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当我们说本质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
1.“看问题不要这么表面,要看到本质。”当觉得别人看问题不够深入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出这么一句话。
2.“这男的本质上就是个宅男。”“是的。”于是你和你的闺蜜又一次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又可以继续愉快地玩耍了。
3.在罗振宇2019年跨年演讲之后,有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中年人听罗胖(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其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4.“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定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的应用范围仅仅局限于太阳系,而前者的适用范围则包括宇宙中一切具备质量的宏观物体。”
5.“我一直希望看到生命体与企业之间更深层、更本质的联系,以及企业作为个体在商业体、城市、社会等各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上面的5句话,第1句是人们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说的,第2、3句一般出现在人们闲聊的时候,而最后两句,是直接从书上引用的。
不管是正式严肃的场合还是随意轻松的时刻,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把“本质”这个词抛出去,来表明我们看法和认识的深刻。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使用中,“本质”这个词的关键,在于“本”而不在于“质”。
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质作为一个概念,从根本性质这个核心出发,边沿不断扩展,从性质,扩展到原因、目的、作用等,只要是根本性层面的内涵,都被纳入了“本质”这个范畴中。它有了根本、原本、根子上、实质、本性、实际、必然、关键、本源、真正的等含义。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而且这不同认识并不矛盾,还都对指导我们的实践有价值。
如果用英文,可能更容易区分两者的差别。哲学意义上的本质,对应的英文单词是:nature。而我们日常所用的本质,更大的意义上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ssences。这个词更接近“实质”的概念。
将“本质”限定在哲学范畴,跟我们大多数人关系不大。我们去“看透本质”,不是要做哲学研究,而是要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助益,用关于“本质”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实现我们的目的。
本书主题“看透本质”中的“本质”,主要是指事物最根本层面的内涵,它可以是事物最根本的属性,或者最根本的特质,或者是最根本的目的等。我们日常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内涵,也就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关系背后的关系,原因背后的原因,目的背后的目的。
只有这样,上面5句话中的“本质”才能说得通,我们读起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虽然它们并不那么符合哲学范畴的“本质”概念。
陈春花教授在《经营的本质》一书中说:“规模的本质是竞争而不是顾客。”她认为,很多企业追求规模,是觉得规模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并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获得巨额利润。
在这个逻辑链条中,企业追求规模,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赢得市场影响力,其中看不见为消费者考虑的迹象。如果是为消费者考虑,则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更大的规模。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是从消费者出发,则需要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自然每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因此,陈春花教授认为,规模的思路,其本质是竞争而不是顾客。
她的这句话中的“本质”,是从根本目的的角度提出来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炫耀感的本质是自卑。因为自卑的人往往内心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于是通过炫耀找到自己的价值,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教授观点中的“本质”,是从根本原因角度提出来的。
可以看到,名家们也是在事物最根本层面来谈论“本质”的,而不是局限于“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