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匠心:颜贻意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部队想把药厂带走

26团党委给洞头县委去信,提出“三点意见”。

26团的隆隆炮声,也把铜山制药厂逼到了生存的拐角。何去何从,又一次严肃地提了出来。

26团党委及上级有三种处理意见:

一是将药厂与部队一起换防,整体搬迁到26团将要换防的所在地——江苏省宿迁地区,这样家属的工作可随之解决,职工身份不变,部队的利益不会流失。

二是踢开洞头县的管制,就地移交给将要来接访的29团。即将接防的29团强烈要求接管制药厂,反对移交给地方。

三是移交给洞头县,转为地方企业,改变职工身份,药厂的随军家属可在宿迁安置工作。

洞头县委在得知26团对铜山制药厂的去向有争议的情况后,立马派出县委工作小组奔赴26团,与团党委进行了多次磋商。洞头县委的态度是:洞头是个海岛县,岛内几乎没有工业,还是一穷二白;铜山制药厂已经具备工业企业的雏形,部队的同志已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希望这个企业半途而废,也不希望部队换防后把企业带走,出于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考虑,希望团党委根据洞革生(73)84文件精神,把铜山制药厂留在铜山岛上。

听了洞头县委工作组的要求,26团副团长张源成同志说,我们研究一下,很快会给你们一个最后意见。

1975年4月中旬,洞头县委收到了26团党委派人送来的一封重要信函。

县委第一书记王权听了县委办主任的情况汇报后,展开部队信函,仔细读起来——

洞头县委领导同志:

根据上级的指示要求,26团即将离开洞头,换防到江苏省宿迁地区。

铜山制药厂于1966年,由一批有革命理想和抱负的部队军医发起创办。几年来,不断艰苦创业、发愤图强的铜山制药厂,不断“抓革命,促生产”,革命形势一派大好,多次获得南京军区和上级领导的表扬,为全军贯彻、学习毛主席“五七指示”,树立了好榜样。

为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部队换防而药厂不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供你们参考:

一、部队党委充分尊重你们的要求将铜山制药厂留在洞头的建议。根据洞革生(73)84文件和(73)133号文件精神,我们研究决定,将铜山制药厂纳入地方编制,由你们接管。

二、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将在8月底9月初从药厂撤出全部军职人员,希望你们协助做好移交工作。

三、目前部队已经无法继续协助洞头县内务局管理药厂,请你们于8月初派出得力干部,前来主持药厂的全面工作。部队撤离后,我们将留下胡志群与薛大宁两位同志,继续在药厂,协助你们做好善后工作。

胡志群同志是药厂的创始人之一,几年来,他与同志们艰苦奋斗,其先进事迹得到了南京军区的表彰。我们相信,这两位同志一定会和药厂的全体干部、员工一起,不断开创新的更好的局面。

6415部队党委

县领导看完此信,觉得事关重大,当即布置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有关事项。

很快,军地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胡志群留守洞头处理药厂善后工作。他与薛大宁同志一起,在与洞头内务局董玉楷局长等人的反复磋商后,取得了整体移交给洞头县的满意结果。

胡志群在留守期间先是“被人监视”,后又遭受“内查外调”的厄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1975年,父亲所在的部队将从浙江洞头换防至江苏宿迁。父亲苦心经营了十年的药厂将何去何从呢?当时部队领导给出了三个方案:

1.全厂搬迁至宿迁;2.移交给换防部队;3.移交当地政府。当时洞头县的工业很不发达,成规模的企业不多,因此县领导强烈要求将药厂留下。部队领导也认为移交给地方较为妥当。一方面是军民鱼水情,支持当地工业生产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随军家属身份编制问题。于是,6415部队领导命令父亲和薛大宁等同志留守洞头,处理药厂善后移交工作。

据母亲回忆,移交工作很复杂、很困难。同当地内务局的磋商反反复复,最后总算圆满解决了随军家属的编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父亲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接防部队也强烈要求接手制药厂,所以严密监视父亲等人不许离岛。父亲出于对铜山岛的热爱,出于一片公心,出于对药厂今后发展的长远考虑,冲破重重阻碍,顺利将药厂移交给了地方。之后在当地老百姓的护送下,悄悄地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二十三年美好年华,也是最不能割舍的铜山岛。

父亲是一位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人。在创业初期、中期和移交地方的后期,只是不断地付出,从未占公家丝毫便宜。一切工作及人事安排,都是从部队和药厂的利益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也赢得了领导、战友、药厂员工及当地老百姓的尊重。

可是,在最后移交药厂的过程中,29团的个别领导对父亲产生了误会和怀疑,换防后对父亲内查外调,怀疑他拿了地方的好处。虽然最终也未查出任何问题,但对父亲的精神很是折磨,对他后来的人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是他此生唯一的遗憾之处。

父亲创办的铜山制药厂就像一颗发芽的种子,经过洞头人民的辛勤浇灌,已茁壮成长。现在已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出口纳税大户,造福了一方百姓。这也是父亲生前感到骄傲和欣慰的事情。

2015年,颐养天年的柴淑华(左)与常美玉(右)

父亲在常人眼里是个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的形象确是伟岸,也是我此生最崇拜的人。

1975年8月26日,6415部队副团长张源成及胡志群同志受26团党委委托,主持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和临时革委会,负责党内外生产和工作。员工选举出来的临时党支部由颜贻意、宋菊兰、柴淑华三位同志组成;临时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为颜贻意,副主任有林明义,委员是宋菊兰、陈密辉、张彩花五位同志。

1975年9月1日,新班子正式开始工作。在部队撤出的关键时节,颜贻意获得了同志们的信任,终于脱颖而出,成为药厂的领导核心。

从这一年的统计报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处于军地交接的动荡时期,这一年的年产值仍然一路飙升,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成绩,达到了34万元。由于军职人员的撤出,年末职工人数从1974年的45人,减为36人。

被同志们推上领导岗位的颜贻意,能否“争取更大的光荣”?

如意君点评:

翻开«洞头县志»,赫然发现:至1975年秋天,洞头沿海千百年来一直旺发的海蜇骤然锐减。至次年,几乎绝迹——

这是否预示着,洞头正在变天?

1975年3月,臭名昭著的温州地区各民兵指挥部被撤销。

洞头“诸事不顺”,五谷不丰,是要来一场风暴,将乌云彻底驱散。

延伸阅读1: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原来是一个行政单位

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成立于1976年,是原省医药管理局直属管理全省药品生产的“行政性公司”,主管全省的医药工业生产.1986年起,逐步转轨、转型为“经营性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连续20年被评为浙江省信用优等企业。

与省公司同时进行转制的还有各地市的医药公司,也从行政单位转制为“经营性公司”。

1998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原省医药管理局直属的经营公司合并成为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改制,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267)和英特药业共同出资,在原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浙江省医药工业有限公司”。

2005年,海正药业收购浙江英特药业持有公司39%的股权,现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85%的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注册资本10600万元。

(资料来源:浙江省医药工业有限公司网站)

延伸阅读2:上海第一制药厂已经组建新公司

上海第一制药厂创办于1943年.1994年6月,与创办70年的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合并重组,创建了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成为上药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

在“第一生化药业”的网站上我们看到,2000年,公司产品“粉针剂(冻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GMP认证证书。

今天,只能在一些渐渐老去的古稀老人的记忆中,才能觅得上海第一制药厂的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