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经典颂虞舜:舜德书院开院气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舜德书院对话大家

关于书法“大家”的问题,我曾在一篇题为《度则舍筏话张海》的文章中探讨过,今引述如下:当人们浏览书法艺术史后便觉得,艺术荣枯与国力强弱不是简单关联,“大家”出没,可遇而不可求,但就总体脉络而言之,“大家”一词经常和“大学养”“大手笔”“大人物”结伴而行。一曰“大学养”。大家除了具备独立的人格魅力,还应当在某些知识领域(不一定是国学)独具慧眼并有所建树。大家着墨当随自我。如同人们虔诚逸少却厌倦到处看到“永和九年”,敬畏东坡却也索然寡味满目“大江东去”。二曰“大手笔”。大家必须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要么多体融汇有所突破,要么笔法独到惊世骇俗。三曰“大人物”。古来书法大家中,不乏社会显贵、领袖要员、先知先觉或名流隐士等,一言之多是社会上的“大人物”。艺术审美“羊群效应”的客观存在,艺术评判标准的主观性太强,这是传播心理学注定了的书法“大家”离不开“大人物”的深层原因。

引述部分到此打住。按照“大家”标准的“三大”因素考虑,容我在此坦诚地指出,被舜德书院碑刻作品的作者在一定时期内就是某种书体的代表性书家。选择碑刻他们的作品,除听取圈里朋友们的建议外,这本身反映了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启功、刘炳森、沈鹏、欧阳中石和李铎等五位先生,二十年前早有“大家”共识。继作者中具备“大家”气象者,如北京张海、王镛、苏士澍、胡抗美、张旭光、张继,天津孙伯翔,上海韩天衡,湖北徐本一,江苏言恭达、孙晓云等,均有作品忝列于书院,实属天赐和万幸!

在岁月流逝中声名延续的中国古代著名书院,无疑是后人隔着时空河流对话的“大家”。河南商丘的应天、登封的嵩阳、湖南长沙的岳麓和江西九江的白鹿洞,这四大书院所在地至今为人们敬仰。范仲淹在应天讲学,司马光在嵩阳编写《资治通鉴》,朱张会讲于岳麓,以及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古代书院拟定“教条”,都已成为文明长河的浪花。那些古代书法艺术大家的故里,无疑是后人寻找“大家”足迹的必由之地。那些当代书家不计个人得失、在坚实法度基础上的大胆探索,提供了艺术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那些不求闻达、散布于民间野里的圈外行家们,是建造中国书法金字塔的基石。我们在此有理由深表敬意。

参观长沙岳麓书院(2002年)

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黄永玉先生八十画展(2003年)

与女儿胡希言一起拜谒九嶷山舜帝陵(2005年)

现场见证榜书大家李力生先生创作(2005年)

参观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先生现场创作(2005年)

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海先生在一起(2005年夏)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为胡若隐颁发博士学位证书(2006年夏)

首都师大邱运华教授在欧阳中石先生家取字(2012年3月2日)

胡若隐拜访书法大家、湘人李铎(2012年9月6日)

在碑学大师孙伯翔先生家做客(2012年10月2日)

拜访国学大师文怀沙(2012年11月1日)

参观书画频道“笔墨江山”画展(2013年5月2日)

拜访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2013年4月8日)

观看“墨韵中秋”演出(2013年9月14日)

在山东淄博书法展发表演讲(2013年9月28日)

在天津请教碑学大师孙伯翔(2013年10月6日)

送别国学大师王学仲(2013年10月10日)

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石虎先生的现代书法展(2013年10月21日)

参观北京798艺术中心“罗尔纯先生新作展”(2013年10月31日)

书法界、财经界朋友在一起(2013年11月1日)

和《光明日报》记者于园媛一起请教孙伯翔先生(2013年11月1日)

在中国美术馆请教胡抗美先生(2013年11月1日)

在杭州拜访中国美院教授、书法篆刻大家刘江先生(2013年11月16日)

在长沙拜访齐白石弟子李立先生。他特地从医院回到家里,挂着点滴接待了我。(2013年12月2日)

在武汉东湖之滨拜访湖北省书协主席、行书大家徐本一夫妇(2013年12月3日)

参观湖南省道县何绍基故里(2014年4月27日)

出席“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2014年5月10日)

在郑州“张海书法展”期间,拜访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2014年5月10日)

迎请张继先生制作的“舜德书院鉴藏”印(2014年8月24日)

拜访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于燕园(2014年9月14日)

走访“湖南书法第一村”宁远县朵山村,和书法老人在一起(2014年12月5日)

偶遇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先生(2015年2月)

聚会中国多位代表性书法家(2015年2月)

(左起:张继、张改琴、聂成文、吴善璋、胡若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