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甲骨文研究的貢獻
1899年時任清代光緒朝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發現中藥的所謂“龍骨”實際上是古代的龜甲片,上面有刻畫的文字,於是委託古董商購買更多的有字甲骨,認出其中有祖乙、祖辛等商王名號,斷定是殷商遺物。之後各家競相收藏和進行研究,成績卓著。王國維1917年發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1],接着又發表《續考》和《殷周制度論》等宏文,影響頗大。他用二重證據法證明《史記》中的《殷本紀》所述殷先公先王的世系基本上是正確的。而《史記·殷本紀》主要是根據《世本》的《帝繫》篇。由此看來,《帝繫》所記也應該有它的根據,不能因爲前面談到的一些自相矛盾之處而一概否定。
至今殷代的甲骨文已經發現15萬片之多。王國維之後經過董作賓、郭沫若、陳夢家和胡厚宣等許多著名學者的研究,對於商代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已經有了相當詳細的瞭解,只要看看陳夢家的《殷虚卜辭綜述》[2]、由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就會明白[3],現在殷代的歷史已經成爲信史。至於殷代以前的歷史,根據甲骨文的研究也可以獲得不少信息和有益的啓示。因爲商代王室實行周祭,不僅祭祀商湯以下諸先王,還要祭祀湯以前的所謂先公。因此甲骨文中就有從始祖契以來諸先公的名號,排列的順序跟《帝繫》和《殷本紀》基本相同。這個商先公譜系的確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爲先公所處的年代適當夏朝的年代。按照《帝繫》和《史記·夏本紀》,夏朝自禹至桀共十六世,商先公自契至湯是十三世。每世的年數總是或短或長,十六世和十三世的年數便有可能是相當的。商先公時期曾經有八次遷徙,是很不穩定的,其譜系還能傳到春秋戰國之世而没有發生大的錯誤。夏朝雖然一開始也有些不穩定,但自少康以後就相當鞏固了,國力遠比先商的小朝廷要强。先秦古籍中常常徵引《夏書》,不管是夏代的書還是夏朝後人追溯歷史所寫的書,都説明直到春秋戰國時還是有人多少瞭解夏朝的歷史。所以孔子才説要“行夏之時”(《論語·衛靈公》),還説“夏禮吾能言之”,同“殷禮吾能言之”(《論語·八佾》)相並列。雖然感到“文獻不足”,却並非全然不知。由此可知《帝繫》和《夏本紀》所載夏朝世系是有一定根據,説契曾經佐禹治水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些學者因爲没有發現夏朝的文書而懷疑夏朝的存在是大可不必。
[1]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405—435頁。
[2] 陳夢家《殷虚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3]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共13册,中華書局1978—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