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方地區石鏃的分類
一般的考古報告和專門研究把北方地區石鏃分爲打製石鏃和磨製石鏃兩類[2],後者有時又稱細石器石鏃、壓製石鏃等。
磨製石鏃(以下簡稱爲M鏃。圖一:1),顧名思義係磨製而成。由於加工方法的要求,石料不得太硬,多選用頁岩或板岩。又因爲磨製把成型以前諸環節的加工痕迹全部消弭掉了,所以很難完整瞭解它的整個製作過程。大連小珠山遺址中層[3]和郭家村遺址下、上兩層[4]皆發現了一些没有開刃的石鏃,絶大多數原料和遺址出土的磨製石鏃相同,當爲欠缺最後磨製成型工序的半成品(小珠山T4[3]∶[10]、郭家村ⅡT7[4]∶10、ⅠT9[2]∶2等)。從其中的郭家村ⅠT10[3]∶6和ⅡT9[2]∶2兩件標本看,似乎利用了頁岩的自然節理,打剥下厚度適中的石片,後件標本兩側刃還保留着淺疤痕,是知利用打擊技術修整出粗坯,再磨製成型的。小珠山T4[3]∶10的一件頗厚,而同期成品鏃横斷面均扁薄,可知這類石鏃的原材料不僅是薄石片,同時也表明,所謂磨製石鏃,實際在其製作過程中也運用了打製技術。
打製石鏃,通常選擇硬度較高、細膩且較脆、易破裂的隱晶性岩石爲原料,如燧石、瑪瑙、黑曜石等,其製作過程中完全没有磨製加工。它們的製作技術還有區别,可再分成兩類:
圖一 石鏃分類
1. 磨製石鏃(M鏃) 2. 石葉鏃(Y鏃) 3. 打製石鏃(X鏃)
1. 新樂 2. 趙寶溝 3. 白城靶山
石葉鏃,亦稱石刃鏃(以下簡稱Y鏃),其最大技術特徵是以運用石葉技術[5]生産出的石葉爲原材料,再以壓削剥離法修整成型。成品鏃的寬度一般就是坯材石葉的原始寬度,其上一面有一至三竪脊,多數爲兩脊,實爲石葉表面的竪脊,彼面即石葉的剥離面一般爲一平坦面,上往往保留着同心圓狀的波痕和放射綫,鏃身横斷面爲扁薄的三角形或梯形(圖一:2)。
另一類打製石鏃尚無現成的專名,它和Y鏃的區别在於其坯材生産不是石葉技術,鏃身短寬,甚至作等邊三角形,通常兩面加工,横斷面呈梭形,估計這類鏃的坯材是一些較厚的小石片,我們以下將這類鏃簡稱爲X鏃(圖一:3)。
[1] 趙輝,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原載《國學研究》第4卷,1997年8月。
[2] 賈偉明《東北地區的石鏃》, 《北方文物》1985年第2期。
[3] 遼寧省博物館等《長海縣廣鹿島大長山島貝丘遺址》, 《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
[4] 遼寧省博物館等《大連市郭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學報》1984年第3期。
[5] 石葉技術,也稱爲石刃技法(blade technique)。指按照某種規範的方法修整石核,從上面連續剥取形狀基本相同的長石片的技術。用這種技術剥取的石片特徵爲長寬比大於二分之一,兩側緣基本平行,稱爲石葉或石刃(blade)。石葉技術是産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末,廣泛流行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的打製石器技術。它可能起源於西亞和東歐一帶,經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地帶傳播到遠東地區。石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和細石葉技術有關,但學術界對此尚無定論。通常區别石葉和細石葉的方法是根據它們個體的大小,習慣上將寬1.5釐米、長5釐米以下者算作細石葉。以此爲標準,中國境内的石葉鏃之多數或可稱爲細石葉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