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工作的专业对口与素质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就业对口”问题的困扰,即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某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来评价社会工作教育,一些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也有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学生流失”的看法。本文认为,要全面地认识社会工作教育的性质,客观地、有前瞻性地理解现实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工作专业供给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性质,应该看到它既是专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所谓专业教育是说社会工作专业是面对社会,为服务困难群体、困境人士和社区而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特点是进行社会服务实务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口系统和岗位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是社会服务工作,是对困境人士的服务,所以社会工作教育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专业方法教育和技术操练等。但是,社会工作教育也可以看成是素质教育,这不但指对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塑造、对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教导和训练,更包括对社会工作人才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包括待人接物、与人合作、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等。有了这种素质教育,社会工作毕业生才能心甘情愿、积极主动、踏实有效地进行社会服务。有了这种素质教育,社会工作毕业生可以适应多种服务困难人群和其他有需要人群的工作。

如果说社会工作专业素质的培养能够造就合格的、在“专业岗位”上开展工作的社工专业人才的话,那么,社会工作的素质教育则可以把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打得更开,他们可以在许多“类社会工作”的岗位上工作。这些“类社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对之进行有一定专业内容的服务,帮助其解决困难、促进其发展的工作。在这方面,面对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中的项目管理与服务、面对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都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用武之地。实践表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在企事业单位中,与服务对象建立和维系关系的亲和力与能力要强于其他专业,这也有利于做好本职工作。

回来说就业对口问题。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就业对口是“纯”专业对口还是也包括“类”专业对口?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者、教育者及学生来说,当然更希望的是“纯”专业对口,这样可以使社会工作毕业生学以致用,以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也会更有成就感。但是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社会的有效需求——社会上有足够的、能够让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专长,也能使其安身立命的岗位。实际上我国当前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吸收社会工作毕业生到其主管的机构就业,一些公共服务系统(如卫生、教育、社会保障部门等)也没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敞开大门。在这种情况下,倒是一些企业愿意接纳社会工作人才,它们希望社会工作人才去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公共关系、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用上面的划分,可以说是在“类”社会工作岗位工作。

那么,在“类”社会工作岗位工作算不算“专业对口”呢?这里我们必须区分以行业系统衡量的和以岗位衡量的“专业对口”。从行业系统的角度衡量专业对口,认为进入某行业系统就是专业对口,如认为社会工作毕业生进入民政系统,进入扶贫、困难和脆弱人群服务系统工作就是对口。从岗位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对口要看具体岗位。实际上,进入社会服务行业系统就业也未必全是专业对口,进入其他行业系统的“类”社会工作岗位的也未必就是不对口。说明这一点,有利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招生、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政府对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对口问题上,既不能搞不切实际的“专业主义”,也不能搞“泛专业”评价。

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主要从事的是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它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支持、权力和资源让渡直接相关。要真正发展好社会工作事业,除了社会工作专业团体的自身努力外,政府等公共部门对社会工作的制度上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