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障碍者辅助器具基础与应用(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肢体障碍者辅助器具

对肢体障碍者来说,在疾病或外伤的早期,辅助器具可以起到固定、支持和限制异常运动发生的作用;在疾病或外伤的后期,辅助器具可以起到支持、替代或重建功能的作用,实现其他治疗手段难以完成的功能,对肢体障碍者至关重要。因为肢体障碍者的种类繁多,难以一一列举,本节仅就常见的肢体障碍者辅助器具的应用做一介绍。

一、脑性瘫痪患者

脑瘫患者辅助产品的选用必须根据促进发育、改善功能的特点进行。

(一)促进正常运动发育训练的辅具产品

1.头的控制训练

头的控制是患儿维持坐位和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治疗师在训练时除采用手法外还可以使用楔形垫、巴氏球及婴幼儿综合训练组件等辅具诱发抬头动作。

2.翻身训练

是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也可以采用楔形垫来辅助训练。

3.肘支撑训练

是颈、肩控制的基础训练,同时是膝手位上下肢随意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用楔形垫、滚筒及儿童综合训练组合垫等训练肘支撑。

4.手支撑训练

是在强化颈、肩、上肢肌肉控制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手的控制能力。可采用滚筒、楔形垫及肘关节矫形器等训练手支撑。

5.坐位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采用训练球或空心滚筒、平衡板训练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当获得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在训练垫或滚筒上,治疗师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向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平衡能力。

6.爬行训练

在患儿俯卧位能很好地控制头部时,应开始这项训练。除了向前爬,还应训练侧向爬行、向后爬行。对于较大儿童可用爬行架训练爬行。

7.跪位训练

训练者用双手扶持患儿两侧髋部,使其髋部充分伸展,在跪立位时,为较好维持平衡,可给上肢提供适当的支持,如双手扶肋木。

8.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

站立是步行的基础,是在具有较好的坐位平衡及单腿跪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借助站立架、肋木、平行杠等进行训练。

9.步行训练

据报告,痉挛型脑瘫儿童有75%最终能够步行,而步行训练能对他(她)们(多数人在3岁时能步行,少数在3~7岁)起很大作用。可在平行杠内或借助助行架、拐杖练习步行。

10.引导式教育所需辅具

包括条形床、脑瘫凳、梯背架(椅)、地梯、可收叠阶梯、绑肘、绑腿等辅助器具。

(二)姿势保持辅具

1.伸肌张力增高的患儿

用于矫正异常姿势的辅助产品有:

(1)仰卧位:将患儿置于布吊床上,玩具挂在上方。这种体位可以有效地将过伸的躯干屈曲,伸展的髋、膝关节屈曲,跖屈内翻的踝关节背伸。也可以选用儿童综合训练器(组合垫),抑制异常姿势及反射,同时训练卧位姿势。

(2)侧卧位:将患儿摆放在侧卧具上,抑制头伸展及躯干过伸,玩具放在面部前方,诱发患儿上肢伸展。

(3)坐位:采用坐姿保持椅使患儿髋、膝关节均成屈曲位,全脚掌着地,两腿分开,防止不良坐位加重异常姿势。

2.屈肌张力增高的患儿

用于矫正异常姿势的辅助产品有:

(1)俯卧位:患儿俯卧在治疗床上,胸部下方垫楔形垫,使躯干伸展,髋、膝关节呈伸展位,上肢伸展。

(2)坐位:患儿呈长坐位或骑跨在滚筒上,达到外展髋关节和伸展膝关节的目的。

(三)矫形器

作用是预防和矫正肢体的挛缩畸形、改善功能障碍。

1.足部畸形矫形器

矫正尖足及足内翻、足外翻。

2.膝部畸形矫形器

矫正膝屈曲和膝反张。

3.双股畸形矫形器

外展内收肌,抑制双下肢内收畸形,两腿交叉,影响站立、行走及会阴部护理。

4.腕、手指畸形矫形器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发生腕和手指畸形,表现为腕及手指关节掌屈、拇指内收,使手失去握持功能。此时可应用腕背伸矫形器、拇外展矫形器,使腕背伸、拇外展与四指相对,从而完成手的功能动作。

(四)生活自理辅具

1.进食辅具

(1)万能袖带或ADL套,各种易握勺、叉。手功能好坏是完成取食动作的关键,对于手抓握功能差者可借助进食自助具完成取食动作。

(2)底部带吸盘的盘子和碗:固定在平滑的桌面上,可防滑防洒。

(3)盘挡:放在盘上,防止盘中食物被推出。

(4)自动喂食机:用于严重功能障碍者完成取食动作。

(5)吸管杯或有盖的杯子:脑瘫患儿饮水时常常不能控制一次进水量,用它来控制每次进入口中的水量,也可以使用双耳杯增加稳定性并保持姿势的对称性。

2.穿衣辅具

(1)穿衣辅具:用于不能正常穿脱衣服者。大钩一端用于拉上衣服,小钩一端用于脱衣服。

(2)系扣辅助具:用于手精细动作失调不能系扣者。握住手柄,将金属环穿过纽扣孔后,用环套住纽扣根部;然后将环连同纽扣一起从扣孔中拉出。

(3)拉链辅助具:用于手精细动作失调不能拉拉链者。握住手柄,使小钩勾住拉链,然后开关拉链。

(4)穿袜辅助具:用于脊柱或下肢关节屈曲受限者。将袜子套在穿袜器上,将脚伸入,往后上方拉动穿袜器。

3.洗漱辅具

如易握牙刷、电动牙刷。方便抓握完成口腔清洁;将毛巾缝成套,套在患儿手上洗脸。

4.如厕和失禁辅具

(1)坐便椅:用于行动困难,不能自行入厕者使用,移动方便,带有便桶,包括普通式、轮式、塑料制和木质等多品种。

(2)纸尿裤、纸尿片:用于尿失禁者。

(五)移乘辅具

1.普通轮椅

轮椅是行走困难患儿的重要转移工具。常用的为普通轮椅,主要适用于下肢行走困难,但上肢有驱动轮椅功能者。

2.电动轮椅

用于四肢功能严重障碍而无法驱动普通轮椅者。需要视力及智力良好,并且可根据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别选用手控、颏控或气控式电动轮椅。

3.拐杖、助行架

可以使身体的支撑面增大,重心摆幅减小,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从而达到辅助站立和行走的目的。使用时注意高度的调节。

二、骨关节损伤患者

软组织损伤和骨折患者早期使用辅助产品可以帮助局部制动、消除炎症、缓解疼痛、固定和支持损伤部位,促进早日康复;上肢、下肢训练器具可促进上肢、下肢功能的恢复,下肢助行器对于早日下地行走、防止并发症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矫形器

1.上肢矫形器

上肢矫形器常用来提供对患肢的牵引力,控制异常活动,矫正畸形;扶持麻痹的肢体,完成日常活动;保持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

(1)肩关节矫形器:对于严重冻结肩、臂丛神经麻痹、肱骨髁骨折等疾患,多采用肩外展矫形器。矫形器以躯干为依托,托起上肢为功能位。肩关节外展角度可调节,水平方向肩关节可屈伸,矫形器能充分保护肩关节活动功能。

(2)肘关节矫形器:对于肘关节脱位、肘关节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骨折骨骺分离等疾患,多采用肘关节功能位固定矫形器。

(3)腕关节矫形器:对于桡骨下端骨折、腕关节部位骨折、桡神经损伤等疾患,多采用腕背伸、功能位矫形器。

(4)手部矫形器:对于手外伤、神经麻痹等所致手及手指的变形挛缩,可采用克服畸形的静力性矫形器和加强关节活动及增强肌力的动力性矫形器(支架)。对手外伤后及肌力不足的患者可采用以弹簧、橡皮筋等为动力的动力性矫形器,增强手指功能和肌力。

对于桡神经麻痹,垂腕、垂指畸形,可采用带有伸拇、伸指辅助装置的长型对掌矫形器;对于正中神经麻痹,致拇指不能对掌,可采用使拇指对掌的短对掌矫形器,如果屈腕无力,应配用长对掌矫形器;对于尺神经麻痹所致的爪形手,因其掌指关节过伸,可采用掌指关节屈曲矫形器或采用带蚓状肌压板的短对掌矫形器。

2.下肢矫形器

下肢矫形器主要是帮助承受体重,完成站立、行走功能。

(1)髋关节矫形器:对小儿先天髋脱位婴幼儿期,可使用连衣挽具软式矫形器,固定两下肢,治疗髋关节脱位。对大一些的小儿,可在手法复位后使用外展矫形器固定髋关节而治愈患儿。对小儿股骨头坏死,可应用双下肢外展矫形器,对成人股骨头坏死,可应用坐骨负重长腿矫形器等。

(2)膝关节矫形器:对患者膝关节侧方不稳定,可采用两侧带支条的膝关节矫形器。对膝外翻、膝内翻可采用能施加矫正力的膝关节矫形器。对膝关节骨折、炎症,软组织损伤,可佩戴矫形器来保护关节固定位置,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3)踝足矫形器:对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可应用矫形器固定止痛,控制足踝活动,保持功能位置,促进损伤恢复。对马蹄内翻足可应用矫形器矫正畸形。对下肢不等长,可配制补高鞋,使两下肢等长,改善行走功能。

3.脊柱矫形器

脊柱矫形器主要作用是固定躯干,矫正不良姿势,防止及矫正畸形。

(1)颈部矫形器: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外伤、颈椎病等可应用颈椎围领。当颈椎骨折严重伴有颈椎损伤时,可采用胸部背心固定。

(2)胸腰部矫形器:对腰背痛患者常应用软性围腰,通过提高腹压获得脊椎的支撑和稳定性。对脊椎压迫性骨折或脊椎手术后患者,可采用背心式胸腰骶椎矫形器固定脊柱。对脊柱侧弯的患儿一般多采用密尔沃基型脊柱侧弯矫形器(Milwankee brace)。

(二)训练辅助器具

1.上肢训练辅助器具

用于肩、上臂、前臂和手部的康复训练产品。

(1)肩关节回旋训练器:进行肩关节旋转运动,扩大活动度,增强肩部肌肉力量。

(2)肩抬举训练器:通过将棍棒放置于不同高度,训练上肢抬举功能。可在棍棒两端悬挂沙袋,以增加抗阻力。

(3)肩梯:通过手指沿着阶梯不断上移,逐渐提高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减轻疼痛。

(4)滑轮吊环训练器: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也可进行关节牵引及肌力训练。

(5)上肢推举训练器:提高上肢伸肌肌力、上肢关节活动度及协调活动能力。

(6)肘关节牵引椅:对肘关节持续牵引,用于肘关节屈伸活动障碍者。牵引的重量和方向,座椅高度、固定部位可随需要调整。

(7)前臂旋转训练器:训练关节活动度,预防和改善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同时,通过患者在不同阻力下的抗阻运动进行肌力及耐力训练。

(8)腕关节屈伸训练器:训练腕部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

(9)腕关节旋转器:训练腕关节旋转,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增加肌力、耐力。

(10)复式墙拉力器:通过抗阻主动运动,提高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畸形。用于全身肌肉、关节训练。

(11)系列哑铃:用于增强肌力和耐力。

(12)体操棒与抛接球:提高上肢活动范围,提高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分立式和卧式两种。

(13)手支撑器:训练上肢支撑能力及从床到轮椅的移乘(身体转移)训练。

(14)手指肌力训练桌:用于手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2.下肢训练辅助器具

用于训练下肢的辅助器具。

(1)下肢康复训练器:用于训练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和协调功能。

(2)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用于训练髋关节外展、内收的肌力。

(3)髋关节旋转训练器:通过足的画圈运动,改善髋关节的旋转功能。

(4)股四头肌训练椅:增强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适用于膝关节受限。

(5)踝关节屈伸训练器:训练踝关节的活动度,矫正足下垂、足内外翻等,用于对站立功能障碍者的站立功能训练。

(6)踝关节训练器:矫正下肢姿势,防止足下垂,足内、外翻等畸形。也可以进行站立训练。

(7)踝关节矫正板:用于矫正和防止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等畸形。

(8)踏步器:用于训练下肢活动范围和协调功能,有立式和坐式两种。

(9)起立床:用于站立训练,包括手动、电动两种。

3.综合训练辅助器具

用于上下肢、肩背肌肉、关节等多部位的训练产品。

(1)肋木:用于上下肢的关节活动和肌力训练,坐、站、立训练,平衡及躯干牵伸训练,也可与肩梯同用。

(2)站立架:用于站立功能的训练。有脑瘫儿童站立训练架、单人截瘫站立架、双人截瘫站立架、四人截瘫站立架等。同时,可预防改善骨质疏松、压疮、心肺功能降低。

(3)组合运动训练器:由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旋转训练器、腕关节屈伸训练器、复式墙拉力器四件组合而成。

(4)偏瘫康复器:用于偏瘫者的训练,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5)功能牵引网架:用于肌力、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有牵引及放松调整作用。

(6)胸背部矫正运动器:用于对胸背部畸形患者的训练,防止、矫正胸背部畸形。

(7)划船运动器:用于腰背部、上肢屈肌群、下肢伸肌群的肌力和耐力训练。

(8)系列沙袋:用于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关节屈伸的训练。

(三)助行器具

1.手杖

是最简单的助行辅助产品。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者。但它不能承受全部身体重量,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令使用者有更大的承托基盘,从而改善平衡和减轻关节承受的压力。包括普通手杖、可折叠手杖、三脚/四脚手杖、拐杖椅、内置紧急警报器的手杖、设有阶梯的手杖、具特别功能的手杖等。

(1)普通手杖:有多款基本形状,且手柄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2)可折叠手杖:方便携带。

(3)三脚/四脚手杖: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用单足手杖不安全者,四脚比三脚手杖安全性更佳。但它使身体重心偏向一边。

(4)拐杖椅:适合身体耐力欠佳者使用。

(5)内置紧急警报器的手杖:手杖配备内置警报器,当手杖不再与地面垂直时(跌倒或手杖掉下时),即会响起。适合弱能人士和不能呼叫求救的人士使用。

2.普通肘拐

利用前臂和手共同支撑,适合具有上肢能力及平衡较佳者使用,可单用也可双用。前臂环大致可分两款:开放式(半圆形)和密封式(C形)。

3.前臂支撑拐

利用前臂支撑,适合不能以手部、手腕承受体重者使用。

4.腋拐

利用腋下和手共同支撑,适合下肢支撑能力差者,可单用也可双用。

5.助行器

包括框式助行器、轮式助行器、台式助行器、儿童助行器。

(1)框式助行器:通常有三个或四个与地面接触的支点,因而十分稳固。但由于其面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多,在一般家居环境使用会不大方便。另一个缺点是使用者必须用双手拿着助行架,在使用助行架的同时便不能移动或拿取其他物品。包括框式助行架、交叉步进式助行架、助起式助行架。

(2)轮式助行器:适合体弱或关节变形以致不能提起助行架前行者使用。由于它不及无轮助行架稳固和安全,平衡欠佳者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包括双轮、三轮、四轮助行架。

(3)台式助行器:高度到胸部,装有轮子和前臂支撑架。适合四肢功能障碍且上肢支撑力差者。包括普通台式、臂托平台式、吊带平台式。

(4)儿童助行器:适合儿童身体特征,辅助步行。包括轮式、特殊型。

6.评估

(1)医疗情况:包括疾病诊断、既往病史、辅助器具使用情况。

(2)个人状况: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居住及工作环境。

(3)肢体功能状况:包括四肢躯干肌力、肌张力、站立平衡能力及上肢关节活动度等。

(4)高度测量:手杖的高度,测量时使用者需站立,手放在身旁,肘关节屈曲150°,腕关节背伸,取小趾前外侧15厘米至腕背伸时手掌面的距离;普通肘拐的高度,测量时使用者需站立,手放在身旁,肘关节屈曲150°,腕关节背伸,取小趾前外侧15厘米至腕背伸时手掌面的距离;腋拐的高度:确定拐杖高度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身长减去41厘米,即为拐杖长度。站立时股骨大转子的高度为把手的高度。也可以采用站立位,上肢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取腋下5厘米至小趾前外侧15厘米的距离。

三、偏瘫患者

偏瘫患者的辅助产品早期可防治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后期可替代或重建功能。

(一)床边训练阶段辅具

1.充气床垫

急性期或长期卧床者使用,同时应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注意良肢位的摆放,预防压疮。

2.肩吊带、轮椅桌板、轮椅手托

多用于偏瘫早期肌张力低下时保护肩关节,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

3.电动起立床

用于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从倾斜45°、训练5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起立床倾斜的角度和训练时间,角度增加的范围是10°~15°,时间增加的范围是5~15分钟,争取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二)上肢训练辅具

1.粗大动作训练辅具

(1)可调式砂磨台:用于增强上肢肌力和协调性,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抑制上肢屈曲挛缩。

(2)腕功能训练器:用于改善腕部肌力和腕关节活动度。

(3)堆杯:用于对指和感知功能训练。

(4)套圈:训练手眼协调、关节活动度及躯干平衡能力。

(5)分指板:用于抑制手指屈曲紧张,防止手指屈曲挛缩的训练。

(6)滚筒:进行伸肘训练。

2.精细动作训练辅具

(1)木插板、铁棍插板:训练上肢协调性和稳定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2)上螺丝、上螺母:训练手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3)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模拟作业工具等:训练手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3.上肢训练软件

安装在电脑上,可根据不同配件与抗阻控制器的连接,进行指关节捏/握,腕关节屈/伸,桡侧/尺侧偏斜,前臂旋前/旋后等主动抗阻训练,并可结合软件系统提供的11个游戏程式配套训练,用游戏的方式提高患者对训练的兴趣。

(三)平衡和步行训练辅具

1.平行杠

2.平衡板

3.训练用阶梯

4.步行训练用斜板

5.姿势矫正镜

(四)矫形器

1.腕手矫形器:预防和矫正腕、手指的屈曲挛缩

2.踝足矫形器(AFO):预防和矫正下肢的垂足和足内翻

(五)生活自理辅具

主要适用于单手操作。

1.防洒碗:碗底带吸盘,防止滑动和倾倒

2.碟挡:放在碟上防止饭菜被推出碟外

3.带吸盘的毛刷:固定在洗手池边,清洗假牙或手指

4.特制指甲刀:用手掌或肘按压指甲刀剪指甲

5.特制切菜板:带有竖直向上的钉子,用于固定蔬菜,便于单手操作

6.开瓶盖器:固定在墙上,便于单手操作

(六)移乘辅具

1.普通轮椅

供无行走能力者使用。选择轮椅时应注意:轮椅类型与使用者身材相适应;驱动轮椅时消耗能量要尽量少,且安全、舒适;价格应在患者家庭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等。

2.电动轮椅

可根据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别选用手控、颏控或气控式电动轮椅。

3.手杖

一般用单足手杖辅助步行,如要加大稳定度也可用三足和四足手杖。

四、截瘫患者

对于截瘫患者来说,在疾病早期辅助产品最重要的莫过于使用各种支具防治关节畸形、固定骨折部位,使用垫子防止压疮发生;在中后期通过轮椅和助行器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转移。

(一)床边训练阶段辅具

1.充气床垫

用于急性期或长期卧床者,可平均分布压力,预防压疮。应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同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

2.电动起立床

用于体位性体血压的适应性训练,从倾斜45°、训练5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起立床倾斜的角度和训练时间,角度增加的范围是10°~15°,时间增加的范围是5~15分钟,争取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3.颈围、腰围

训练起立活动时应戴上,用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4.导尿管

膀胱训练时进行导尿,分为一次性导尿管和留置性导尿管。

(二)其他训练辅具

1.增强肌力训练辅具

应着重训练其残存肌力,除采用徒手抗阻训练外,还可以用哑铃、拉力器、楔形垫等训练上肢肌力,股四头肌训练椅增强下肢肌力,训练强度和时间视患者体力和健康情况而定。

2.翻身、坐起辅具

四肢瘫者可以利用两侧床栏进行翻身训练;上肢屈肘钩住系于床脚的绳梯或头上方的三角框架训练坐起。

3.转移动作训练辅具

可采用支撑器进行移位训练。

4.站立及行走训练辅具

(1)起立床站立训练:长期卧坐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压疮、骨质疏松、血液循环不良以及大小便不畅而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应尽早进行起立床的站立训练。

(2)平行杠内站立训练:也可以借助站立架进行站立训练。由于损伤平面以下丧失了触觉和平衡反应能力,故必须重新建立站立位的姿势感觉。

(3)行走训练:首先要掌握平行杠内的步行技巧,这是将来借助拐杖行走的基础。只有在平行杠内步行训练中掌握了步行技巧并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拐杖步行训练。

(4)上下阶梯训练:上下阶梯需要有良好的腹肌功能。第1、2腰椎损伤患者有能力完成此动作。

(三)矫形器

1.踝足矫形器(AFO)

矫正足下垂。

2.膝踝足矫形器(KAFO)

稳定膝、踝关节,辅助站立和步行。

(四)生活自理辅具

1.进食辅具

(1)万能袖带或ADL套,各种易握勺、叉:用于四肢瘫者,由于手的抓握功能差,可借助进食自助具完成取食动作。

(2)底部带吸盘的盘子和碗:用于四肢瘫者,固定在平滑的桌面上,可防滑防洒。

(3)盘挡:用于四肢瘫者,放在盘上,防止盘中食物被推出。

(4)自动喂食机:用于严重功能障碍者完成取食动作。

(5)吸管杯:用于四肢瘫者完成饮水。

(6)电动升降灶台、橱柜:用于轮椅乘坐者,台面及橱柜高度可调节。

2.穿衣辅具

如系扣器、拉锁环。用于四肢瘫者,由于手的抓握功能差,可借助系扣器完成系扣动作,借助拉锁环完成拉拉锁动作。

3.洗浴辅具

(1)易握牙刷、电动牙刷:用于四肢瘫者,方便抓握完成口腔清洁。

(2)电动洗漱台:用于轮椅乘坐者使用,台面高度可调整。

(3)洗浴椅:洗浴时使用,包括淋浴椅、盆浴椅及壁挂式浴椅。

4.阅读书写类

翻页器、打字自助器、持笔器等。

5.移乘辅具

(1)普通轮椅:适用于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上肢功能健全的截瘫者。

(2)电动轮椅:适用于四肢瘫痪且上肢无法驱动普通轮椅者,可根据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别选用手控、颏控或气控式电动轮椅。

(3)手杖

(4)肘杖

(5)腋杖

(6)助行架

(7)滑板:用于独立移位困难者,通过滑板可以辅助床与轮椅、轮椅与车之间的移位,减轻护理者的负担。

(8)电动移位机:用于长期卧床、四肢瘫痪和其他活动困难者进行位置转移,包括移动式、固定式、轨道式、升降式。

(9)轮椅坐垫:平均分布压力,预防压疮。

6.环境控制系统

适用于四肢瘫痪者,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利用手指、口棒、头棒、呼吸等方式,触动各种按钮,对周围环境中的电灯、电话、收音机、电视、电动门、电动床、电动窗帘等进行控制。

五、截肢患者

对截肢患者来说,辅助产品的使用涉及早期弹力绷带和临时假肢的使用以及永久假肢的装配。

(一)弹力绷带的应用

它可以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截肢后的疼痛,可使残肢早些定型。小腿及上肢绷带要10厘米宽,大腿绷带要12~15厘米宽,2~4米长;缠绕绷带的步骤是先沿残肢长轴方向缠绕2~3次,以后再斜行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成螺旋状,大腿残肢应缠至骨盆部位,小腿残肢必须缠绕至膝关节以上,上臂残肢应缠绕至胸廓,前臂残肢要缠绕至肘关节以上;全日缠绕,每天必须更换缠绕4~5次,即使是穿戴假肢的患者,只要是脱掉假肢期间,残肢就要用弹力绷带包扎;弹力绷带的压力是从远端向近端逐渐递减。

(二)假肢

1.上肢假肢

可按手的功能和使用目的以及不同截肢部位来分类。

(1)按截肢部位分类主要有:①前臂假肢:适用于前臂长度为35%~80%的前臂截肢者;②上臂假肢:用于上臂长度在50%~80%的截肢者;③其他假肢:还有假手指、掌骨截肢假手、腕关节离断假肢、肘关节离断假肢、肩关节离断假肢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按手的功能和使用目的分为:①功能手:具有手外形和手基本功能的假肢,最为常用。上述上臂及前臂假肢即属此类。通常靠残肢的关节运动操纵假肢,完成功能。假肢由残肢接受腔、关节、假手、悬吊控制装置构成。一般假手具有捏取、握取、钩取等基本功能。②外部动力手:是利用人体以外的力为动力的功能手,是人体仿生学的具体应用,常用的有电动手和气动手。电动手以电池为能源,微型直流电机为动力,通过机械传动装置使手张开、闭合而工作。我国已研制出以肌电信号控制的前臂肌电假肢。此类假肢是利用患者残肢的肌电信号,加以放大后,控制微型直流电动机,以驱动假手,完成手的动作。这种假肢运动直接为患者大脑支配,故仿生效果好,但价格昂贵,所以目前应用尚不普及,仅用于少数人。气动手是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假手,有条件者可以选用。③工具手:是一种简单而能从事专业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假肢。由残肢接受腔、固定装置、工具连接器和各种专业工具构成。患者可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的工具。这种工具手不具手的外形,但可完成多种手的动作,实用价值大。最常用的为钩状手,此种工具手结构简单,并可以做捏、握、钩等多种动作,实用方便,被看作是一种“万能”工具手。④装饰手:是为了弥补肢体外观缺陷而设计制造的,只起到装饰及平衡肢体的作用。

2.下肢假肢

下肢截肢后假肢安装的传统办法是,手术后先经过3个月左右的适应性训练,残端基本定型后再安装假肢。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试用临时假肢,以促进残肢成熟和早日恢复患者的步行能力。做法是待截肢手术伤口愈合,拆线后即装配用石膏或其他可塑材料做成接受腔的临时假肢,可提早进行佩戴假肢的功能训练,利于残肢早日成熟,改换永久假肢。

下肢截肢者根据不同的截肢部位选用不同的假肢。

(1)髋离断截肢者选用骨骼式的加拿大式髋关节离断假肢,若有合并症或年龄较大者则适合选用带有步行支撑期稳定性能控制的膝铰链。

(2)大腿假肢:中残肢者适合选用带锁的膝关节铰链,长残肢者适合选用膝关节离断的四连杆机构膝关节铰链,短残肢者适合选用全面接触坐骨包容式大腿接受腔的假肢,极短残肢者则适合选用髋关节离断假肢。

(3)膝关节离断假肢:有两类,一是传统的上皮下铝膝离断假肢,另一类是采用塑料海绵为内接受腔的现代膝离断假肢。

(4)小腿假肢:是目前假肢中应用最多的。长残肢者适合选用各种小腿假肢,若经常发生肿胀,则适宜选择用开放式接受腔的假肢;中残肢者适合选用密闭式的全面接触或全面承重接受腔的假肢;短残肢者适宜选择闭合式接受腔的假肢。

(5)足部假肢:足的部分截肢若仅为趾关节或趾跖关节离断,一般不需要装配假脚趾,此时为改善承重功能,可以定制塑料海绵矫形鞋垫;经跖骨近端截肢与跖跗关节离断者可以选用套状半足假肢。

(6)儿童假肢:儿童假肢的选用原则为尽早装配,简单、轻便,能适应生长发育的变化。儿童双前臂截肢者适合选用带有钩状假手的前臂索控假肢。

六、脊髓灰质炎患者

尽管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很少发生,但患者的康复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的患者,辅助产品的使用可以带来明显的益处,如防止和矫正畸形、代偿肢体功能、补偿短肢的长度。

(一)下肢不等长或畸形者

1.补高鞋

对于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可以选用补高鞋来增加短肢的高度,使双侧下肢均衡,改善短肢跛行步态。高度差异在4厘米以内者,可把鞋垫放在鞋内,跟部适当加高,即“内补高鞋”。一般鞋垫的跟部厚度不超过3厘米,若需要补高4~6厘米,则应将鞋垫放在靴内,即“内补高靴”。内补高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产生负重点前移,引起跖骨头痛,通常控制在5厘米之内。若超过上述高度,应将鞋作内、外补高。若同时合并有踝关节不稳症状,则建议患者联合使用小腿支具。

2.矫形鞋

对于瘫痪的患者,应及时使用矫形鞋,防止或矫正其畸形。例如:早期发现有马蹄足时,应及时使用直角甲板将踝关节保持在90°位,防止足下垂;对马蹄足较明显者,可做跟腱延长,术后用支具将踝关节固定在90°位;对足背伸肌完全瘫痪者,则应使用铰链式支具,限制足下垂。

(二)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

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可出现屈曲、外翻和膝反张等,此时若不使用辅助产品,畸形的出现和发展是难以避免的。

对于膝关节周围肌肉完全瘫痪者,因关节松弛,不能支撑体重,行走易摔倒,建议使用大腿支具,通过外界机械力量防止和矫正畸形,保持患者肢体在正常力线上负重和生长发育。

(三)髋关节周围肌肉瘫痪

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广泛瘫痪,关节不稳或伴有外旋、内旋畸形者,支具的装配应固定到骨盆上,即使用髋大腿辅助支具。此类患者常有髋、膝、踝三个主要关节均不稳定的合并症状,支具装配后可以扶拐行走,功能有一定改善,但此支具较笨重,行走速度较慢,行走时能量消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