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今後的任務
早期中國歷史的重建是十分艱巨的一項工作,通過幾代人近百年的不懈努力,至今總算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如前所述,早期中國文明最初是在黄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西南部這一廣大地區發生的。由於各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同,早期文明發展的模式也不相同,其中有許多跌宕起伏。儘管如此,各早期文明之間仍然有許多因素的交流、滲透與碰撞,很多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實際上還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其中心位置在中原地區,從而爲往後發展爲多元一統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我們把這個時期稱爲古國或邦國時期。這個時期開始的具體年代各地略有先後。黄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大致在公元前3500年或略早一點,燕遼地區可能要晚二三百年,其他地區更晚一些。這種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正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由於各種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從古國或邦國後期開始出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黄河流域的力量逐步加强,并且進一步集中到中原地區,從而産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夏朝的實際統治地區不大,却佔據了古代稱爲中國或天下之中的核心地區,經濟發展快速而平穩。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善於吸收周圍地區的優秀成果;同時又有很强的輻射能力,使得周圍地區往後逐漸華夏化。這與中原地區文化本身不尚浮華而重實際,强調王權而不過分渲染宗教的神力,在文化方面比較開放而不固步自封的傳統有關。
早期中國發展到商代早期,它所代表的華夏文明已經十分强大,並給予周鄰的文化以巨大的影響。四川的三星堆文化、湖北的荆南寺文化、湖南黄材的青銅器、江西的吴城文化和大洋洲青銅器、遼寧喀左的青銅器和内蒙古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等,都是在商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並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銅文化。這些文化又對更外圍的文化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一個以華夏爲主體的多元一體的中華古文明體系,這個體系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深深地影響到往後中國歷史的發展。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早期中國的狀况大致如此。這還只是一個粗綫條的認識,還有許多問題没有解决,需要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商代的歷史因爲有甲骨文和包括幾個都城級遺址的大量考古發現,已經是比較清楚的了。但甲骨文只見於商代晚期,而且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所以許多學者推測商代早期乃至夏代都應該有了文字和官方的文獻,今後在都城級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應該特别留意。史載商人曾經多次遷都,有所謂前八後五的説法。現在發現的都城級遺址還凑不够這個數目。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到底是什麽關係?總不能兩個都是成湯的亳都吧。鄭州商城囂都説到底有没有一點道理,洹北商城又是何王所建,這些都還存在不同的看法。再説這幾個都城級遺址近旁至今還没有發現王陵級的大墓,勢必影響對當時社會結構和發展水平的估計。至於商代各方國的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大量鄉村遺址幾乎没有一個是經過全面發掘的,對基層社會的瞭解就十分有限。
現在對於夏代歷史的瞭解還遠不如商。夏代都城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究竟有哪些都城還心中無數。考古工作做得最多也最好的二里頭遺址都還有許多問題没有弄清楚。至今没有發現一座王陵級的大墓,連中小墓的發現也不算多,從而限制了對當時社會更深層次的瞭解。
古國或邦國歷史的重建雖然是很吸引人的工作,難度之大也是可以想見的。各地的情况不同,考古工作也要有不同的對策。現在啓動的“探源工程”,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主要就是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希望能够取得積極的成果,至少能爲今後長期的研究打下一個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