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社会工作要走专业化道路

在我国,“社会工作”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概念。在城市,许多公职人员或离退休人员,免不了说自己在“干点儿社会工作”,这是指的在社会上做些公益性活动。还有就是指在单位内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的、没有报酬的服务性、公益性活动。因此,许多人对社会工作的说法是熟悉的。在我国,社会工作也指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专门对有困难的职工实施帮助的工作,这些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当今中央大力推动发展社会工作,如果仅限于上面两种含义,许多人就会感到不好理解:为什么还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实际上,中央所说的社会工作指的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除了上面说的两种之外,还有在工作岗位上运用专业方法,专门从事服务于困难群体和困境中人士的社会工作。对于这种社会工作,或许人们会感到比较陌生。

那么,专业社会工作与人们所熟悉的社会工作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这可以从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上来说明。从外部形态上来看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是对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士和群体服务的职业;从内在特征来说这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是在社会工作的助人价值观指导和专业伦理的约束下,运用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所以,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个专业,职业性和专业性兼具就构成了专业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呢?应该说,上述三种社会工作都有其发展的理由和前景,但从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来看,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上述第一种社会工作比较类似于公益活动或志愿活动,这种在工作之余、退休之后进行的帮人助困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受助者,也有利于社会风尚的改善,是值得倡导和发展的。第二种社会工作是单位内部在本职之内(或之外)从事的公益服务或解困工作,面对的是本单位的职工或本系统负有责任的社会人士。在实践上,这类社会工作常常与群众工作乃至思想政治工作交织在一起。其中一些是帮助工作对象解决困难,另一些则包含对工作对象的思想说服、政治诱导。应该说明的是,那些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很具中国特点的社会工作,应该发扬光大,但是只靠一片热心还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原来靠行政体系、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工作需要自我改进,而改进的方向则是专业化。

第三种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这是由专业价值观作指导、以专业方法为手段、以平等关系为基础的为困难人士服务的工作。这种兼具职业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将成为我国解决社会问题、增进民众福利、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是原来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要淡化管理色彩,重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走出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化,增强其专业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实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改善和创新服务工作。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社会工作就会健康地发展起来,并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6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