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结构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既是解决我国社会转型中所遇复杂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及城乡社区组织都负有责任。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占有重要地位。充足的、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中社会工作人才处于核心地位。正是因此,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决策。
社会工作人才是一个人才学和人事管理与选拔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和素质。处理的问题不同,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同。社会工作人才是在社会工作(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在向困难群体和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有效服务、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方面表现出较高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这样看来,社会工作人才就要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才能。基于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可以认为社会工作人才确实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充任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那么这支队伍的结构又如何呢?基于前面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析,可以认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本土社会工作人才构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是指大学专科及以上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合格毕业生,包括大专毕业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大学教师。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处理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较高水平社会服务的能力。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社区中能较熟练地提供社会服务、有效地处理民生问题的人士。这些人士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但可能接受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培训或学习过一些社会工作知识,甚至他们可能没有受过上述培训却有较丰富的为民众服务的经验,他们悟过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总结。或者说,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比较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经验性的、比较系统的工作方法。由于这些人长期工作在基层,所以他们比较了解服务对象的要求和相关政策,能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可以说在他们那里比较多的是工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智慧。
说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结构,就自然联系到两部分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依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发挥着较明显的重要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在实际上占据着岗位,他们实际地处理着各种问题,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没有这种机会。第二,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对情况十分熟悉,他们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轻车熟路,知道怎样去处理问题,而服务对象也比较接受。第三,现在的社会结构包括处理问题的规则和组织体系是包含了本土社会工作系统的,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处理问题比较简单,也会有效。但是往前看,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化、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及权利意识的增强,恐怕经验主义地处理问题就会越来越显得不足。而经过实践磨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则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因此其作用会越来越凸显。这样,现在的任务就是两部分人要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又要具备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以在深层次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其前景则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一体化。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9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