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文化源流與族屬
對於沙井文化的來源,有人認爲它是在本地史前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爲它是從别處遷徙過來的。[2]上述推測大都僅僅是建立在相對年代早晚的排比上,缺乏實質性的内容,難免帶有盲目色彩。我們認爲,沙井文化是河西地區東側的一支土著文化,該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文化因素來源於當地的原始文化。以陶器爲例,沙井文化早期階段的寬柄大單耳杯和圜底類陶器就分别來自河西地區的馬廠類型和蘭州左近的董家臺類型(圖一一)。單耳杯最早是馬廠類型文化向河西走廊拓展時因經濟生活發生變化而創造的新器型,很可能與畜牧業比重的增加有關。如牛羊一類牲畜均可産奶,奶製品的涌入必然使人們的食物構成發生變化,這類筒狀的單耳杯無疑是一種最適宜食用和製作奶製品的器具。這一因素後來被以畜養業爲主要經濟的沙井文化繼承下來,並發展成爲該文化中具有鮮明特徵的典型器。由於馬廠類型與沙井文化在年代上缺環甚大,上述結論還有賴於中間過渡環節的支持。董家臺類型的圜底陶器與沙井文化早期階段的AII式,C 型雙耳圜底罐、單耳圜底罐在形態上具有顯而易見的傳承關係,特别是在民勤芨芨槽一帶曾發現有董家臺類型的彩陶片,[3]暗示二者曾有接觸。董家臺類型是分佈在渭河上游至天祝一綫的青銅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類型,其年代大致相當於商代階段,沙井文化早期的圜底系陶器應是受它的影響而産生的。再有,沙井文化的偏洞室墓及某些上肢擾亂葬的習俗均可在河西走廊西段的四壩文化中找到來源,如四壩文化的火燒溝墓地便流行偏洞室墓,[4]其形制與蛤蟆墩等墓地的偏洞墓相同。四壩文化的干骨崖墓地存在相當數量的上肢擾亂葬現象,[5]這些都可能傳播並影響到後來的沙井文化葬俗。此外,沙井文化也曾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並汲取了他們的若干文化因素,這突出地反映在該文化的銅器小件方面。在沙井文化的晚期階段,它還與渭河上游的某些土著文化有所接觸,鏟足鬲和少量輪製的泥質灰陶器可作爲這種交往的見證。或許正是在這種既偏安一隅,又多方進行文化交流的進程中,使沙井文化逐漸孕育成一支風格頗爲獨特的青銅時代文化。
沙井文化的去向目前尚無明確的蹝跡。若從年代下限考慮,它的消失很可能與北方匈奴部族的崛起與擴張有直接關係。果如此,其走向不外有二,第一,在匈奴的征服過程中,沙井文化像中國北方許多與華夏爲鄰的少數民族一樣,在這一歷史大潮中歸順到匈奴單于的麾下,從此轉入居無常處的遊牧生活,金戈鐵馬,來去無踪。1985年,在寧夏同心縣倒墩子發現了一批匈奴墓葬,其中有6座竪穴偏洞室墓,其形制、葬俗,乃至殉牲的位置方向,隨葬陶器的擺放與沙井文化晚期的同類墓可謂如出一轍。此類墓葬在以往發現的匈奴墓中絶無僅有,顯然這是匈奴從西北地區引進的文化因素,或許正是沙井文化融於匈奴的寫照。經考證,倒墩子墓地屬西漢時期投降漢人的一批匈奴,後被安置在當地。[6]第二種可能是,在匈奴向南向西大舉擴張的壓力下,沙井文化的居民不願被其吞併,但南有農業民族的控制,北有茫茫大漠阻隔,只能向西流竄遷徙。曾有人指出,新疆東部一些相當於戰國時期的古代遺存與沙井文化有影響關係。[7]有人甚至認爲鄯善蘇巴什的偏洞墓就是沙井文化影響的結果。[8]這推測正與所謂河西大月氏人西遷的記載暗合。[9]但以上解釋尚停留在假説階段,沙井文化是否西遷,還有待新的考古發現來證明。據研究,早在商代,從鄂爾多斯高原經阿拉善臺地至新疆一綫已存在一條通道[10],沙井文化若西遷,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迹。如此,加强北方這條草原之路的考古工作將有助於這一問題的解决。
關於沙井文化居民的族屬,多數研究者傾向於大月氏人西遷以前的遺留。[11]近來又有人主烏孫之説。[12]對這些猜測本文不準備進行評論。中國西北地區在歷史上從很早起就是個民族雜居之地,但其主體應是羌戎系統。從文化源頭追溯,沙井文化的血脈中積澱有相當濃稠的羌戎血統,這是討論沙井文化居民族屬不能脱離的根基。因此,我們認爲沙井文化應屬西北地區羌戎體系中的一支。也可能後來他們歸順了匈奴,或自號月氏而西遁,但那已是較晚一段的事,已超出本文討論的範疇,不贅。
後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朝紱先生數次來函告知他當年在金昌三角城一帶的發掘情况,並核實有關問題。在此特意向他表示誠摯的謝意。
1992年6月二稿於北京大學46樓
圖一
1.A型鬲(K6559) 2.B型碗(K6557) 3.石碗(K2457∶4) 4.銅刀(K2327∶1) 5、6.骨鏃(K2348∶4、K2327∶3) 7.A型銅鏃(K2327∶4) 8.穿孔骨器(K2327∶13) 9.銅雙連珠(K2321∶106) 10.AI雙耳圜底罐(K6176) 11.銅斧(K4106∶2) 12.銅鏡(K4106∶1) 13.金耳環(K4104∶7) 14.銅扣(K2313∶12) 15.銅刀(K2321∶26) 16.條形穿孔石器(K2309∶3) 17、18.銅牌飾(K4106、K4106∶6) 19.銅環(K2321∶2a) 20.小銅牌飾(K2321∶12)
圖二 沙井南墓地
1.石瑗(K2349∶12) 2.銅環(K4103∶127) 3、7.穿孔石器(K2304∶2,K2313∶7) 4.銅牌(K2349∶142) 5.銅刀(K2296) 6.石刀(K4103∶159) 8.金耳環(K4103∶131) 9.銅管(K2349∶144) 10、13、15. AI 大單耳杯(1948 年採,K5591,K5524) 11. C 型雙耳罐(K5596) 12. B 型單耳杯(K6211) 14. A 型雙耳罐(K5588) 16. AI 雙耳圜底罐(K5597) 17.B型雙耳罐(選自《甘肅考古記》) 18.B型雙耳圜底罐(K6087) 19.雙耳杯(K5432)
圖三 金昌三角城出土遺物
1.D型鬲(F1∶1) 2.B型鬲(T1[2]∶4) 3.B型碗(T1[2]∶6) 4.豆(T1[2]∶3) 5、6.盆(1986年採) 7.小罐(T1[2]∶5) 8.雙耳罐(1986年採) 9.B型單耳環(採02) 10、11.雙耳壺(採01、1979年採) 12.瓶口(H1) 13.A型碗(T5[2]) 14.骨牌(T4[2]∶2) 15-18.銅鏃(T5[2]∶2,採06,採017,T5[2]∶3) 19.骨鏃(T5[2]∶1) 20.骨匕(T6[2]∶2) 21.銅管(採011) 22、23.石斧(1986年採) 24.陶紡輪(H4∶8) 25.環形石器(F3∶3) 26.銅刀(1979年採) 27.硅(T5[2]∶2) 28.卜骨(T4[3]∶4) 29.刻花骨牌(1979年採) 30.銅錐(F2∶4) 31.鐵臿(1979年採) 32.鐵鏟(H1∶1)
圖四 蛤蟆墩墓地、上土溝崗墓地遺物
1.AⅡ寬柄大單耳杯(M採∶01) 2.A型雙耳罐(M16∶3) 3.AI寬柄大單耳杯(TM2∶1) 4.木盤(M18∶2) 5.筒狀木盒(M15∶2) 6.鬲足(M18∶1) 7-11.銅聯珠飾(M12∶5、TM4∶1、M採、M6∶4、M10∶2) 12.銅牌飾(M 採) 13、17.銅連環飾(M 採) 14.銅鈴(M5∶6) 15.銅管(M4∶2) 16.骨弓弭(M18∶7) 18、19.銅牌飾(M11∶3、TM4∶2) 20.銅耳環(M6∶3) 21.銅錐(TM1∶1) 22-25.銅刀(M採、M14∶6、M15∶6、TM5∶1) 26.鐵刀(M9∶1)
圖五 沙井子一帶採集遺物
1.單耳圜底罐(民勤藏) 2.C型雙耳圜底罐(甘博藏) 3、5.B型寬柄大單耳杯(民勤藏,甘博藏) 4.繩紋罐(民勤藏) 6.AI寬柄大單耳杯(甘博藏) 7.石鋤(甘博藏、後轉酒泉市博物館) 8、9、12.石斧(民勤藏) 10、11.石刀(民勤藏)
圖六 沙井文化彩陶器
1.AⅡ雙耳圜底罐(K5598) 2、10.A型單耳杯(西崗M218) A型單耳杯(K5470) 3-6、8.AⅠ寬柄大單耳杯(K5471、K6179、K5603、K5468、甘博藏) 7.B型雙耳罐(西崗M40) 9、12.彩陶壺(西崗M4∶1、M125∶1) 11.細頸瓶(西崗M55)
圖七 沙井文化彩陶圖案
1.雙耳圜底罐(K5598) 2.(K5590) 3.單耳罐(K5602) 4.單耳罐(K2349∶151) 5.彩陶片(沙井東墓地) 6.彩陶片(沙井) 7.單耳罐(K5603) 8.單耳罐(K3209) 9.單耳罐(K5468) 10.彩陶片(民勤三角城採) 11.單耳罐(K5471) 12.單耳罐(K6209) 13.單耳罐(K5591) 14.彩陶片(金昌三角城採) 15.單耳罐(甘博藏)
圖八
1.柳湖墩遺址剖面圖(約1/1000) 2.金昌三角城平面圖(約1/2200) 3.三角城F4
圖九 沙井文化墓葬
上左:M26 上右:M30 下:HM15
圖一〇
圖一一
[1] 同注[4]、[19]。
[2] 戴春陽《月氏文化族屬、族源芻議》, 《西北史地》1991年第1期。
[3] 同注[9]。
[4] 《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5] 《中國考古學年鑒》,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6] 《寧夏同心縣倒墩子匈奴墓地》, 《考古學報》1988年第3期。
[7] 羊毅勇《新疆木壘四道溝遺址》, 《考古》1982年第2期;張玉忠《天山阿拉溝考古考察與研究》, 《西北史地》1987年第3期。
[8] 《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葬》, 《考古》1984年第1期。
[9] 《史記·大宛列傳》:“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爲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嬀水北,爲王庭。”
[10] 林梅村《開拓絲綢之路的先驅——吐火羅人》, 《文物》1989年第1期。
[11] 同注[5]、[8]。
[12] 趙建龍《關於月氏族文化的初探》, 《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