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艰难决策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核心。故宫有房间9999间,珍藏文物逾百万件。故宫亦称紫禁城,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统誉为世界五大宫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觊觎中国文物的企图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日本人在报纸上发表言论称“此等宝物,由中国国家或民族保管,最为妥当,诚为当然之事。然现处政局混沌状态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为致力,以尽保管责任,盖亦数之自然也”,可见日本帝国主义借保管之名鲸吞中国文物的野心昭然若揭。

以史为鉴,临危护宝。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马衡于1931年提议文物南迁。中国各有识之士就文物南迁顿时产生了激烈的交锋:有人反对,有人支持。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吴稚辉反对文物南迁,以至于北平《世界日报》有“古董是臭东西”之议;鲁迅先生赋诗讽刺文物南迁“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城空余文化人。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胡适以文物在国际监视之下,无人能够擅动,文物南迁不安全,上海亦非最佳地为由,反对文物南迁;北伐大将李左翔要求拍卖文物,购500架飞机用于抗日;马衡的儿子马彦祥通过报纸表示强烈反对:“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为代表的部分故宫人,发起了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华职业教育发起人黄炎培(后成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则坚决支持文物南迁,提出“取北平文化古迹速运沪”。北京大学校长、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力挺文物南迁:“北平故宫文物,及本院所有者,均属吾国数千年来之国粹,若不妥善加以保存,后患诚难以设想,故宁未雨绸缪,即使苟有破坏,但以全局被夺与损坏小部相较,孰轻孰重?”

鲁迅

胡适

在故宫精英的不懈努力下,在国民政府以及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文物南迁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见。1932年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文物南迁,开始了力挽狂澜的英雄之举。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支持文物南迁

职业教育发起人黄炎培先生支持文物南迁

1932年11月,故宫博物院开始对文物进行挑选、造册、定制包装箱和打包。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先后5批共有19557箱(其中6130箱由国子监、古物陈列所和颐和园承运)文物开赴迢迢长征之路。南迁又西移,几经辗转,文物分别存放于四川乐山、峨眉和重庆巴县。抗战胜利后,1947年故宫文物东归南京。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地区时,将南迁文物中2972箱和其他地方文物2494箱分三批运往台湾地区。1950年至1953年间,存留在祖国大陆的故宫文物从南京运回北京故宫。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故宫文物南迁历经20年,文物辗转上万公里,播迁十余省。文物南迁史无前例,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奇迹。

1933年2月2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为故宫文物迁移事致国民政府函(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展板资料)

张学良将军为故宫文物南迁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