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当前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陈辰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改革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我国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挑战呢?从理论上讲,高等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普通”音乐教育和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是在高等专业院校内设立的“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学科门类。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一些较早成立的高等音乐院校,很多普通高校也设立了音乐教育院系,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种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后遗症,而且经过日积月累还会产生连锁效应。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改革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教育的普及、发展与改革,应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惠及最广、最具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水平。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我国当前高等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挑战呢?
首先,从理论上讲,高等音乐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普通”音乐教育和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是在高等专业院校内设立的“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学科门类。“普通”音乐教育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代表性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而“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很强,单科教育程度深。学生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具有较高的音乐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实践型课程主要采用小课面授的方式,代表学科是“音乐表演”专业。
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一些较早成立的高等音乐院校,很多普通高校也设立了音乐教育院系,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一时间,各类音乐教育院、系、专业方向,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而这种扩张的势头,在近几年才有所放缓。这种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后遗症,而且经过日积月累还会产生连锁效应。那么到底有哪些症状?当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面对?如何思考?
由于高校对生源的过度竞争,一些高校在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开设不太擅长的院系和专业以吸引考生。比如一所仅有高等“普通”音乐教育底子的高等院校,在师资、办学经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不太充分的情况下“努力争取”开办了“专业”音乐教育专业。或反之,一所以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为根基的院校,在相同情况下开办“普通”音乐教育专业。更有甚者,在各种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直接开办“表演”专业。这会产生些什么结果呢?
第一,导致高校间恶性竞争。
你有热门的专业,我也要赶紧上,不能落后。创收解决了,生源火了,但毕业生质量呢?当初“音乐教育”专业政策好、招生火,大家都争着开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加大,媒体娱乐业强势起来了,“表演”专业又火了,大家又都来争着开办。诚然,市场需求有导向作用,但教育的根本并不是商业活动。
第二,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目的的混乱。
高等音乐教育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音乐类院校,不管是“普通”音乐教育类专业,还是“专业”音乐教育类专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都以“表演”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通俗地讲,就是大家都在把学生往音乐家、舞蹈家的方向培养。有没有人问过,这样是对还是错呢?或者是否合适呢?造成这种思维习惯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多年来,老百姓对高等音乐教育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好像只要是在高校教音乐舞蹈的老师就应该是音乐家、舞蹈家的料,并且会用这种“家”的标准去判断一个教师的好与不好。而业界对高校教师的评判也有这样的默契,这就造成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其实,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教育家。其次,这也是上一个“症状”的连锁效应。每年产生大量“表演专业”的毕业生,“表演专业”的培养方向就是舞台。而由于艺术专业普遍扩办、扩招,导致量大质小,真正能成为专业演员的毕业生不多,而且供大于求。高校音乐教育岗位势必就成为一部分专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的就业缓冲区。这一部分人才在校期间长期接受的教学模式就是“音乐家”模式,对于舞台,他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接触太深。所以可想而知,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只要是教学,就按“音乐家”模式来,哪怕是“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实也成了“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复制品。新一轮的连锁反应就是这样继续下去的。
第三,导致教学效果和未来储备师资质量下降。
由于竞争式扩招,入学门槛势必会放低。一部分考生报考音乐教育类、艺术表演类院校的原因就是因为“好考”,文化分不够,艺考前突击训练半年就比较有希望能考上。而往往这一部分考生最初的就学目的是拿文凭,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那么,他们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往往要差很多,除非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转变这种思想。而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它考验着整个学校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学习氛围、教师队伍素质等。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稀释更多教学资源,甚至会冲淡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这样来分析这个问题会稍显缺乏人文的关怀,但我们必须看清看懂它,才能从中找到答案)。加之第二个“症状”,我们现行的教学资源就背负了更重的压力,长此以往,当然会对我国未来的储备师资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中我发现,有这样一些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学生,他们来到大学以后,不但没有为自己的梦想找到方向,插上翅膀,反而渐渐放下了理想,丧失了追求的信心。这是多么的可悲,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为这样的事情感到困惑、感到痛心。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个体,因为这些一开始有梦想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多比较积极。那么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但学生都是按照教师所授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那么问题在教师个体?教师也没有偏差,其教学态度非常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对自身的专业也非常熟练。后来,我发现问题根源就在于这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教师都以“音乐家”模式进行自己所授学科的教学,过于强调自己所教专业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忽视了大多数“普通”音乐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而学生由于数量大,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往往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合适的、系统的整体学习方案,更不要说换位思考教学的运用,要教会学生不仅会学,还要会教。这样下来,学生们在临近毕业时,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学到位,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今后的职业道路。作为一个知识构架和生活经验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能不迷茫吗?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发展模式,毕竟要发展就要开拓,但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是时候回过头来看看了。教育是百年大计,所有操作模式、发展方法都应该围绕质量来做。只有客观地看待问题,才能清晰地找到路在何方。
首先,我们应该端正办学态度,认准办学目的。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质,踏踏实实地走好适合自己的路,扎扎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优势学科。一口吃成的胖子那是虚胖,不结实。
其次,已经走过的路就走端正。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清晰的引领,认清自己的教育领域,更专业地细化范畴,从而确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是“专业”音乐教育方向的,就朝着专业化发展;而是“普通”音乐教育方向的,就应该更多考虑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具有音乐教育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应用能力的人才。
最后,除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还可以更加仔细地研究教学法课程。现行的教学法往往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且大多偏重理论。而教学法其实还承担着职业辅导、职业规划等非常重要的任务,将此类课程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既能拓宽教学思路,又能整合教学资源。
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不仅仅是在教育领域,政府以及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规范,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与新改革就在眼前。虽然目前有困难、有挑战,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就能攀登一座又一座人类文明的高峰。困难是永远存在于人类历史当中的,克服困难,拥抱挑战,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郭声健.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J].人民音乐,2003(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