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素昧平生
数不近又塞一把糗到嘴里,一着急,还咬到了舌头,一张脸立刻痛苦地变成了一个“囧”字。这可真的是“糗大了”!
旁边的一个老头看不下去了。老头是卖山货的,因为山货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所以也是临时摊位,正好和数不近搁一块儿。老头一看就是山里人打扮,脚蹬麻鞋,一身土布衣裳,一双斜幅裹得紧紧的,直至膝下三分处;一枚骨簪挽了个平髻,又包了个青布方帕。看年岁约莫五、六十了,浑身上下却收拾得很干净,人看得挺精神。老头走到数不近的面前,笑眯眯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小伙子,第一天来集市呀?”数不近正东张西望,冷不防有人过来跟他说话,先是一惊一喜,再后来发现虽然不是同行,也是过来卖东西的,不免略略有些失望。他点了点头,却没有失了礼数,他强行咽下了最后一口糗,尴尬地笑道:“老人家见笑了。不错,小子的确是头一回来市集里卖东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老人多指教。”数不近朝老头拱手施礼,谦虚地说道。
先秦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非常讲究礼数的,即使普通老百姓之前,初次见面,各种敬词、礼数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易》是先秦古人总结前人智慧的一本书。《易》里的蒙卦就说,“渎则不告”。意思就是,没有礼貌是蒙昧的象征,遇到蒙昧的人,就不要理他。所以,“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前面我们也提过,礼本来是一种巫术,它的意义远比你想象中大得多,后面各种高人出场了会讲到。
老头笑嘻嘻道:“小子,家里缺钱,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兑了?”数不近一愣,旋即拼命点头。着啊,这是高人那,一眼就看出我家缺钱,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卖了。数不近心情一阵激荡,连忙拉着老头的衣角说道:“老人家好眼力,好眼力啊!我这正是拿家里的东西换一点本钱,再去外地进货拿来都城卖,赚点辛苦钱。没曾想,这人人都需要的粮食、布匹竟然无人问津,真是让人万分恼恨那!”数不近捶胸顿足,指着粮食袋子说:“我家粮食,颗粒饱满,没有一个瘪籽,都是精挑细选,”又指了指粮食上的布,颇有些自夸地说道:“我家的布,那是周围所有人都说好呀,你瞅瞅这线多细,你瞅瞅这线多密。不是我吹呀,我家那纺机可是老一辈花大价钱从宗周那里带来的,我娘那手艺是从我王母(奶奶)手里传下来的,我王母当年可是西岐宗周官营织造的织女……。”老头好像没耐心听数不近喋喋不休地说下去,笑眯眯地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你家的东西都好,大家眼瞎、不识货,是不是?”数不近正自唾沫星横飞地说的开心,冷不防被老头一句话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呐呐地说道:“这个……,这个当然不是,可能……,可能是我不会卖吧!”老头冷笑道:“什么叫可能你不会卖?你根本就是什么都不懂!”数不近拱手赔笑道:“还请老人家多指点。”老头看看数不近还挺谦虚,于是放缓了语气问道:“你知道为什么你站了一早上连一粒稷都没卖出去吗?”数不近摇摇头。老头略带得意地说道:“你这个一看就是新手呀,你连粮食袋子都没打开,别人知道你在那里干什么的?你再好的东西,不让人知道,人家怎么买?况且,你又傻乎乎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不吭,光等着别人来问你。这市集上那么多卖粮食的,大多数人都习惯在那些专门卖粮食的人那里买,第一买的放心,不怕他以次充好,因为人家摊子大,跑也跑不了。第二人家那里货源充足,价钱可能也好。哪像你,就把粮食袋子朝地上一扔,自己抄了个手在旁边看来看去,谁知道你是在那里卖粮食,还是在等人的?”
“呀,原来是这样!”数不近拍手叫道。很多道理很简单,别人一讲就透,但是当局者迷,别人不说,自己很难体悟到。小扑街年轻机灵,一点就透,马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立刻行动起来,把粮袋上的布扔在一边,拆了粮袋上的线,把里面的稷(当时叫“穄”)袒露出来。数不近侧过了身子,又闪在了一边,然后挠了挠头,冲老头傻笑,那意思是让老头掌掌眼,看看怎么样。
老头抻头一看,嚯,果然好稷。个个圆鼓鼓的,象个小胖子。老头伸了伸大拇指,赞道:“好稷!”
“不过,稷再好,你不吆喝,光冲我傻笑有什么用?我又不买你的稷!”老头开玩笑地说道。
“啊!……”数不近笑容一僵,嘴巴张得大大的,的确是这样!他眼珠子转了转,虽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出来卖东西,那脸皮还比较薄,想吆喝,根本张不开嘴。他红了红脸,始终没有张得了口。
老头看到数不近那个憨样,乐得哈哈大笑,他拍了拍数不近的肩膀说道:“哈哈,小伙子不错!张不开嘴呀?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下次就会了。万事开头难,你不吆喝也没关系,今天赶集,人多,等会儿就有好多人过来了。你这东西好,根本不愁卖,所以你不用担心。”
老头一席话说得数不近心花怒放,连连点头,激动得都说不出话了。不过,老头突然又道,“你这个布虽然不错,但还卖不了!”数不近笑容又僵硬到了脸上。老头安慰道:“不要紧张!不是布有问题,而是你少走了一个程序。你这个布又宽又厚,用料很实在,应该是三匹多一点(古代那个时候,布的单位用“匹”。当然匹跟马没关系,一匹布大概就是一个成年人一身衣服的量),估计也很好卖。但是市集里有规矩,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卖布的。为了保障买卖公平,也为了防止偷工减料,所有的布必须经过‘贾师’盖戳才能买卖。”
所谓“贾师”就是市场物价管理员,同时兼负发放市场准入许可证的人,这样的人在市场里当然是很吃香的。
不仅很吃香,还吃回扣。数不近抱着几匹布,满头大汗的挤到贾师面前的时候,发现如果要让人家盖个市场准入证,必须要钱,否则不给盖。
春秋那个时候,也是有工商管理税的。每个国家都不一样,宋国自古有经商传统,工商税比较低,十取其一二左右,各种商品是不一样的。象粮食什么的,因为已经征收过了,是不用再交税的,但是布是要交税的,只不过跟今天一样,是在交易完成以后再交。象贾师这种则不是交税,而是纯粹收受贿赂。收税的另有其他人,收税的叫廛人(音,缠)。
数不近没钱,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给盖,要盖就盖个中品章子。中品的布和上品的布价钱差好远,数不近家的布,上品都算好的。如果被盖了中品的章子,那就等于损失了一大笔钱。数不近一气之下不盖了,又把布抱了回去。
老头正在帮数不近照料着摊子,他吃惊地看到数不近满脸怒气的抱回了布,再看数不近那三匹布上并没有贾师的章子,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老头笑了笑,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回到了自己的摊子上去了。
“卖稷嘞,上好的稷,又大又圆,过来看一看那!”数不近一怒之下,竟然张嘴开始吆喝起来。你还别说,虽然这广告词不怎么样,听起来比较俗,但是管用!真就有几个人马上就过来看了。虽然有的人也就是看了一下就走了,但是毕竟有人来问价了。
“一枚半大布一石?“很多人听了后,摇摇头就走了。
价钱是季献刚才告诉他的。季献坚持认为,这个是自己吃的,值这个价,少一个子不卖。数不近一点经验没有,什么都听季献的。他给人解释,这是自己的存粮,是最好的稷,绝大部分人听了后都不买账,因为他的价钱比市场价高了两成。来市场买他这种小散的人,大都是等米下锅,图便宜的。那些大商家,囤货多,信誉好,价钱自然也高,偶尔有人家里拿点散粮出来兑卖的,基本上都是等着用钱的,不会是太好的粮食,也不会是太高的价,不然卖不动。数不近一家不知道行情,上来就用了自家最好的粮食,以为能卖个好价钱,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不过季献也没说错,象他家的那种粮食,按本身的价值,就是那个价,但在数不近的那个临时摊位里,就是卖不动。所以,所谓做生意水深就是这个道理。这还是几千年前,一个农户随便卖点东西都这么多弯弯绕子,到今天的商海沉浮,经济活动更是成为人类的最高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