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摄影系统”,建立正确的摄影观
类似C先生这样的成年学员根本就不应该从持机姿势(太小瞧人了)、相机原理(太多与创作无关的内容)、大画幅操作与暗房使用(门槛设得太高)来入门。我倒是很喜欢教授零基础的学生,他们就像一张还没有被涂抹过的白纸,其实很好入门,只需让他们熟悉摄影创作的流程,获得正确的摄影观,之后对系统中的每个环节展开针对性训练即可。
具体来说,摄影系统包含五大部分:选题、拍摄、编辑、后期、传播与呈现。每个环节都相互影响,每个环节能力的增强都会带动其他环节的提高,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把摄影技术练到极致却依旧拍不出好作品的原因,他们太欠缺其他四个环节的训练了。接下来,我来详细解释每个部分,本书的章节也是按照摄影系统的顺序来设置的。
一、选题
当你准备拍摄一张或者一组作品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个疑问是: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拍摄前期想清楚拍摄主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选题能力是检验摄影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
如果在拍摄之前大脑一片空白,无所触动,那只能乱按快门,造成出片率极低的结果。单幅照片的选题能力就是面对一个拍摄场景和拍摄对象的感受力(其实这个感受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能力),在本书的第二章我会列出针对单幅照片感受力的练习题,你需要多加练习。对于组照而言,选题能力则要复杂得多,因为20张左右的组照不再只是考察瞬间感受力这么简单了。可以这么来比较:单幅照片有的时候像写一首短诗歌,但组照则像写长篇小说,需要严谨的前期策划,既考验技巧,也考验经验。关于专题组照的选题知识我会在本书的第三章着重讲解。
二、拍摄
当我们理清了照片的主题后,就要实际去拍摄了。你还记得在之前小节中我提到的摄影学习要分三步走吗?如果你是真正的零基础小白,请从拍好单张照片开始,因为拍好单张照片考察的是摄影基本功——光影、空间、时间、影调、色彩。这些是摄影的基本功,也就是组成一张照片画面的基本元素,学好这些内容才能拍出一张合格的照片。当你练好了摄影的这几项基本功后,可以尝试进入到专题组照的创作中来。照片不成组,这就好比不会写文章只会写句子一样,你怎么能说一个只会写出单个句子的人是好的作家呢,对不对?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几乎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写如何拍摄专题组照。专题组照的确不好拍,但越是艰难的东西其实反倒越有方法可循,组照的拍摄难的不是拍摄本身,而是难在前期选题的策划与图片编辑环节,这两个环节对组照而言非常重要,甚至超越了拍摄能力。(图1-21)
【图1-21】许多伟大的照片都不是一次快门的产物,摄影师不会只按一次快门,往往是专业的图片编辑协助摄影师在众多照片中挑选出来的。图片展示的是《马格南世纪经典》[美]克里斯汀·鲁本(Christine Ruben)/编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可以说,一组好的专题组照是需要跑通“摄影系统”中所有环节的,甚至要把所有环节来回跑好几遍才行。单幅照片有时候对摄影系统中的某个环节没有那么依赖。就拿编辑环节来说,单幅照片所涉及的编辑大都只是好坏照片的简单筛选,但专题组照涉及的编辑内容则要复杂得多,摄影师不再是一名技术员,而是真正的创作者。别小看“创作”这两个字,它意味着一个人不再局限于模仿别人,而进入自我表达的阶段。
因此,对于拍摄环节的学习,我认为需要根据自己目前的摄影水平来选择,零基础就先学如何拍好单幅照片。如果拍摄技术的问题都解决了,想开始创作了,那就踏实下来学组照吧。
三、编辑
图片编辑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照片的挑选、删减、排序、分类、备份、存储,以及进行多版本的加工与整合,以适应不同的展示媒介。
图片编辑这一环节长期以来被广大摄影爱好者所忽视,记得最初我曾试图开设编辑课程时闹过很多笑话。有很多不明缘由的学员说:“我们是摄影师,为啥要去学习文字校对和改错字啊?”这说明很多人不明白图片编辑是什么意思,定义都还不清楚,更不可能明白摄影创作对图片编辑的依赖性有多强。
就拿编辑涉及的最简单的一项工作——“好坏照片的挑选”这点来说,就让很多人头大(图1-22)。很多学员对好坏照片的标准并不清楚,该保留哪张、删除哪张,往往都无法抉择。面对单幅照片都有如此的选择困难症,那么当面对几万张专题组照的时候,要从中选出几十张组成一个主题统一、语言统一、情绪统一的合集,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图1-22】这三张都是拍摄北京798艺术工厂的烟囱,但角度完全不同,如果需要从三张中去掉两张,保留一张,你会怎么筛选呢?
图片编辑在西方是非常专业的工种,只有那些年纪较长、经验非常丰富的影像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做好编辑。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虽然无须学习过于专业的图片编辑知识,但需要具备基本的图片编辑能力,这对于我们的创作益处极大。
四、后期
对于数码摄影而言,原片只是半成品,编辑的下一步环节是后期制作。在数码时代,任何一张照片都需要经历后期调整环节。请注意,是任何一张!无论你前期拍得是好是坏,都需要进行后期的调整,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后期绝非只是画面的简单修补,电脑后期是拍摄的延续,是二次创作(图1-23)。它是让摄影作品变得更加完整的重要环节,有的当代艺术作品,拍摄甚至只是素材的搜集,真正的创作在后期环节。
【图1-23】《如果》,[美]泰伯·卡曼(Tibor Kalman)/摄影。作者用软件把美国电影明星及加利福尼亚州前州长施瓦辛格和英国女王变成了黑人,这些名人如果是黑人的话命运是否会完全不同?这组作品如果没有后期的参与,主题不可能表达出来。
摄影后期需要和选题相互参照,不能背离拍摄初衷,主题想表现什么就着重修什么。很多摄影人都忽视了摄影系统中的后期与选题的紧密关系。我会在第四章主要来谈后期问题,其实摄影后期的理念要大于制作。很多影友认为后期的难点是修图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大错特错,这不是后期的难点。实际上,当你拿到一张照片要先分析画面后才能动手去修,否则没有方向的修图只能是瞎修。
摄影后期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理念,会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Photoshop或Lightroom的使用,甚至快捷键都背得滚瓜烂熟,但依旧修不出好的照片。
五、传播与呈现
摄影系统中的最后一步是如何有效地把你的作品传播出去,产生互动与反馈。这一步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摄影系统得以完整的最后一步。
相信你可能很久都没冲洗照片了吧,目前大部分影友最常见的发表渠道就是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实朋友圈的展示也考验呈现照片的能力。9张九宫格缩略图中第5张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图1-24),视觉中心在这里,所以一定要把最好的一张照片放在第5张。其次第1张也很重要,因为当人们点开第5张觉得拍得不错就想从第1张开始细看,如果第1张也很不错那就奠定了观众对这组照片90%的判断,后面的照片拍得好坏就不那么重要了。互联网的图片寿命大都很短,观看行为只能持续几秒钟,这导致观众很容易厌倦并做出主观判断。所以,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来呈现你的作品是非常需要技巧的。
【图1-24】最日常的朋友圈发图也考验图片编辑技巧。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设定最多只能发9张而不是12张或者7张呢?
如果你的作品不发表在互联网上而是选择打印成实物照片,你需要考虑是用微喷打印的方式装裱后挂在墙上,还是做成小照片插进传统的相册(图1-25),或是也可以让作品变成一本厚厚的画册……作品最终呈现方式的选择太重要了,一张或者一组作品只有经历了这个环节才能最终被盖上“完成”的印章,也才意味着作品完整了。我会在本书的第五章来讲解这部分的内容。
【图1-25】制作手工画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老相册一样,把数码照片冲印出来插入相册即可。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呈现方式在当下也很少有人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