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学习手册(第六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讨论

案例1 俞敏洪:“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俞敏洪这个名字,相信当今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在一些大学生、留学人员以及白领的心目中,俞敏洪的形象就像神一般,他们“崇拜”俞敏洪。有人估算,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大学生要是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更被看作是落伍。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在这个“神话”背后,俞敏洪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奋斗史?

五年读了八百本书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江苏江阴人。在经历两次高考失利后,他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北大是一个令我百感交集的地方。”俞敏洪对北大的情感,可以用“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来形容。北大给予了俞敏洪什么?俞敏洪在一段演讲中说:“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入学时英语老师甚至当众说他讲的英语“只有俞敏洪三个字能让人听懂”。在强手如云的北大,俞敏洪感到了自卑的压力,这种自卑甚至延续到大学毕业当了老师以后。他说:“进了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我是个Loser(失败者);在北大教了七年书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十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加入过任何团体,我是个Loser……”

很多时候,屈辱和压抑会使一个人爆发,俞敏洪的经历就是这样。为了能追赶上其他同学,他常常一天背十几个小时的英语,大学5年间差不多读了800多本书。尤其是北大教授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让俞敏洪有了自己崇拜的精神偶像。在北大最后一年,俞敏洪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英国文学史考试不及格。他找到任课的罗经国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对他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到了毕业时,尽管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俞敏洪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知道自己在聪明上比不过其他同学,但是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毕业时他对同学们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正是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宽容、民主、自由的精神一直激励、熏陶着俞敏洪,“没有北大,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或者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精神的。”

处分与辞职

俞敏洪在北大教书4年后,终于分到10平方米的房子,这让他决定要把一辈子献给北大。但后来,看到同学、朋友都相继出国,俞敏洪忍不住了。他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出国。为了生计,也为赚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他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学费快乐地忙碌着。1990年秋天,正当俞敏洪规划着他的出国梦时,北大突然宣布了对他的处分,处分理由有四五条,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私自办学。颜面扫地的俞敏洪,只得选择离开。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了感激。”俞敏洪如此解释:“如果一直混下去,我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但当时,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从此“落草为寇”。挫折激发出了他的斗志,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转变“眼睛朝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被逼到悬崖边的他,义无反顾地甩掉了北大这个包袱,开始相信商业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何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培训班,慢慢学会与社会、政府的各色人等打交道,甚至不惜用酒把自己灌得烂醉。一介书生,就此走上了艰苦创业的不归路。

新东方的诞生

俞敏洪是这样起家的:一间10平方米的破屋,一张破桌子,一把烂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一个刷广告的胶水桶。在北京寒风怒号的冬夜里,俞敏洪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刷广告,手冻麻了,拿起二锅头喝两口暖暖身子。这时候的俞敏洪刚到而立之年,已经显出了一股狠劲。教师出身的俞敏洪渐渐显露出他的经商才能,只靠三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第一招是价格,当时英语培训班收费基本都在300~400元,俞敏洪只要160元,而且还是在20次免费授课之后,不满意可以不交钱。第二招是推出核心产品,他赖以成名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第三招是情感营销,向学生讲人生哲理,进行成功学式的励志教育,再加上他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俞敏洪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做过老师有关:“老师做企业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确实,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充分利用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心理,而获得别人的信任。

枪打出头鸟。很快,江湖的险恶就让俞敏洪有了深刻体会。俞敏洪的名声响了,招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也断了别人的财路。中国的培训市场一直是一个充满杀伐的江湖,地盘的争夺战蔓延到了贴广告的电线杆,先是俞敏洪的广告被对手覆盖,后来当场就给撕了,并把老俞的员工给一刀捅到了医院,对手情急之下使出了狠招。创业路上几多艰辛。此时的俞敏洪,完全没有了北大的书生气。除了他那瘦瘦的身材和厚厚的眼镜,一个企业家的身影渐次清晰。

一个人创业是孤单的,俞敏洪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于是,他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办新东方。凭借着对俞敏洪的信任,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昔日的同窗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在新东方闯一番事业。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借着当时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

从老师到企业家

创业者成事,要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但是,事业做大之后,自由放任必须向企业家的严谨转变。2000年至2004年,是新东方最困难的时期,俞敏洪备受煎熬。他要完成从一个老师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并将一班聚义兄弟变成一个管理团队。“这个过程很痛苦。从原来梁山聚义的做事方式,变成按部就班、层次分明的做事模式;从原本激情狂热的做事风格,变成冷静而有判断力的做事规则。这种改变,需要把自己个性中的一些东西丢掉。”这种改变对俞敏洪来说,并不轻松。此时,外部打击也接踵而至。先是“9·11”事件,赴美签证大幅减少,新东方的留学市场受到极大影响;接着是“非典”袭击,停课4个月,新东方损失过亿元;此外,还有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对新东方偷题的诉讼,新东方为此赔付了600多万元。

外患是暂时的,内忧则可能致命。“哥们儿义气一起做,做到最后就没有规矩了。”最主要的是利益问题,做大了,股份怎么分?新进入的市场怎么分?“创业之初的伙伴们在新东方日进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安于自己的分成,逐渐产生了利益纠葛。由于以前没有一套机制来规定剩余利益的归属,大家开始了争执和吵闹。”新东方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要脱离组织,王强、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递交辞职书,曾经的上铺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辞职,要求退股。……眼见着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就要瓦解。

此时,这些知识分子型商人开始了自我反思,开始了对商业规则的痛苦适应。俞敏洪说:“大家就惊慌失措了。因为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学过商业规则,从来没有学过股份制,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来拆分这种利益躯体。”俞敏洪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兄弟们“造反”,还有来自家族内部的压力。俞敏洪吸取教训,制定了一个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一律不能在公司工作,逐渐淡化家族企业色彩。新东方的股份制构建终于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新东方不缺钱,也无须圈钱,为什么还要上市?真实原因之一是上述问题的延续。俞敏洪希望用严厉的美国上市公司管理规则来规范内部,以制度说话,避免出现人情和利益纠葛,从而实现自身的救赎,让企业顺利发展。俞敏洪坦言:“在新东方,骨干们很容易越过规矩谈感情。上市之后,外部规矩比内部规矩更强大、更有力。”上市后,新东方严格按照美国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内部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了,更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了。

理想与良心成就事业人生

当俞敏洪应邀回到北大,面对学弟学妹们畅谈自己创业经历和人生经验时,他说:“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

他总结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据百度百科“俞敏洪”词条相关资料编写)

案例点评:

2013年,由于一部名为《中国合伙人》的电影,俞敏洪和他的团队再次成为媒体、公众热议的话题。2009年,47岁的俞敏洪获评CCTV年度经济人物,2010年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2011年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榜,2012年被《财富》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和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这一切的荣誉是对俞敏洪及其团队创造的奇迹的充分肯定。从大学时代成绩落后、身体瘦弱的“失败的学生”,到被北大处分不得不辞职的“失败的教师”,再到“最富的老师”、“最具魅力的校长”,其心路历程充满坎坷,也极富戏剧性。看似偶然的因素背后一定有其必然规律起作用,就是俞敏洪总结的那两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坚持目标不放弃;做人的良心,即坚守道德底线不逾越。如此,才能在服务他人、造福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铸就生命的辉煌。

思考与讨论:

1.俞敏洪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你从俞敏洪的人生经验中得到哪些启发?

案例2 一个绿色的梦想

师智敏,出生在湖北咸安区桂花镇明星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1998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师智敏,年少时有过这样一段记忆:一位大伯的梨园丰收了,却因为品种不好而卖不出去,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果子烂在地里。这位大伯茫然无助的眼神深深地印在他心里。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考上农业大学,用知识来改变农民的命运!

高考填志愿时,师智敏计划全部填写农业院校,但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只好妥协,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中科技大学,但是第二志愿还是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他以为自己的考分第一志愿录取的希望不大,没想到,他真的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了。

师智敏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专业开始了大学学习,但是心里却一直没有忘记当初那个绿色的梦想,他相信农业才是更适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反复思考,大一下学期,师智敏向学校提出了转学申请,他写道:“我热爱农村,我必须走自己的路。”

师智敏的举动在学校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有的老师为他感到惋惜,而一些同学也很不理解。顶着压力,师智敏如愿转入了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当家人得知他自作主张转学的消息后又急又气,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慢慢接受这一现实。

在华中农业大学,师智敏如鱼得水,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他学的是果树专业,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他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校的植物园里,帮助老师管理果苗和花卉,观察果木花卉的生长特性,跟老师学习栽培技术,还记下了厚厚一沓笔记。

四年的大学生涯一晃而过。在面临毕业分配时,师智敏由于成绩优秀,被学校推荐到省城某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如果说当初执意要转学校让家人伤透了心的话,那么这次的工作机会总算可以让父母得到安慰。是啊,在省城的科研单位工作,是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师智敏再一次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回乡创业。

师智敏回到了家乡咸安开始创业。他接管了家里的葡萄园,当年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但是两亩多地,辛苦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仅够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第二年,为了增加收入来源,他尝试扦插繁殖桂花苗。但是由于不懂技术,他扦插的桂花苗基本死光了,不但亏完了手头仅有的几千块钱,还欠下一屁股债!失败让他认识到,农村创业不能靠一时冲动,没有资金、缺乏实践经验的创业,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如今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师智敏说自己是学果树专业的,对桂花的扦插技术并不了解,光有一股创业激情是这次失败的主要教训。

为了进一步学习技术,积累发展的资金,2000年8月,师智敏离开了家乡,到四川攀枝花市出口枇杷示范基地工作。在那里,他静下心来,利用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与同事一道先后攻克花卉和反季节水果种植的一些难题,为公司带来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很快,他就从技术员升任到公司的副总经理,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日子应该说过得挺安逸。可师智敏反复思考:为什么很多乡亲离开了农村?黄土地里真的就刨不出金子吗?为什么大学生不能回家乡工作?大学生在农村真的就没有用武之地吗?如果我能证明靠农业致富不是空想,相信会唤起离开土地的农民回归农业;如果我能在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相信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于农业。

2001年底,一股迫切的创业冲动,让师智敏辞去副总经理的职务,再次回到家乡创业。以前失败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应该不同于普通农民的农业生产,而应站在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师智敏发现,咸宁水果市场一直没有高档的水果,他就从改良品种做起。他把家门口的9亩水田改成了试验园,从全国各地引来了100多个品种试栽。两年后,果园开始挂果了,经过不断的筛选,他发现,艳光油桃、丰水梨等几个品种表现出个大、色艳、口感甘甜的明显优势,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虽然这些高档水果的价格是普通水果的三四倍,但非常畅销,一举改写了咸宁不能生产高档水果的历史。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在2004年,师智敏成立了湖北天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一个商标“顶尖”,寓意就是做最好的水果。

创业需要创新与超越。在收获的同时,师智敏观察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有机水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对咸宁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地形、气候的全面分析,2005年初,他租下了400亩荒山,栽下了桃、李、杨梅等果树。经过几年努力,这些果树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情况下长势旺盛,开始挂果,面积也扩大到了一千多亩,连续4年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有机认证。他还与华中农大共同建立了有机园艺研究所,共同研究发展生态农业。

成功没有让师智敏忘记那位农民大伯无助的眼神,没有忘记当年用知识来改变农民命运的信念。他牵头组建了咸安区果业协会,手把手地教给果农水果种植的操作程序,为他们提供各个生产环节的一条龙服务,让农户的收入连年提高。现在,每到关键时期,他的果园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学习技术的乡亲们。几年来他的公司累计培训果农2.5万人次以上,每年免费赠送当地农民优质果苗万余棵,带动发展高档果园3万余亩,带领2000余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绿色的果园挂满了丰收的果实,而师智敏也收获了人生的成功。几年来,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全国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奖、中国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创业的实践让师智敏更加相信,农村对大学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智慧与勇气,靠创新与超越,胸怀责任,脚踏实地,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师智敏深有感触地说。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事迹”专栏)

案例点评:

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颗梦想的种子,怎样才能让它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师智敏的经历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坚持理想,有时会被人们所不理解,包括最亲近的人;追求梦想,有时会为现实条件所困囿。因此,当我们追寻理想那颗启明星时,需要抬头仰望星空;而实现理想,则必须脚踏实地,躬身耕耘。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同学们来说,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目标或许并不太难,关键在于行动。要从现在开始,为未来做好准备!

思考与讨论:

1.师智敏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绿色梦想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2.师智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3.你有哪些理想?在大学生阶段你打算为实现理想做哪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