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孟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良贵与人所贵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贵:指官位、禄位等级高,显贵。同:共同。②贵:以为贵,看得贵重,珍视。于己:在自己身上。③弗思:不之思,不去思考它。“之”指代“贵于己者”。耳:句末语气词,罢了。④人:别人。相对于“己”而言。贵:使显贵。所贵:指使之显贵之处,即官位、禄位等。人之所贵者:指别人使之拥有的显贵。良贵:最好的显贵。指天然具有的显贵。⑤赵孟:指春秋时晋国的赵氏宗主。按:《左传》中赵盾、赵武、赵鞅、赵无恤均称“赵孟”。晋国长期担任盟主,而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宗主世代执掌晋国朝政,权倾朝野,当时大概流传着赵孟能贵人的说法。贱:使低贱,使地位低下。按:贵之,指用爵禄使他飞黄腾达;贱之,指剥夺他的爵禄,使之一无所有。⑥《诗》:以下两句引文出自《诗经·大雅·既醉》。这是一首祭祖祝福的歌辞。周王在宗庙祭祖仪式结束后,宴飨助祭的群臣,并由祝官代表受祭者唱歌传达神意,表示祝福。⑦饱:充足。德:恩惠。⑧乎:介词,同“于”。⑨所以:……的原因。愿:希望,羡慕。膏:肥肉。粱:精细的小米。膏粱:肥美的食物,精美的饮食。⑩令:善,美好。闻(wèn):名声。广誉:四处流播的美誉。⑪文绣:刺绣华美的服饰。

译文

孟子说:“想要显贵这件事,是人们共同的想法。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固有的可贵之处,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别人使之拥有的显贵,并不是天然具有的显贵。赵孟能使一个人显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诗经》上说:‘美酒已经使人醉意盎然,恩惠已经令人心满意足。’这是说在仁义方面充足了,因此就不会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声、流传的赞誉加在自己身上了,因此就不会羡慕别人的华美服饰了。”

解说

《说文》:“贵,物不贱也。”这个释义很有意思,一则表明“贵”的词义来自市场交易,二则说明其反义词是“贱”。孟子区分出两种贵,即贵重之贵和珍贵之贵。前者是市场交易中的概念,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后者则加入了道德判断。

人本是商业活动的主体,后来人也成了货物。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有不少贩卖奴隶的记载,如《左传·昭公元年》《韩非子·内储说下》《战国策》都讲到“买妾”“买仆妾”。《国语·吴语》《韩非子·六反》中有“妻子鬻”“嫁妻卖子”的说法。《孟子·万章上》说春秋时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自己卖到秦国。

上面所述除百里奚外,被贩卖者都是失去自由的奴隶,被当做货物买卖是身不由己的事情。百里奚的自卖,则是为了寻求施展才能的机会。后来这种自卖便成为士人的常态,出卖的手法千奇百怪。最常见者,是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给自己披上种种亮丽炫目的外衣,戴上各类非凡神奇的桂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到了后世,贴签自卖俨然成为高大上的行为,自以为耻者近乎绝迹,而在世人眼里这也被视为正常、正当的社会现象。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的“楔子”里开口便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言者心中,这样的人生观才是正常的,跟天要下雨一样自然。

既然是生意,便需要学会兜售,懂得包装,精于算计。在市场监管不善、社会环境污浊的年代,胆大妄为的人就能浑水摸鱼,他们既无深刻的思想,又无系统的建树,却是一派硕学鸿儒的气象,靠着虚浮无实的老生常谈,赚个盆满钵满。于是假冒伪劣的货色泛滥于世,坑蒙拐骗之徒充斥于大雅之堂。

孟子提出“良贵”的观念,充分利用了“良”的语义特征,即“良”表示美善义,指品质、性能优异出众,是人或事物与生俱来的自然特征。良贵,是人的本性中值得珍惜的成分,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懂得珍惜“良贵”,就要小心保持,就要努力扩充发展它。

孟子认为,一个人拥有完备的仁义之心,就足以在社会上卓然而立,凭借高贵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得到社会的承认。比起被动获得的功名利禄,这种良贵才是做人最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