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选择摄影作为探索视觉表现工具的理由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指出——人之所以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它是由于抓住了人在环境生活中的“关系”,要为充满时间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和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
摄影,在笔者看来是提出读解这种“意义和秩序”要求的一种手段,能够最为直接地摄取空间的视觉感知,反映创作者的相关认知经验,进而实现联想这种精神层面的“存在”于无形的“虚拟”。每一次来自拍摄对象的反射光波都被忠实记录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这是对于拍摄对象“存在”的尊重。但这“记录”、这“客观”、这“存在”不再是束缚艺术表现的枷锁,多重曝光的创意性组织方式成为对创作者主观思维的一种印证,也体现出对于艺术最本质的“主观性”的坚持。“存在与虚拟”因此成为笔者构建影像新秩序的理念发源——“图像不仅是对现实的乏味模仿,只具有柏拉图所谓的次等的实在性,相反,某种程度上,它们正是神秘启示或精神的载体,在这些图像智慧的闪现之处,存有某种真理的细微迹象,使人在这种图像智慧与对不在场的真理的感受中获得某种超越性。”
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提出“视觉在本质上而言是二维的”,视觉感知到的进深是次级的事物,是观者在三维世界运动时,在所得到的一系列二维形象的基础之上推导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虹膜上的视觉信息是二维的,还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二维印象来组织不断变化的视觉信息,我们才能获得外部世界的一个稳定形象。可见,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二维素材,来“推导”出对于世界的立体感知。
相机作为维度转换的有力工具,其对于三维拍摄对象的外相信息转换为二维的影像结果,极为契合我们对世界的观看。而“多重曝光”这一摄影技法或者说相机的功能,正可以作为“撷取”和“组织”这些二维素材的主观实验阵地,来映射创作者和观者主观上对于世界抽象的、综合的认知,与些许期待和遐想。
选择多重曝光作为摄影实践方向的理由
众所周知,绘画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一度被摄影、被机械摄制图像技术所替代,替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作为“再现”的工具,绘画较之摄影在客观性和精准程度上逊色许多。而摄影在一系列的机械摄制图像技术的发展中得以广泛应用,重新恢复了人的认知和感受、交流活动之中普遍存在的图像能力或称之为视觉能力。这么一来,“再现”的便捷令摄影的图像成为人类普通精神活动之一。而绘画在被迫转向其作为“表现”的功能之后,蓬勃发展,真正将重心转移到“建造人性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艺术活动中去了。
摄影当然也不会长久地满足于“再现”的任务,既然摄影与绘画一样同属于二维视觉语言,那么绘画刚刚走过的这一段发展之路是否可以让摄影与之参照?毕竟作为语言,直白不是单一的要求,而图像的使命,不仅仅是被看作所摹写的事物本身,还可以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或者一个意味的载体。而符号系统受社会、文化等发展影响不断更新,人们思维的深度似乎需要具有多元、复合态的意指体系才能对接,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图像跟事物之间的连带关系。单次曝光的摄影技术,显然不足以应对新的责任要求。于是电脑的图像处理软件堂而皇之地成为便捷、高效的创意手段,相机在很大程度上退守为捡拾素材的工具……当然,这里并不指责摄影与生俱来的“写实天赋”,应用于新闻摄影、生态摄影等领域理应是摄影的“天职”。只是,如果将这样的摄影作为反映人文等综合信息的媒介,是否难以阐明一位拿着相机的创作者对于拍摄对象其本质因素,如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形态关系、情感关系等——隐藏在外表之下的主观思考呢?
在维持摄影客观性的同时,也就是前期“无摆拍”、后期“无加工”的要求下,要怎样对着物象创意?在笔者看来,答案在于“组织”——运用多重曝光手法对多层时空截片进行重组。多重曝光,即用相机在一张底片或感光元件上进行多次曝光,这是一个摄取素材并加以剪辑的摄影创作方法。两个以上的素材间必然存在先后、高低、强弱、大小等形式对比关系,那么如何进行协调安置就体现出创作主体的意图来,于是立意、取景、构图等的主观性便会在“组织关系”上显现。
多重曝光研究引发“复调摄影”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摄影”一词的解释为:“用相机拍下实物影像”,而笔者虽然用相机创作,但使用多重曝光功能数次按下快门生成的结果往往是虚拟形象,而不是“实物影像”。那这还算“摄影”吗?如果不是摄影,用相机创作还能算是哪一类艺术?如果算是摄影,那么这个词条解释是否需要改写?
另外,笔者的多重曝光创作因注重个人主观感觉、对作为拍摄对象的客体的理解和自由意志在创作中的表达,所以显现出与拍摄对象外形差异较大的影像,出于对笔者创作的“多层面”的材料和作品“多义性”,以及较为复杂的时空特性的思考,笔者姑且在本书中称自己使用的这种多重曝光创作形式为——“复调摄影”。
“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是关于曲调与时间“织体结构”的一个概念,由于其也关乎对两层以上的材料关系进行对位设计,似乎用它来作为笔者对多重曝光摄影创作形式的指代也是颇为贴切和有借鉴意义的。音乐在时间的铺展中流淌,多个旋律在空间中编织,“复调”给我们听觉传递的信息兼具时间和空间的立体感。复调音乐有两个类型——不同旋律在一段时间中交织的“对比复调”、相同旋律却出现于不同时间和位置的“模仿复调”,而复调摄影恰好也常用到多重曝光的两个手法——不同场景在一个影像平面中叠合的“异景多曝”(图0-01)、相同或类似场景出现于同一影像不同平面位置的“同景多曝”(图0-02)。
图0-01 异景多曝。
图0-02 同景多曝。
单次曝光影像上一个点反映的是拍摄对象上某一点的反射光波,也就是相机截取的一个时空点的内容;而由多个单次曝光组成的多重曝光影像上,一个点实际上是多个层面影像相叠的混合体,即来源于对多个时间点和多个空间点的截取。有别于常规单次曝光摄影以再现客观世界的“可见(visible)”事物为目的的拍摄,借助多重曝光构建的复调摄影强调创造主观世界的“视觉(visual)”阅读内容。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所言:前者不过是基于视觉感官的物理认知,而后者意在渲染被物质材料和技术程序所构建出来的经验厚度。视觉,其实是受到文化影响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纯粹的自然呈现。我们看事物所得到的视觉反馈,其实是一个合成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复合的、非再现性质的“复调摄影”来说,观者不可避免地要调用个人经验中有关信息的知识库存,而那些情感的、想象的、记忆的、身体的大量因素可能都会在未察觉的情况下产生相关作用。物质上多层面的丰富观感调动精神上多层次的暗涌和涟漪——这也是“复调摄影”常常产生比常规单次曝光摄影更容易令人遐想和更耐人寻味的原因。
多重曝光并不是一种新的手法的创造,但是运用多重曝光进行复调摄影创作却是新的空间表现的尝试,也是用摄影语言表现非表象内容的实验所存在的意义。在多重曝光实验的进展中,笔者发现叠加拍摄后的影像上有时会新生成一些造型因素,或是编织出全新的视觉旋律,它们似乎在构筑另一个世界,一个同时能够映照客观世界与创作者内心关联的可视的图像世界。这些图像几乎可以说是天下所无、历史所无的状态,而只有经过人的创造才出现的新的东西。经过笔者长期的探索实验,慢慢积攒这些独具魅力的创造性成果,逐渐析出它们区别于其他多重曝光摄影作品的特征。
它们是具有主观目的的创造。
它们普遍呈现“现象透明性”。
它们具有鲜明的“人为属性”。
它们并非以“自然主体和修饰性陪体”面貌出现。
它们因旋律交织而形成“组织关系多义性”。
在这类作品里,各个时空截片按各自的形态,或补充、或交织、或对比、或相融、或延伸、或消减,在影像上组织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辉映出全新的、多义的组织结构——这与音乐中的“复调”织体形式相类似,由此也引发了笔者将“复调”概念应用于摄影的一些思考。
在复调摄影创作中,相机截取的时空截片只是创作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创作者的编织下共同作用,最终成为要表现的客体。这类创作虽然都是利用组织关系构建复调摄影多义性,但其效果从塑形到表意有着难度和高度的进阶:形式上的复调,讲求影像物质结构的搭配效果,比如产生新的形象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物理指标;意义上的复调,画面各种元素在创作编织中形成新的指代意蕴,与拍摄对象的内涵、特性等精神特质有着更为深层的关联性。(图0-03、图0-04)
图0-03 单次曝光拍摄的现实场景。
图0-04 面对同一场景进行多重曝光,形成形式与意义上的复调——《方城悟道》。
在用相机创作出“虚拟物像”“虚拟场景”“虚拟图形”,并且体现着对拍摄对象“隐喻”“哲思”和“诗意”理解的一刻,多个时空截片在一个影像画面上拟出上下文,使观者不由自主地以投射代替知觉。如此一来,也许可供审美静观的“物”会出现,令观者可以“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甚而从这种想象活动中“破译出自己内心的法则”。如此“造”型,焕发了一种精神状态和气氛,显现了一种理解和表达的新阶段,从而使“主观表现”有了更为宽广的创作自由。
多重曝光是复调摄影的创作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多重曝光作品都可以被认为是复调摄影。如:有明确的自然主体与陪体的多重曝光作品,画面主体依然保持鲜明的自然属性,其余要素只是为衬托主体而存在。这很像音乐中的陪体修饰主体的“主调”类型,而不是各层次独立的“复调”类型。另外,各层次影像间比较疏离的意识流类型多重曝光作品,也不属于复调摄影。以音乐来比拟,这类似于两首(或数首)乐曲在同一时间演奏而已,旋律间并不以“对位”的设计作为组织要点。(图0-05、0-06)
图0-05 《龙翔潜底》。图中城楼和冰串、碑刻、柳树等元素皆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且共同组成了虚拟景象,属于“复调摄影”。
图0-06 《迷花烟雨》。图中城楼作为主体依然保持鲜明的自然属性,其余要素只是为衬托主体而存在,该片类似“主调”类型,不属于“复调摄影”。
在复调摄影作品中,各个要素由于在同一平面共存,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丰富又有新意,它们或隐,或显,或塑造大形,或雕琢细部,共同编制成虚拟的视觉旋律。“两者相加不是和,而是积”,“无限”(像中有无限滋味)、“深微”(意存幽邃之中)和在“弦外”(得之弦外则有余),是复调摄影创作追求的深层意境结构。对复调摄影的研究可以让摄影艺术有更多的表现手段,有更大的创作时空跨度,有更宽广、更深邃的联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