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匠心:颜贻意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第一次面临危机

1972年8月,国家发文规定:部队团以下不得办药厂。药厂何去何从?这是铜山制药厂第一次遭遇“生存危机”。颜贻意准备离开制药厂。

1971年的统计报表出来了:药厂针剂猛增至178.8万支,在职工人数26人不变的情况下,当年产值第一次破十,达到14.42万元。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开始出现了。

出于整治全国各地大办药厂混乱局面的考虑,1972年8月,由国家卫生部牵头,联合燃化部、商业部同时下达文件规定,“部队团以下不再办药厂”,已经创办起来的药厂从部队转为地方管理。

大气候的变化,使铜山制药厂开始进入动荡时期。这一动荡时期一直持续到了1980年。

看到部队不能继续办药厂,颜贻意第一次萌发一个想法:准备离开药厂,返回小朴大队。南塘公社准备安排颜贻意在大队里任职。

颜贻意向胡志群提出,遭到他和卫生队褚队长的坚决反对。

两位部队的同志设身处地地帮助颜贻意想办法,通过南京军区,申请志愿兵,这样颜贻意就有了“固定工”的身份,便可以安心在药厂工作了。

一个月后,颜贻意领到了好几套军装。看到这套服装,他明白了胡军医和褚队长的良苦用心,也就一门心思扑在药厂。

但是,胡志群和褚队长仍然不踏实。

他们心中明白,在铜山制药厂,颜贻意的身份究竟算什么:既不是部队家属,也不是县里派过来的干部。出于对同志的负责,他们决心要彻底解决颜贻意的身份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信奉铁饭碗。胡志群受部队卫生队的指派,来到了洞头县内务局(人事局的前身),带着报告,找到了局长董玉楷。要求内务局以特招的方式,给颜贻意一个集体企业固定工人的身份。

董玉楷局长十分热情地接过部队卫生队打来的报告,说,小颜是农村户口,不能安排工作的,除非特招。

“我们要想想办法。”董玉楷局长最后说。

过了几天,胡志群再次上门,询问颜贻意的事情,董玉楷局长这次开门见山地说:

“你们要给颜贻意一个身份,对此,我们支持。但是,我们也有条件。”

“什么条件?”

“你们要接受两位优秀的社会青年,到厂里工作。”海岛洞头要安排青年就业,确实让董玉楷局长十分为难。乘此机会,何不“敲”一下部队?

“哈哈哈哈!”胡志群理解了董玉楷做这个局长也十分不容易,爽朗地说,“我回去后,向部队党委做个汇报,希望我们双方的麻烦都能圆满解决。”

胡志群的手与董玉凯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一个月后,铜山制药厂的优秀青年颜贻意终于有了一个名分:集体企业固定工。两位社会青年也借此机会,找到了工作岗位。

1973年7月23日,洞头县革委会颁发了洞革生(73)84号文件,正式将铜山制药厂划归地方领导列入地方编制。

三个月后,洞头县革委会再次发文进一步明确:从1973年11月开始,铜山制药厂划归洞头县内务局领导,工交局、工业局、计经委参与管理。从此之后,铜山制药厂由一个婆家变成了四个婆家。围绕着这家制药厂的干部任命、人事管理、生产计划分配、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了“管理机关”。

动荡之中的1973年,职工人数顿时从26人增加到了41人,而年产值却跌落到了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