,如牛奶喝完后,空盒子还能干什么等,以培养宝宝的发散思维。
当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宝宝改变方法,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如“推的不行,拉拉看”,提高宝宝的应变能力。每位家长都应该做一个有心之人,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宝宝,学会欣赏宝宝,给宝宝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宝宝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质。
2~3岁:认时间和学数学
发展数学能力
可以及早培养宝宝的计算能力,让宝宝学习计算加法,先从点数计算开始,然后再变成想象计算。开始时宝宝会喜欢用手指计算,等宝宝经过多次地练习后,就会习惯掰着手指计算答案。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加法的含义了。这个时候家长再和宝宝做10以内的运算时,就只允许宝宝看着手指,而不能掰手指,让他用空间的想象来完成计算。这有一点儿难,这也是宝宝计算的一个重大突破,因此要循循善诱,让宝宝慢慢学会。虽然宝宝还不到3岁,但是宝宝的潜能是无限的。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宝宝对加法掌握得不太好,就可以等到他再大一点儿才再进行空间想象训练。数学计算最终要转变成抽象的计算能力才更有实际意义。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要及时培养宝宝对数字的概念。可以和宝宝玩排数字的游戏,比较东西的多少,让宝宝自己去看表,虽然宝宝还是不太明白,但是父母要有耐心,尽早的去教宝宝。在生活中,只要你愿意做一个用心的妈妈,不论是和宝宝一起用餐、游戏,还是带宝宝外出、旅游,你都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随时随地来对宝宝进行数学智能的训练。比如上楼梯的时候让宝宝数台阶,逛超市时让宝宝数数买了几样东西。
教宝宝认识时间
面对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宝宝,让他用代表时间概念的词来表达生活,也是入园前的一项必要准备。
对于宝宝来说,时间就像一个谜,1分钟、1小时、1天和1星期,这些东西都藏在哪里?明天和今天又有多遥远?下面介绍一些方法,有助于父母教宝宝认识时间。
认识整点钟
在生活中,结合宝宝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给他灌输整点时间观念,如:早上起床时,告诉他“8点了,宝宝要起床了”,中午吃饭时,告诉他“12点了,宝宝要吃饭了”等。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画一个大圆,写上1~12的数字,教宝宝认识整点时间。
明白分钟和小时的区别
如果宝宝每天要看动画片,父母可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他:“当短针到了8,长针到了12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妈妈给你开电视机”。这样,宝宝就会自己看钟表,到了时间提醒妈妈。也可以把真的钟表放在一边,用玩具表来教宝宝。因为普通钟表在宝宝读数时间的时候,钟表的指针又发生了位移,容易让宝宝产生困惑。
3~4岁:用提问的方式让宝宝多思考
数学能力发展特点
宝宝在数字方面的发展比语言能力慢,但到了3岁时也渐渐有了一些数字概念。宝宝才开始知道两个1放在一起是2,三个1放在一起是3。宝宝在这段时期开始懂得数字的意义,他尽了最大的努力顶多只能了解到3或4,大人可以要求他:“拿两个杯子过来,”通过这类游戏来确认他对数字理解到何种程度。
这个年龄的宝宝对任何事物都态度认真,凡事喜欢追根究底,“动手动脚”。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坏毛病。小宝贝们之所以这么“调皮捣蛋”,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逻辑思考,可以运用自己了解的数目、概念及工具架构自己的小世界了。因此,大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给小天才们更多思考的机会和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主动权,如从识别图形改为画出认识的图形,让宝宝组合、拆分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物品,让宝宝做一些简单小实验等。
让宝宝爱上数学
如何能使宝宝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爱上数学呢?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将数学的概念尽可能趣味化,而且尽量减少对宝宝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你要让宝宝了解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你也需要表现出对数字的好感,那么宝宝也就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数学了。以下给你介绍4种诀窍:
每天都要用到数学
让宝宝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平时经常要用到数学的知识,你也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例如当你付账单时,让他计算一下找回的零钱,金额是否正确。
当你准备买新家具时,让宝宝帮着测量房间的面积是否合适;或是去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宝宝核对一下购物单和所购商品数目是否相符,金额是否正确。
经常向宝宝提问
你要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宝宝多开动脑筋做算术。例如,当宝宝要求你买一些小甜饼时,你就可以趁机提问题:“你看,我买了四盒小甜饼,如果你和朋友每人吃了1盒,那么还能剩下几盒呢?”鼓励宝宝自己得出答案,每次回答是否正确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宝宝一步一步学习计算的过程。
当然,当宝宝得出正确的答案时,你要给予鼓励,如果宝宝得意地回答说还剩2盒,那么你最好把余下的2盒也给宝宝,让他感觉到做对题目时的成就感。
宝宝在理解问题上的进步
随着宝宝心理的发展,知觉进一步有所发展,具有概括性和随意性,他们可以利用词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如用“小狗”一词把“小狗”从其他玩具中找出来,用“眼睛”“耳朵”等词把小狗的眼、耳等认出来。这时期的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两个东西分别放在不同的距离,他能知道哪个近哪个远。如果把他常用的一些东西和玩具改变了存放的地方,开始他仍会到原来的地方去寻找,这说明他对一些物体的空间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单方面思考问题
3岁半宝宝的大部分清醒时间都在询问他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喜欢说“为什么我必须做?”他非常关心你的答案,因此回答要简单切题。你不必充分解释,他不能理解这种推理,相反告诉他做某些事情“因为这些事对你有好处”或“你不会受伤”对他来说比详细的解释更有意义。
3岁半宝宝的推理仍然是单方面的。他不能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也不能解决同时需要他考虑多种因素的问题。
4~5岁:跟宝宝讲道理
宝宝的数学能力
4岁多的宝宝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其实是有些难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在学习加减法时,首先是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重点让宝宝感受和理解加减的含义。其次,重点可以通过进行一些分类活动,培养宝宝的数学思维能力。另外,在这个阶段重点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引导宝宝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建立数的概念,如数字6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有的6个物体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当宝宝对数的实际意义理解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理解和进行加减法。此外,在宝宝做简单的加减运算时,不要过分强调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重视宝宝在加减活动中的思考和运用一切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父母可以用实物来教宝宝10以内的减法,如摆放5个苹果,让宝宝数数一共几个,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吃一个,让宝宝再数数还剩下几个苹果。再让宝宝给爸爸一个苹果,然后再数数剩下几个苹果。让宝宝从实物感觉减法的含义,宝宝就会知道5-1=4,4-1=3等。让宝宝对抽象的数学逻辑思维有更具体化的认识,等宝宝完全明白数字的含义时,再教宝宝学数字的计算。
想多了解自己:为什么是男孩或女孩
在这个阶段,学龄前的宝宝可能非常渴望了解性——同性或异性。他会询问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并且询问与生殖和分娩有关的器官。他很想知道男孩与女孩有什么不同,当你面对这些问题时,要用简单而正确的术语回答。不要进行很长的解释,也不要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明显的难堪或严肃。4岁的宝宝并不需要知道详细的答案,但他应该有提问的自由,要确保宝宝得到直接的精确回答。随着宝宝对性的兴趣日益增加,他可能玩耍自己的生殖器,甚至对其他宝宝的生殖器非常感兴趣。与成人的性活动不同,这只是正常好奇心的表现,不应该遭到谴责或惩罚。
父母应该将宝宝对性的探索限制在何种范围呢?这是一个家庭问题。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反应过度,因为宝宝对性有适度的兴趣是正常反应。另一方面,宝宝有必要知道什么行为可以为社会接受,什么不可以。
因此,你可以做出决定,让宝宝知道:对生殖器官有兴趣是健康和自然的;在公共场合裸体和性游戏是不能接受的;包括朋友和亲属在内的任何人均不能接触“他的私处”,医生和护士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父母在他感到生殖区域疼痛时检查原因的情况属于例外。
几乎同时,宝宝会对异性的父母非常着迷。4岁的女孩可能与母亲竞争父亲的关心,男孩会更加想引起母亲的注意力。这是本阶段宝宝发育的正常组成部分,如果父母不过分关注,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自动消失,没有必要因为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或嫉妒。
怎样跟宝宝讲道理
如果家长每当向宝宝提要求时,便说明其中的道理,就能使宝宝养成听从道理,而不是服从家长的权威的思维习惯。这样以后每当宝宝遇到什么事时,就能考虑按道理应该怎么做,而不会茫然失措了。一般的家长向宝宝提要求时,常常采用命令式:“你不能动那个缸子。”“你必须去洗手。”等等。宝宝可能一时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按照要求去做了,但是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结果是养成盲从的习惯,不能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决定该怎样做。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宝宝不听话,如果反省一下,就会知道因为总是命令式的要求,所以宝宝不愿听从。宝宝跟成人一样,是不喜欢听别人的命令和指使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母亲用命令式的方法和用讲道理的方法分别对宝宝提出要求,结果用讲道理的方法,宝宝更容易接受母亲的要求,并且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也同时对宝宝进行了教育。父母可能以为道理很简单,不需要再讲了,但宝宝其实并不懂。父母总是认为这道理已讲过了,就懒得再讲了,但由于宝宝年龄小,记忆力差,对父母以前的话已经忘记了。所以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宝宝讲道理,这样才会给宝宝留下深刻的印象。
给宝宝讲道理时,并不一定要讲很长很深奥的道理,而是让宝宝明白就行了。如不是说“你不能吃那些脏东西”。而是说“你不能吃那些脏东西,因为吃了后肚子会痛的”。不命令宝宝“你赶快把玩具收起来!”而是说“请你把玩具收起来吧,我们要吃饭了”。
5~6岁:培养宝宝的综合智能
数学智能培养
这个时期是宝宝逐步开始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的时期。所以,根据宝宝这个时期的特点应该开创新的、又能引起宝宝兴趣的游戏。家长按照数学智能开发原则,高效地培养宝宝的数学智能。教育性原则、从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性原则、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对宝宝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过于简单或太难的游戏都不能引起宝宝的兴趣。
宝宝的计算能力
数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运用它可以建成一栋大厦;数学又是一种日常的生活能力,出门买菜同样需要它。
对于这种能力,美国育儿专家吉尔·亚当斯指出,在宝宝3~5岁时,就可以通过做游戏来培养。
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简单应用题;掌握10~1的倒数和相邻数,并能成组地数数(如2个2个地数);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1~10;区别10以内的双数、单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轻重、远近、厚薄。
让宝宝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根据体形特征分类;将一个物体分为2份或者4份,让宝宝知道简易的除法,并且让宝宝比较所分物体的大小薄厚;此时的宝宝已经能够认识时钟,会看整点、半点。
还可以培养宝宝学习看日历,知道一周有几天,当天星期几,昨天和明天各是星期几,知道爸爸妈妈会在周日休息,平时上班。
空间智能培养
所谓空间智能,就是眼睛对于线条、颜色、形状、立体感与空间关系的敏感度,以及能不能将视觉所接收到的信息,在脑中呈现出来。空间智能是观察力、想象力、美感、空间感、方向感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能力。
这一时期,幼儿的空间智能又前进了一大步,能够利用明显的标记或路标对物体定位,并开始学习利用较为复杂的标记。
家长可以指导宝宝去感受、体验行走的路线和认明标志物,如熟悉去幼儿园路程、公共汽车线路图、看公园导游图等,发展其空间定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