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结论

总之,自中唐以后宰相机构在奉行王言的同时,确实有自己独立处分公事的文书,如张洎所说:“若废之,则别无公式文字可以指挥。”此种文书即唐时的堂帖、宋前期的中书札子及宋后期的省札。不管是中书札子取代堂帖,还是省札取代中书札子,它们都经常被称为“堂帖”,这固然可以看作是唐代制度文化的影响,三者之间也确有重大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应注意到,从堂帖到省札,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其实际运作及其背后的政治关系也都发生了变化。由唐代堂帖向南宋时期省札转变的过程中,其所受之限制越来越多,作为宰相独立处理公事的文书色彩越来越弱,似是凸显了君相权力之争与君权日益强化的总趋势。但揆诸政务之实际运行,又不尽然。我们看到不管是在北宋还是南宋,宰相权力运作的空间依然广阔,不必说空头敕、空头省札、白帖子之类是宰相权力最直露的表白,即使具奏取旨、拟状得旨等体现、保障君权的运作方式,君相之间亦难言宾主。这一点即使到了元帝国时期依然如此[68],一直要到明清时期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方为之一变。

【李全德,男,1971年生,山东即墨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史。】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以国家之有文书拟富人之有财,以为“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尽在其中,汉之得国,以“文书之力”。其所言“文书”似主要指档案性质的各类公私文书(document),然“以文书御天下”又可作文书行政(document administration)理解。参见黄晖《论衡校释》卷一三《别通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91页;阎步克《史官主书主法之责与官僚政治之演生》,《国学研究》第4卷,1997年,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33—82页。

[2] 参见雷闻《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游自勇《墨诏、墨敕与唐五代的政务运行》,《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叶炜《唐代“批答”述论——以地方官所获“批答”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机构建制考》,《北大史学》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关于中书门下体制的研究以及堂帖的集中论述可参见氏著《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4]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重印本,49页。

[5]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12—13页。

[6]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301页。

[7] 王溥《唐会要》卷六四《史馆杂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113页。

[8]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304页。

[9]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八《密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380—1381页。

[10]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太和四年十月戊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7873页。

[11] 王昶《金石萃编》卷九七《宋璟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12] 《旧唐书》卷一一一《房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324页。

[13] 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24页。

[14] 徐度《却扫编》卷上,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3编第10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30页。

[15]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太和八年十二月癸未条胡注,7901页。

[16]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3024页。

[17] 陈振《政事堂制度辨证质疑》,《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18] 《隋书》卷一二《礼仪志七》,255页:“常行诏敕,则用内史门下印。”抑或当为“内史、门下印”?

[19] 《旧唐书》卷一一八《王缙传》,3418页。

[20] 《旧唐书》卷一一八,3418、3422页。

[21] 《唐代官制》,13页。

[22] 参见《唐代官制》,13页;中村裕一《唐代公文書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年,93页;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302页。

[23]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收入《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88页。

[24]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343—344页。

[25] 《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一,25页。

[26] 王起《覆奏祔怀懿太子神主状》,《全唐文》卷六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504页。

[27] 《旧唐书》卷一七《文宗纪下》,554页。

[28]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咸通十一年二月庚子条,8158页。

[29] 《旧唐书》卷九六《姚崇传》,3025页。

[30]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太和五年二月戊戌条、卷二四五太和八年十二月癸未条,7875、7900页。

[31] 《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天福十二年六月甲寅条,9365页。

[32] 王溥《五代会要》卷二一《选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37页。

[33] 《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2004页。

[34] 王曾《王文正公笔录》,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1编第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266页。

[35]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四,开宝六年六月庚戌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04页。

[36] 《长编》卷一四,开宝六年八月甲辰条,306页。

[37] 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58页。

[38] 《却扫编》卷上,130页。

[39] 《长编》卷二九,端拱元年闰五月条,654页。

[40] 《长编》卷四〇,至道二年七月丙寅条,846—847页。

[41]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2365页。

[42]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二《中书门下牒永兴军》。

[43] 《马耿题名》《苏拱之题名》,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8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56、157页。

[44] 《长编》卷一七四,皇祐五年二月戊子条,4200页。

[45] 王明清《熙丰日历》,收入陶宗仪编《说郛》卷四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8册,322页。

[46] 余靖《武溪集》卷一五《谢转工部侍郎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册,146页。

[47] 《长编》卷八九,天禧元年四月甲申条,2056页。

[48] 《金石萃编》卷一三八《浑王庙牒》。

[49]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七,建炎四年九月甲子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47页。

[50] 《却扫编》卷上,131页。

[51]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四一,2392页。

[52] 《却扫编》卷上,131页。

[53] 周必大《文忠集》卷三一《徽猷阁待制宋公暎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345页。

[54] 以上两省札分别参见岳珂著,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306、1307页。

[55] 陈骙、佚名《南宋馆阁录·续录》卷六《诏馆职言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222页。

[56] 岳珂《愧郯录》卷一二《开禧复泗州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5册,174—175页。

[57] 张祎利用碑刻、法帖图册等资料对南宋省札有更为细致的论述,参见张祎《制诏敕札与北宋的政令颁行》,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14—123页。

[58] 宋祁《景文集》卷二八《言三路边防七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238页。

[59] “札子皆称圣旨”,点校本《宋史》中“札子”上属,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329页。

[60] 《长编》卷八八,大中祥符九年九月丙午条,2012页。

[61] 《长编》卷九六,天禧四年八月甲申条,2211页。

[62] 《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二月丁未条,2647页。

[63] 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7页。

[64] 《旧闻证误》卷二,40页;《宋史》卷三四二《郑雍传》,10900页。

[65]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五一,2355页。

[66] 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九,宁宗开禧二年十二月乙亥“陈自强送空头省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69页。

[67] 魏了翁《鹤山集》卷一八《应诏封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2册,228页。

[68] 元朝宰相裁决政务的中书省札之运作几乎完全沿袭宋代的尚书省札。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发生了一起伪造中书省札骗取户部盐引的事件,伪省札被识破是因为“省札印文昏淡、署押不完、押字差异”而引起户部怀疑。札子结语“奉圣旨:那般者”——恰如宋代中书札子或省札的“(三省同)奉圣旨:依奏”。省印、押字、奉圣旨的结语形式等等也正是唐宋以来自堂帖至省札的最基本特点。其形成同样是要经过奏请之后,中书省方能出省札,张帆先生分析了一件省札的决策过程,揭示了其间君相权力运作的关系,与宋代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参见党宝海《蒙元时代的双语公文初探》;张帆《从〈元典章·新集〉的一条文书看元朝中后期的御前奏闻决策机制》,俱收入《“文书·政令·信息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2010年,428、430—4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