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文萃·考古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石鏃的數量和變化及其意義的考察

首先要指出的是,由於河套地區的資料統計數字闕如,故不能詳細討論。

考察統計表,各地石鏃按其在石器群中所佔比例,可以分爲兩群。遼河以東以北諸文化中的石鏃比例普遍大於20%,相反,遼河以西的石鏃比例低於20%。這兩個比例群範圍又恰恰同M、Y鏃和X鏃的主要分佈範圍暗合。其中,遼河以東以北的一群中除遼東半島地區外,絶大部分地區的石鏃比例始終比較穩定,不因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較大波動,遼河以西和半島地區的石鏃比例却從公元前4000年左右突然增大許多。

大致上説,石鏃的比例及其變化可能受到三個方面原因的影響:作爲工具,它同使用者在生活中對動物性食物的依賴程度有關;作爲武器,和使用者社會的某些方面的社會關係的緊張程度有關;作爲一種産品,則與製作技術的高低有關。至於北方地區的史前石鏃究竟主要受到來自哪個方面的影響,則需要綜合相關現象的分析方能得出結論。

遼河以東以北的石鏃比例自始至終比較穩定,似可表明在這段時間裏,當地人群的各種生活的内容没有發生過太大變故。其石器群以打製的中小形石片石器爲主,常見器類除石鏃以外,有刮削器、尖狀器、切割器、錐鑽、石球、網墜、矛槍等,這類石器似乎主要和漁獵活動有關。亦有斧、鑿之類,數量較少。和植物性食物有直接關係的石磨盤、石磨棒等的比例則明顯偏低,並且越向東北方向,其數量越少。整個石器群反映的是一種以漁獵爲主的經濟生活形態,而且這種經濟生活内容在相當長的時期裏没有多大改變。不能説這個地區的石器製作技術在如此長的時間裏没有一點變化,但在始終以打製石器爲主的石器群中,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加工整形方面,例如我們在Ⅲ、Ⅳ式石鏃上看到的兩面加工技術的普及,但這種技術尚不足以給包括石鏃在内的石器群帶來質的變化。因此,可以推測,主要是出於經濟相同或近似這一原因,儘管文化不同,其M鏃和Y鏃的加工技術也不相同,却生産和使用了形態特徵和演變過程非常接近的石鏃,而且,如果注意到這兩種石鏃都有A、B兩個基本型别,則還可能意味着它們的功能劃分也是一致的。至於它們的加工技術明顯不同,則可能只反映因爲石材原料的地區差别導致的石器製作技術傳統的不同等方面的差異,當然也不排除這兩種鏃的實際起源時間不一的可能性。

相反,遼河以西的各期文化裏,雖然也有一定數量的細石器,但大中型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的數量顯然較多,如果考慮到有關的統計數字不太完整,則這一部分石器的實際數量應當高於已有的統計數字[1]。這個地區的石器群構成内容也和前者有很多不同,從興隆窪、趙寶溝等早期文化開始,除斧、錛、鑿外,就有較多的石磨盤、石磨棒以及前面地區基本不見的鋤形器、石鏟、耜等,這類器物究竟是否爲農具的問題或可從容探討,但説它們和人們獲取植物性食物的活動有關似無大問題。兩個地區經濟活動内容的差别似乎還可以從它們聚落定居程度的區别上體現出來,限於篇幅,兹不詳述。所以,由於遼河以西地區的人群較多依賴植物性食物,當地石鏃比例偏低也就是自然的結果了。

不過,遼河以西地區確實自紅山文化開始,儘管石鏃的總體比例仍低於以東以北地區,和此前階段相比,却也一下子增加了十幾個百分點。同期的與植物性食物有關的石器比例也呈上昇趨勢,故當地石鏃數量的增加便不能用經濟生活轉爲更多地依賴動物性食物來注解了。同時,當地石器製作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爲大中型石器從打製向磨製技術的進步,這種技術變化也不應導致打製石鏃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推測當地石鏃比例的變化主要是來自人們社會生活方面的原因。僅就目前的考古資料,我們還没有諸如械鬥、戰爭等社會生活緊張而導致石鏃需求量增加的直接證據。但種種迹象表明,紅山文化是一個在大量吸收外來文化因素的同時,自身迅速發展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社會關係的分化、改組以及隨着文化實力的上昇引起的對外關係的變化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是,則石鏃數量比例的變化或可是這些想象中的社會變化的某種程度的反映。

我們在前面兩章的分析時已經指出,遼西地區X鏃和Y鏃這兩種不同技術的産品共存,最終X鏃排斥掉了Y鏃,在這個過程中,從現有的資料還看不出兩種技術有過交流,只表現爲一種機械的共存、同時也是排斥的形式。相反,在更東北一些的地區,X鏃和Y鏃不但共存,進而還發生了兩種技術的融合,其産品即通體壓制加工的YⅢ、Ⅳ式鏃。共存和排斥與從共存到技術融合這兩種現象的發生也應當有它深一層次的原因。

遼河以西地區原本是依賴動物性食物程度較低的文化,甚至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農業,故其石鏃的製造在整個石器工業裏幾乎微不足道。一旦對石鏃的需求擴大,人們容易轉入單一的製作技術體系中去。而在需求擴大的過程中,由於經濟的近似性,當地文化主要吸收了西部以及南部的文化因素,最終形成了以X鏃爲主的石鏃製作體系。東北部地區的情况有所不同。當地始終是以漁獵爲主的經濟,石鏃在石器群中的比重一開始就比較高。在這樣一種經濟背景和製作系統中,或許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更容易集中在相關工具的改良與進步方面,從而導致了兩種石鏃加工技術的融合。不過,欲最後證明這一點,還必須找出X鏃較Y鏃在某一方面更優越,或者其他什麽理由,來説明爲什麽原爲Y鏃流行的地區,會接受X鏃的影響。而這是我們目前還很難辦到的。

至於遼東半島地區自小珠山中層文化開始石鏃數量的突然增加,我們注意到,這個時期當地的文化面貌頗爲複雜,一方面,在半島南端出現了來自膠東的因素,並且,這個方向的影響隨時間推移有不斷加强的趨勢[2]。另一方面,稍北一些地區則出現了瀋陽方面偏堡類型的明顯影響[3]。或許這種對外關係的變化才是造成範圍不大的半島地區石鏃數量驟然增多的主要原因。

圖五 BC4000—3000年間北方三種石鏃的主要分佈情况

最後還應當指出,以上章節討論的北方地區石鏃的種種變化,皆是公元前7000、最多是公元前8000年以來的現象,儘管其中大部分變化的原因可以追究到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方面,我們卻不能進一步引申説,它們就是某一經濟類型的産物,特别是不能認爲X鏃是農業經濟的産物。它們分别和某種經濟區劃有關的事實,只是作爲一種結果,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則遥遠得多。對此,我們下文討論。

[1] 例如在缺失統計數字的幾份簡報中,如注[19]:1、[20]:1、2、[21]:1、2等,如果不計較細石器製作過程中産生的廢料,其大中型石器的數量顯然較多,是石器群的主要構成部分。

[2] 1.同注[2]、[3]。2.李步青等《膠東半島新石器文化初論》, 《考古》1988年第1期。

[3] 同注[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