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国学·第二辑(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读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总纲。作者首先阐述了禀赋、修道、教化之间的关系,然后讲到君子要具备“戒慎”“恐惧”“慎独”等省察的功夫,最后认为达到“中和”就可以使万物生生不息。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都是对本章内容的阐释。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

上天赋予人的禀赋叫作“性”,遵循本性行动叫作“道”,按照“道”去修养叫作“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警诫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恐慌畏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事情越容易显露,越是细微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哪!

故事

坚持道义

许衡是元朝的理学家,自幼酷爱学习。虽然身处乱世,家里遭灾,但他还是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贯彻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一年夏天,许衡和几个朋友路过河阳时,大家非常口渴,见路边树上结满了梨子,便争相爬上树摘着吃。唯独许衡坐在树下,像没看见树上的梨似的。朋友们都讥笑他说:“你这个傻瓜,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树肯定没有主人!”许衡却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吗?我要坚持道义,永不放弃!”他正是这样实践着自己的信义,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称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贯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故事

仁者自爱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以文学著称,才思敏捷。孔子去世后,子夏在魏国西河教学,从学者超过三百人,影响巨大。

子夏晚年,因丧子悲痛过度而导致双目失明。曾子前去探望,子夏悲愤地说:“我并没有罪过,为什么让我承受这样的苦难呢?”曾子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你离开朋友,只看重树立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仁;你居亲人之丧,只顾自己悲痛,却不在意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不义;儿子死了却哭瞎双眼,不能保全父母给予的身体,这是不孝!”子夏听后,恳切地说:“我错了,我离开朋友太久了!”

南宋佚名绘《孔子弟子像卷》中的子贡、子夏(右)画像

明阙名撰《孔门儒教列传》中的《魏文侯师子夏》,描绘子夏名满西河,魏文侯以他为师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