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人获益的军备竞赛

简单来说,军备竞赛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通过扩充武器装备可以在与另一个国家的竞争中胜出,这会促使竞争对手也扩充武器,以维持平衡。接着,前一个国家进一步扩充武器,继而导致竞争对手再一次回应,如此往复。最终,双方只是在武器装备上花费了大量资金,没有任何一方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假定两个竞争对手的军备水平起初相差无几,那么想必大家都能认可的是,军备竞赛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浪费。如果两个国家都减少在军备上的花费,增加在学校、住房、医院、道路和其他非军事物品上的支出,对双方来说都要好得多。

对此,基本的解决方法是签订军事管制协议,双方承诺削减军备开支。缺乏信任可能是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而成功签订的协议几乎都会赋予双方互相检查的自由。正如罗纳德·里根所说:“信任,但要查证。”

到目前为止,这些说法都很合理。但是仍有一个尚未解答的重要问题:准确地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发生了军备竞赛?如果有人说有什么东西过量了,言外之意,肯定是有其他东西存在短缺。在军备竞赛的例子中,过量的是武器,不足的则是日常消费品。但是为什么由此导致的失衡不是反过来的?为什么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角逐,不是通过减少在军备上的支出,来修建更多更好的医院和道路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但颇有启发性。尽管一个国家在军备和公共设施这两个领域里的发展都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但环境对军备的影响更甚。在两个国家的案例中,一个国家的军备是否充足几乎完全取决于另一个国家的军备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军备更充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就会面临危险,前者就是安全的。

环境会影响消费品,但是程度远不如对军事装备的影响。比如说,如果消费者了解到敌对国家的公民有更好的电视和更豪华的汽车,他们或许会心生不快,但是这些不快所造成的损失远远比不上失去政治主权。

之所以会发生军备竞赛,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不对等。现在我想做一个假设,那就是环境对消费品的影响比对军事装备更大。一个国家可能会通过制造更多的炸弹来超越敌对国家,但是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减少了在面包机上的开销。如果面包机落后于对手国家的代价比在武器装备上落后更大,那么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不会倾向于制造过多的炸弹了。相反,两国之间将会进行一场受相对水平影响的、双方致力于制造更多面包机的“军备竞赛”。每一个国家在面包机上的花费会越来越多,以努力超过竞争对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抽走用在军事装备上的资源。这种情形之所以没有发生,完全只是因为环境对军事装备的影响超过了对消费品的影响。

关于军备竞赛还有其他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其中之一便是军备竞赛并不是出自非理性行为。在许多国家看来,把维持与敌对国家同等的军备力量放在优先位置,是完全合理的。能否维持主权取决于一个国家自我保卫的能力,军备不足则会削弱这一能力。

军备竞赛也并非源自竞争的缺失。相反,一直以来,军备竞赛反而使各国因抢夺重要资源而引发最直接的竞争。竞争越激烈就越容易引发军备竞赛。

军事管制协议也没有什么稀奇。自由主义者如果因为这限制了签署方制造炸弹的自由而反对军事管制协议的话,就太愚蠢了。签署方的意图正是限制自己制造炸弹的自由!各国乐于签署这样的协议,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保有自主权,最终在炸弹上的花费就会过度。

到目前为止,有关军备竞赛特点的叙述完全没有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管制协议不会有争议。比如说,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防范对方的欺骗行为,那么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拒绝签订协议或许才是理性的。

如果领导者们相信,军备竞赛最终会对他们有利,那么拒绝签订军事管制协议同样可能是理性的。例如,据说里根曾在20世纪80年代支持建设战略导弹防御系统,部分原因在于他相信这会迫使苏联也采取同样的行动,从而加速这一美国首要竞争对手的经济崩溃。

总而言之,势均力敌的国家之间开展军备竞赛是一种浪费,共同签订限制军备支出的协议对各方都有利,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哪个国家不愿签订协议,通常是出于现实层面的担心,比如无法切实有效地查证或者资源分布不均衡,而并非站在抽象的哲学角度——担心丧失独立行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