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在实践中发展和应用全环境育人理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尤其是网络社会崛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能与时代发展和青年成长“同呼吸,共命运”,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也与“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所谓“时代感”,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论证和完善育人理论。所谓“吸引力”,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青年学生成长,以人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以相应的理论为指导。在网络时代,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就需要对其时代性、人本性和复杂性特征有充分的认识。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环境育人理念。何谓“全环境育人”?简而言之,即是在青年教育场域呈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平等性等特征的条件下,思想教育应强调网络虚拟环境的教育功能,统筹线上/线下领域,凸显青年主体性的教育地位,协调自育/他育途径,追求信息有效传播、观念有效传递、价值有效传承、行为有效塑造的教育理念。[3]

相比于传统的“三全育人”的模式(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理念强调教育主客关系由二元对立到平等交互,教育场域由彼此分割到时空统一,这是对“三全育人”的完善与超越。在实践中发展和应用全环境育人理念,意味着处理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选择教育内容、统合教育资源时坚持青年主体性原则,以青年基本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以形成不同场域的育人合力为发力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青年成长相融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逐渐探索形成了“三全育人”理念。这与我国国情和特定时代背景相适应,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成熟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全环境育人理念,便是着眼于教育环境与主客体的深刻变化而进行的教育理念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办学、青年成长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5]

做好工作要有正确理念的指导,需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脱离时代,则有可能引发青年学生的反感、抵触甚至抵制,使得大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难以明辨是非,造成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唯有紧跟时代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工作理念,才能持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培育面向世界、引领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口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三育人”和“三全育人”针对的是“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要求育人工作必须集合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精心细致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三全育人”解决了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过程的问题,调动了高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者积极奉献的热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变化发展是社会的常态,“三全育人”理念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但仍需根据世情与时情变化不断调整。

(三)“三全育人”向“四全育人”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变化形势,“三全育人”理念的时代局限性逐渐暴露:对教育的手段、途径、方法、平台和时间、空间等外在的、有形的事物研究有余,对教育场域中的信息传播、观念影响、价值塑造和行为引导的内在本质链条的规律重视研究程度不足。全环境育人理念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必要补充。何谓“全环境育人”?即是在青年教育场域呈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平等性等特征条件下,思想教育应强调网络虚拟环境的教育功能,统筹线上/线下领域;凸显青年主体性的教育地位,协调自育/他育途径,追求信息有效传播、观念有效传递、价值有效传承、行为有效塑造的教育理念。

“三全育人”向“四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环境育人)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短短二十余年间,网络社会的出现、发展、繁荣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交互融合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互联网打通了虚拟与现实、校园与社会的界限,形成了各类自发、自为而又客观存在的教育场域。随着虚拟教育场域的形成,以及学生成长的信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三全育人”需要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支撑和补充。

“三全育人”向“四全育人”发展具有逻辑合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全育人”所对应的教育主体、载体和过程均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育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媒体、网络意见领袖乃至我们身边的某个普通个体,都可能加入育人者的行列;其次是主客体关系的平等化,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中具有技术优势,这增强了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使得自主教育、互动教育的重要性凸显;最后是育人场域突破了时空界限,思想观念引导和塑造的过程始终贯穿线上线下、课堂内外。

“三全育人”向“四全育人”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在实践中,能否善于运用技术创新成果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全环境育人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育人观念、实现技能更新,加强对青年网络文化的理解和参与,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从而增加工作的感召力,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本性特征,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青年自主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6]由于教育场域的开放性和主客体的交互性,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完全由教育者的意志所支配,传统教育手段难以对青年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青年的主体权利与独立、自由、自主的存在状态,理解青年特点,围绕青年需求,把开掘和提升青年的主体性作为价值目标。全环境育人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引导和发挥,倡导通过对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学生、落到实处。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青年学子的共同特点,如崇尚知识,追求上进,富有社会责任感,也有着互联网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影响着社会组织和资源分配方式,也使得青年学生更加崇尚自由与平等。网络化、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增强了青年学生创新实践的可能性,使其更加追求自主与独立。而现代社会下个体生存压力的凸显使得青年学生更加重视自我,追求生活舒适体验与身心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的隐忧及影响

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与时俱进、关注青年变化,从而导致工作流于简单化、机械化、形式化。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教学内容缺乏时效,展现形式单一,教学过程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过分要求整齐划一、服从安排,而导致对学生个体的关心教育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励,导致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在高校服务工作中,缺乏沟通交流,信息公开和透明度不够,降低了学生的治校参与感等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学生,就有可能导致传统的教育阵地失守,而新兴的网络阵地又缺乏有效利用;师生关系失调,师生互动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在专业教育之外塑造理想信念、培育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机会。

(三)全环境育人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引导和发挥

正是基于对网络社会中青年主体性不断彰显的深切体认,全环境育人理念才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时,将信任青年、依靠青年、把握青年主体性作为自身理论建构中的核心要义之一。全环境育人理念要求,教育者需承认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重心到以学为重心,调整师与生的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事业发展中来;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同时重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理性看待网络时代的优势与弊病。

(四)主体性与创新性的基础在于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切实着眼于大学生的需求,将提升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符、与时代相称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和批判转化能力,是基础所在。

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要求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有效甄别、筛选信息,从而习得知识;同时也意味着能够在系统、完整的阅读活动中提升素养。表达能力,指的是在网络化背景下快速、有效地传播信息、获取他人注意力的能力,以及在传统的书面表达中有效组织语言和材料的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指的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规律有着基本的认识,并能将思维锻炼的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包括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批判转化能力,指的是进一步发挥自主性,将习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内化于个人素养,外化于实践成果,从而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上有其优势,如教育活动的时空限制性更小、实践性更强,而将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和学生成长、教育改革无缝对接。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性特征,要整合各方资源、协调线上线下形成合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网络时代的来临,形成了既相互分化又彼此关联的教育场域。全环境育人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整合资源,统筹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境内境外,形成不同教育场域的育人合力。

(一)教育场域的概念与教育工作中的分化现实

“教育场域”一词近年来广为国内教育学研究所使用。它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8]

在传统意义上,教育场域通过学校、家庭、企业等群体组织形成分化。而在网络时代,“全环境”在最初始的层级包括两大基本部分:一是现实环境,即植根于有形物质世界的现实教育场域;二是虚拟环境,即依托于无形网络社会的虚拟教育场域。作为传统受教育主体,当代青年学生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在网络教育场域中更加活跃,因此也暴露出“网络世代”的成长困局。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虚拟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等教育场域的界限被打破,在不同的教育场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工作需在既相互分化又彼此关联的教育场域中同步进行。因此,超越主客体划分,融合教育场域力量,来思考和解决在网络时代大学育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成为全环境育人理念提出的深层动因。

(二)整合资源、形成协同的重要性

青年学生成长于虚拟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等既相互分化又彼此关联的教育场域,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和全局工程。从国家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网络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等密切相关。从学校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非一个部门或一门课程所能解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类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协同,还需有效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资源,寻求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平台依托。此外,增强各教育场域的融合性,还意味着资源整合与协作不仅要在线下开展,还需普及至线上,形成各育人主体的协同配合,寻求全环境育人合力,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观念的有效传递、价值的有效传承和行为的有效引导。

(三)形成不同教育场域的育人合力,破解青年的成长难题

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育人场域对青年成长发挥着不同作用,也需以差异化的视角看待并有效发挥其作用。我们尝试引入了四组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作为分析的基本路径,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境内/境外,希望从这四个方面勾勒出形成不同教育场域的育人合力的可行路径。

1.线上/线下:统筹资源,相互借势

线上平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阵地。各类群体和各种观点在网络舆论场交相呼应,各类网络应用服务也已无缝嵌入学生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占领线上阵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养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线下活动能够更为直接地接触到受教育对象,为工作骨干的甄选和培养奠定基础,可以作为对线上教育的有效强化和对线上教育盲区的有益补充,形成两者之间相互借力、互动互补的良性循环。

2.课内/课外:重塑主体,强调互动

发挥课堂教学体系性强、“面对面”互动的优势,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网络社会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发挥高校学科齐全、智力密集的优势,综合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设计教案、编写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推广奠定基础。

3.校内/校外:强化意识,建构体系

对于校内主体而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资源意识和系统意识,主动与家庭、企业、政府等单位合作,营造立体育人格局;对于校外主体而言,需要厘清自身影响青年的途径,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引导。例如,家庭可以发挥自身作为社会基础单元的教化功能,企业可以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立法、加强监管等多种途径,规范网络空间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

4.境内/境外:正视差异,因势利导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9]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中国独有,其他国家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需要引导青年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认识,对国内外的信息环境有理性把握,在如何评价不同国家之间制度、道路、价值观差异等问题上有清醒认识和足够自信。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3] 蒋广学等.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7]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8] 蒋广学, 张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 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14(22).

[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