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技术变革重塑金融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价值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改变世界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会上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一项重要议题,并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国在峰会上提交了三份有关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6升级版)和《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这些文件体现出中国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市场正在不断成熟,与其他国家融合共享发展红利。

一、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改变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下的新机遇。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既包括软件、互联网、信息终端,又包括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和服务。数字经济六维度如图1-1所示。

图1-1 数字经济六维度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计算机出货量、手机出货量、网民数量、电商交易额、移动互联网、双创、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居世界第一。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万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的22.77万亿元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

长久以来,传统金融主要服务20%的头部客户(大中型企业、高净值人群),而因为面临批量获客难、风险甄别难、操作成本高等挑战,难以向占比80%的长尾客户(小微企业、普通公众)提供其适用的金融服务。

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倡议,鼓励金融机构以可负担成本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以消费金融、社区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服务公众、小微企业为主的金融服务为模式,以小额、分散、精准、高效、救急(应急)为显著特点,包括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市场主体。由于所服务对象难以提供或者维持高质量信用等级,普惠金融业务如果单纯线下开展,必然会面临规模化困境。规模化是线下传统金融模式盈利的关键路径,但是投入大量线下资源追求普惠金融规模效应,往往会造成运营成本和不良资产(贷款)高企。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有效降低了普惠金融的运营成本和准入门槛,实现了长尾客户信用在线的可测量、资产化和数据化,特别是区块链带来了“不需要信任的信任体系”,让人人均可参与经济交易、社会资源分配和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成为现实,从而实现了金融服务长尾客户业绩规模化和风控双协同。

金融科技对中国的改变如图1-2所示。

图1-2 金融科技改变中国

在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的双轮驱动下,金字塔型、大象型传统企业将被平台型、扁平化、创新型企业取代,固定资产规模和全职员工数量不再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唯一标准。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化大协作和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精准,新经济下的超级企业形态变为“巨平台+海量市场末端”(大平台+小企业+创业者+消费者的自由连接体与利益共同体),一家独大、店大欺客的托拉斯垄断成为过去式。

二、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演进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年,美军将阿帕网(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设计)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计算机连接架构为局域网。1994年4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服务器和网站。

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如图1-3所示。

图1-3 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

1996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互联网浪潮不可阻挡,人类将从现实世界逐步向数字世界迁徙,人类将生存于一个虚拟、数字化空间,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全球顶尖社交媒体营销公司We Are Social和社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发布的《2018全球数字报告》显示,截至报告发布,全球网民数量超过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2.63%。得益于最近十几年移动网络与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其中一半网民使用智能手机上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达8.54亿,普及率为61.2%,其中手机网民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

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一直作为信息传播载体,推动着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迭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代互联网(信息互联网),“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就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创业中的佼佼者。

不过,如果把互联网仅仅作为聊天、打游戏、搜新闻的信息传播工具,价值天花板会很快出现。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迅速兴起,互联网价值传播功能得到释放,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很多人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泡在手机上,手机与自己距离不超过1.3米(一臂之远),人们可以不用随身携带钱包,但是须臾都不能离开联网手机,人们习惯了在手机上处理很多事情,如聊天、吃饭、打车、转账、网购、实体店消费扫码结算、骑单车……技术变革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质的关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技术变革重塑金融未来”一点也不为过。

技术创新让社会实现了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1.0时代的迭代,衣食住行都能使用手机解决。所谓价值互联网,就是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像传递信息一样方便、快捷、低成本地传递价值(资金、资产)。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拥有技术、应用场景、用户端先发优势,善于经营用户数据和拓展应用场景,成为最赚钱和市值最高的企业,这些互联网科技、金融科技企业估值远高于钢铁、石油等传统重资产企业。例如,据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数据,2018年谷歌营收总额为1368.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其业绩和增速是传统企业所难以比拟的。

在价值互联网时代,从来都是得数据者得天下,懂金融者分天下。国内外互联网巨头无不热衷拥抱、融合金融,来猎取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红利。数据价值化过程可分为生产、流通、交易三个阶段,用户在互联网上生产出个人身份、消费、交易等各种数据,但是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流通场景和控制力,独享数据价值,普通用户所得甚少,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在什么场景能够产生价值。

另外,线上线下水乳交融(O2O)成为热潮,例如,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宣称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种说法,就源于阿里巴巴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已不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

但价值互联网1.0时代依然是以中心化机构主导价值创造、传递和分配。毋庸置疑,实现价值传递大大提升了互联网的生产力。以金融业为例,1996年全球首个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开始提供网络金融服务,中国也在1998年由招商银行完成首笔网络支付。其后,很多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点对点(P2P)网贷、众筹、网络小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形成了以货币电子化、货币网络化、货币数字化为鲜明特点的金融+价值互联网。

在中心化机构主导的信息互联网、价值互联网1.0两个阶段,尽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大量用户也从中得到实惠,但这种金字塔型利益格局在客观上存在着中心化机构一家独享红利、公众沦为“割韭菜”对象的瓶颈和不足。特别是争做“金字塔塔尖”“头部群体”的趋利、投机行为所导致的信任问题还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成本。

三、价值互联网2.0时代翩然而至

在价值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独立经济体。随着用户主权意识、平权意识、共享意识深入人心,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成为人们的利益新诉求和互联网新常态,就在这时,区块链进入了互联网世界、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科技,价值互联网2.0时代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1.价值互联网2.0时代的经济学背景

以哈耶克、米塞斯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1]主张保护私人财产等消费者主权,捍卫个人自由,提倡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例如,哈耶克认为,私有制使人们能够以个人身份来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市场经济就是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能保证人自由的“自然秩序”。哈耶克还用消费者主权理论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完善性。目前,西方国家多将奥地利经济学派相关学说作为政策制定、经济运行、人才教育的指导思想,小政府、大社会、消费者主权成为价值互联网2.0时代的经济学背景,这也是区块链应用之所以能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和监管较为包容的理论基础。例如,一些欧洲国家承认比特币是货币,并将其纳入货币监管;美国把比特币归为资产,等同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一些国家设立了监管沙盒机制[2],支持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超前发展,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三国监管机构宣布认可对方的监管沙盒机制,初创公司在任何一方监管沙盒的实验成果在三国都通用。[3]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奥地利经济学派提倡的“自由发钞制度抑制通货膨胀”。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本身的作用是度量衡,越稳定越好。如果某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垄断负责发行钞票,可能缺乏权力制衡,造成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公众权益的侵蚀。如果允许多家银行同时发行自己“兜底”的钞票(企业货币、流通货币),货币发行管理就会存在竞争关系,谁滥发钞票,谁的货币价值就会贬损,谁的货币就不被人接受,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银行自己发钞的做法在现实世界有过很多先例,我国近代出现过的钱庄、票号就发行自己的银票、票据,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对自由发钞制度的尝试。

2.价值互联网2.0时代的社会思潮背景

从过去十多年区块链开发应用的主要规则看,著名社会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影响深远。本书是一本论述人类社会、自然万物和科学技术如何进化的著作,提到了大众智慧、分布式状态、模块化生长、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当今社会的热词。

凯文·凯利在书中把工业社会总结为基于机械逻辑的进化论,把信息社会总结为基于生物逻辑的进化论,将后者概括为: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以解释社会组织、经济体的组织和运作,这些论述与区块链价值观精髓不谋而合。

3.价值互联网2.0时代的技术背景

其一,数据爆炸带来无价值信息陷阱。IBM大中华区负责人认为,互联网导致了数据大爆炸,过去两年(2016—2017年)所产生的数据是人类有史以来数据总量的90%。以医疗健康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医疗健康数据翻倍需要50年,20世纪80年代需要7年,2015年缩短到3年,到2030年预计只需要73天。如此大体量的数据仅仅依靠传统处理方式没法应对,必须有新科技应对数字爆炸世界。

再以金融业为例,金融是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数据作为金融核心资产,与客户关系、产品业务模式休戚相关。通过数据产生和积累,利用算法可以轻易给每个人“画像”,为金融机构精准高效服务提供基本依据。如果数据体量过大、实效精准不足,则数据价值无法体现,因此金融也面临数据爆炸的困境。

其二,点对点连接计算显著进步。IBM2014年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认为,由于无处不在的连接和数以十亿计的IPV6地址,支持和服务数以千亿计智能设备的成本高企,即使只是维持数据存储分发的中心化服务器的成本也十分高。在后斯诺登(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棱镜计划”[4]曝光者)时代,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很高,人们对互联网越发不信任。而中心化机构提供的互联网、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用户不知情或者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具备通过收集分析用户数据来接近和控制用户设备的能力。

结合摩尔定律判断,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能够利用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数以亿计闲置设备的计算力、存储容量和带宽,来进行低延迟和高吞吐量的交易处理,以显著降低中心化服务器和数据库建设的运营成本,为升级版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带来技术基础。

区块链技术是促进交易处理和交互设备之间协作的基础架构,它允许在不需要信任其他参与者的技术环境下进行点对点连接计算,不会因中心化机构单点故障导致全网瘫痪。每个区块链用户按照共识规则,自主管理自己的行为,发挥自身作用,构筑去中心化自治互联网、物联网,以实现数字世界的民主与现代治理。

案例 IBM推出区块链底层服务平台“Blockchain Platform”[5]

IBM是区块链开发应用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其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在2017年列全球第二。IBM在2015年作为创始成员参加由Linux基金会发起的开源区块链项目超级账本(Hyperledger)[6],并贡献了几万行代码(最大贡献者之一)。

IBM推出了企业级开放式区块链服务平台——Blockchain Platform,其兼有公有链和联盟链的相关功能,利用超级账本底层架构(Hyperledger Fabric,基于Linux基金会开源超级账本),帮助企业客户基于内容不可更改、共识信任和隐私保护原则建立分布式专属商业网络。

经过几年的发展,IBM在金融、医疗、政府、能源、物联网、碳排放交易等多种业务场景拥有60个以上区块链客户和400多个具体项目,其中包括雀巢、Visa、沃尔玛等全球知名企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型企业开始广泛探索应用区块链。

例如,IBM与沃尔玛合作建立食品安全区块链;IBM与马士基集团联合推出基于区块链全球贸易数字化平台(图1-4);IBM全球金融部门把区块链用于4000多家IBM供应商的信用管理;IBM与金融科技初创企业Stellar.org(低成本金融服务企业)和KlickEx Group(点对点外汇供应商)合作开发区块链跨境支付来减少结算时间和交易成本,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12个国家之间已实现直接高效支付;IBM与日本第二大金融机构瑞穗金融集团合作研发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虚拟货币即时结算系统,以期实现国际贸易安全快速结算;IBM 与圣地亚哥证券交易所(智利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资本市场转型;IBM与友邦保险、渣打银行合作,实施了首个跨国智能合约保险业务;IBM与美国北方信托公司(NTRS)合作,为私募股权市场推出了首个区块链技术商业部署系统,以用于Unigestion(瑞士日内瓦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200亿美元私募股权基金等私募市场主体。

图1-4 IBM与马士基集团联合推出的基于区块链全球贸易数字化平台(Global Trade Digitization Platform)

[1] 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之一,是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经济学派,源自19世纪末奥地利一批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包括卡尔·门格尔、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等人,主张政府减少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捍卫个人自由。

[2] 监管沙盒机制(Regulatory Sandbox):由英国政府于2015年3月率先提出。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定义,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创新方案积极主动地由想法变成现实,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双赢。

[3] 肖风.区块链,让价值互联网露出曙光[N].人民日报,2017-1-10.

[4] 棱镜计划(PRISM):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牵涉其中。

[5] 李佳惠.区块链谁玩儿得更好?IBM成顶级玩家![EB/OL].[2017-09-22].http://server.it168.com/a2017/0922/3172/000003172112.shtml.

[6] 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一个旨在推动区块链跨行业应用的开源项目,由Linux基金会在2015年12月主导发起,成员包括金融、银行、物联网、供应链、制造和科技行业的领头羊。项目目标是区块链及分布式记账系统的跨行业发展与协作,着重发展性能和可靠性,使之可以支持主要的技术、金融和供应链公司的全球商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