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概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高等医学教育学

一、高等医学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医学教育学是医学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以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根据社会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医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论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并探讨作为培养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主要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的组织和管理等。研究高等医学教育除了必须要熟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医学科学知识,了解医学的性质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探讨并得出高等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二、高等医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

高等医学教育学有五大主要任务:①阐明和借鉴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指导高等医学教育实践;②研究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总结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的规律,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提供理论依据;④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探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具体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等;⑤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研究高等医学院校的组织领导和各项业务的管理问题,包括教学、科研、教学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以及经费等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三、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

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基本反映目前我国对医科毕业生的要求,遵循医学与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其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医学特点。在政治思想方面,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加强医德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制定出不同层次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在体育方面,必须坚持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养成坚强的体格和毅力,能够有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奉献。

(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1984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通知,将我国高校医药本科学制改为五年和七年,规定七年制本科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达到硕士水平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七年制本科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①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医学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精神,遵纪守法、艰苦求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②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阔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富有创造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竞争的基本素质和较大发展潜力。③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合格标准;体魄健全,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医学本科是高等医学教育诸层次中一个基本的、独立的层次。对医学本科生的要求,除政治思想、体格方面和高等学校的目标一致外,在专业方面,要求有牢固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服务于基层,也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能通过选拔攻读研究生进行深造。

1981年11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其中规定了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医师”,此外,还做出了具体的政治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身体方面的要求。1988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制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医药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管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医药专门人才。1995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本科的基本培养要求:①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热爱医药卫生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有为人民医药事业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品德端正,艰苦求实,开拓进取,为人民服务。②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简介》规定的本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③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坚持正常工作,能够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科生的培养目标

中国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和厂矿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研究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

中国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基本培养要求:①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医学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精神,遵纪守法,艰苦求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②掌握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有大学专科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③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军事基本常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参考文献

[1]华云.巫医与医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0-31.

[2]艾伦.关于教育装备起源的讨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78-84..

[3]颜玉,薛宇,李丽疆,等.教学医院医学教育理论和管理模式[J].现代交际,2012(10):113.

[4]郭燕波.教育的语言起源论辨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7):1-5.

[5]肖潇,韩冰,李航.教育生物起源论[J].长江丛刊,2016(16):117.

[6]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张维伦.作文教学高效法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8]谢明谷.古代公共医疗慈善机构述略[J].文史杂志,2016(3):46-48.

[9]程亮.教育的人性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6):3-6.

[10]谢红莉,瞿佳.近代我国中医学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5-27.

[11]陈西雁.“教育”概念的跨文化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3):114-117.

[12]沈雪峰.浅谈导师制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策略[J].中外医疗,2010(3):126-128.

[13]冯友梅,颜士刚.论教育技术定义所彰显的技术观及其范式传统[J].电化教育研究,2013(9):20-23.

[14]陈震东.对教育起源的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5):117-138.

[15]余清臣.如何成为聪明的教育理论消费者[N].中国教育报,2018-5-24.

[16]王光明.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5-23.

[17]郭祥超.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责任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18,19(2)53-54.

[18]李俊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困惑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5):8-12.

[19]刘宝存.教师的本质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8-3-26.

[20]刘庆昌.走向科学只是教育学的一种策略——兼及实证研究的有限合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2),92-98.

[21]李婷,徐文.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建构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7,(13):237.

[22]王彬,崔玉平.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有效课堂环境的构建与评价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10-113.

[23]袁晓琳.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系的精神传统[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21-24.

[2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3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附录一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2001)

2001年至201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200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二)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教育要有跨越式的发展,这对医学教育规模、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将促进医学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加快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预示着医学新一轮的革命。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将促使医学教育作前瞻性的思考,推动医学教育各方面的改革。

—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一)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根据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顺应医学科学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并完善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卫生发展需要的医学教育体系,更好地为我国卫生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稳步发展,提高质量。

优化结构——优化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深化改革——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各类医学教育,改革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稳步发展——调整医学教育总体规模,扩大高等医学教育,压缩中等医学教育,使其与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人力发展需要相适应;

提高质量——根据医学的特点,加强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并完善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一)2005年目标

—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普通医学教育年招生总量相对稳定,研究生和本专科招生数大幅度增长,中等教育招生数量大幅度压缩;各层次医学教育招生数所占比例: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1999年的35%提高到52%,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8%,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62%减少到40%。

—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积极开展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

—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医学教育布局,使西部地区医学教育有较快的发展,使农村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根据我国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

—通过高等医学院校与其他科类大学联合办学或合并等形式,形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存的管理与办学体制。

—通过探索初步形成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文、理、医结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建立各级各类医学教育专业设置标准,逐步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形成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建立并逐步完善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制度,形成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存的医学学位体系。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师培训制度。

—在医学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省区,试行高等医学院校举办分校或与当地中等卫生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以上的高质量卫生人才,并加快制定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的各项政策。

(二)2015年目标

—建立起层次和专业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开放的医学教育体系,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

—普通医学院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等医学教育规模大幅度压缩;各层次医学教育招生规模所占比例: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到60%,研究生教育提高到12%;中等教育减少到28%。

—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普通本科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普通专业教育与医学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分工明确,互相沟通,彼此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同步发展的培训制度;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使医学教育质量有明显提高。

四、调整规模和结构

(一)目前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达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医学教育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卫技人员年需要量,因此,应对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分步实施,平稳过渡。

调整规模采取扩大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与压缩中等医学教育规模同步实施的办法。到2005年,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年招生总量较1999年增长50%以上。2005年以后,高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稳中有进,中等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压缩。

(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愈显突出。调整层次结构的总体要求是:压缩中等教育,调整专科教育,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05年,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年招生总量占总体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将增长到70%以上。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人力和医学教育现状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在调整层次结构时,应根据本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意见。

(三)建国以来,我国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虽几经调整,但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口径偏窄,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

调整专业结构,应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需要,借鉴国外趋势,适合我国国情。总的要求是: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到2005年,要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取消中等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保留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同时,积极开展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到2015年,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

(四)发展西部医学教育,调整医学教育布局。西部地区医药院校数量较少,办学条件差,规模小,难于满足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同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极不适应。因此,必须调整医学教育的布局,以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需要。到2005年,使西部地区的医学教育有较快的发展,能适应本地区对各级各类卫生人才的需求;农村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到2015年形成适应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需要的医学教育布局。

根据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逐步规范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类专业的学制,在保持现有学制的基础上要逐步发展长学制,并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体系。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一)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根据我国国情,可采用多种体制办学,如与其他科类大学合作、联合、合并等,形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存的管理与办学体制;既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文、理、医结合的模式,又要注意保持医学教育的特点。高等中医药院校以与其他科类院校合作、联合办学为办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不宜作大范围的合并调整。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部分通过合并或联合办学改制为本科院校,一部分仍保留现有格局,但应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压缩中等卫生学校规模的同时,应大力推进中等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与区域卫生规划相适应的学校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可保留部分中等卫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卫生学校可在并入高校或独立升格后,举办普通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较多的地区,对办学规模较小、服务面窄的学校应做相应的撤、并调整。

(二)国家或社会举办的各类医学教育,都必须根据政府有关的法规和医学教育的特点,规范办学。为确保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应建立各级各类医学教育专业设置标准,严格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评价制度,对医学教育单位的办学条件、教学工作及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和医药卫生人员准入标准,规范自学考试与成人教育。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建立并逐步完善学位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制度,形成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存的医学学位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建立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完善全科医师培训制度。

(五)为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医学特点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先导,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六)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中应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根据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医科教材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形成具有层次、专业特点的高质量医学教材。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校内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积极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新的知识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强校园网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结合实际形成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加强,个性得到发展。

(七)高等医药院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高等医药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经济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八)高等中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要充分认识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我国高等医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中医药教育特点的思想、观念,推动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时,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努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造就一批新一代名中医,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医药对外教育,促进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九)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开展医学教学管理研究,形成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的,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形成医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医学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后勤工作要加快社会化,提高服务质量。

六、加快为农村培养人才

(一)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高等医学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输送专科以上的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十五”期间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在有需求又有条件的地区,将部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农村培养本科医学人才;在部分边远、贫困和高等医学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重点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鼓励本科医学院校建立面向农村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专门培训基地,可利用当地中等卫生学校的办学条件,举办分校或联合办班;在医学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的前提下,允许少数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改办为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为农村培养人才。

(二)促进各层次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构建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成长的教育体制。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面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较灵活的学分制专业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努力解决工学矛盾,以适应农村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三)高等医学院校要明确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拓宽临床医学类专业口径,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预防医学和中医学内容的教学,强化能力培养,使毕业生掌握医学基本技能,能防能治,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的培养,到2005年,新补充的乡村医生均应至少具有中等卫生学校中专学历;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经济或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

(五)培养农村医学人才原则上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国家级贫困县或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向银行贷款,或由学校通过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给予补助,学生在毕业后按规定到国家认可的贫困地区服务满一定期限,可视情况免还贷款。

七、拓宽筹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一)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育成本较高,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医学教育的投入。

应拓宽医学教育筹资渠道,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以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对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

(二)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加强教材和图书建设,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创造条件。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水平较高的教学基地,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认可制度。各高等医学院校的经费,应优先保证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基本建设需要。

八、加强党与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领导

发展医学教育,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专业卫生队伍,使卫生事业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并为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应科学制定医学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医学院校设置,并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医学教育,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的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落实本《纲要》,是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高等学校及各类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各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落实本《纲要》精神,并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对《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要加强监督,经常检查,定期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督促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在医学教育规模、结构调整工作中注重其特殊规律,给予政策扶持,使本《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能落在实处。要完善卫生从业人员准入法规,准确提供卫生技术队伍人才需求信息,保障卫生技术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及时制定为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相关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医学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我国医学科学水平和全民族健康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