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外部失衡的镜像关系[1]
人均收入仅有2000美元的中国,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最大规模的融资,无疑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极为新奇和重大的经济现象。
过去不到半个世纪里,美国经历了三次引起广泛关注和政策调整的外部不平衡。最近一次就在眼前——2006年贸易和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6%。与此同时,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顺差国,中美两国各自的外部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互补对称的镜像关系。
近年来,美国学术界对其外部不平衡现象提出“可持续论”和“不可持续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在金融体系方面,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系统提供多样化金融工具,资本市场广泛且深厚,因而其他国家净储蓄资金流入美国具有经济合理性。
可持续论有其道理,而且一段时期以来在美国财经决策层中居支配地位。不过,从这次次贷危机可以看出,可持续论者过于乐观了。对于目前仍在深化发展的次贷危机,分析人士通常从金融监管必要性、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分散风险功能的两面性等角度讨论。然而我认为,次贷危机与美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也有重要关系。深入理解次贷危机可以发现这样的因果链条:外部失衡—流动性过剩—房价虚高—过量消费—放贷过度—次贷危机。
从危机发生的深层根源看,外部不平衡和次贷都与美国金融能力的相对优势有关,是同一条“好事变坏事”树藤上的两颗果实。从次贷危机爆发影响看,美国在调整外部失衡时不仅面临通胀和衰退双重压力,还面临金融体系动荡问题,使美国经济前景面临更多复杂性和更大不确定性。我用一个比方来解释次贷危机与外部失衡之间的深刻关联:有人认为,美国人体质好,可以多吃人参鹿茸;我国人体质差,只能吃五谷杂粮。而次贷危机的教训正是——人参吃得太多会上火。
作为美国外部不平衡的主要镜像国,中国近年经济景气增长也伴随外部不平衡快速扩大。我国贸易顺差虽然从产品内分工和加工贸易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近年来几何级数式的激增显然也同样难以持续。去年以来新一轮通胀,把近年来“汇率偏低、顺差偏高、货币偏多、增长偏快”的宏观运行模式失衡性进一步明显呈现出来,也把中国外部不平衡的不可持续性更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调整和力度加大,中国经济正在对多年累积的失衡进行修正。但调整确实带来了经济收缩的阵痛,特别是给外需产能最为集中的部分沿海省份带来较大压力,引起眼下关于“保控”优先度的讨论。
中国政策调整可以出的“牌”比美国多。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建立比较灵活的汇率调节机制,搞对汇率这一开放经济最重要的相对价格,不仅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经济增长也有可识别的积极影响。
[1] 原文发表于《上海商报》,200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