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分类阅读读物优化气质
第一章 哲学阅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一节 哲学“万能”还是“无用”
一直以来,哲学都是一门让很多人感兴趣,却又望而却步的学问。一方面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很多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智慧,另一方面,“哲学”这个词所代指的又往往是无数深奥、抽象、复杂的迷思,令研究者如坠迷雾,难以捉摸。
哲学一词源出古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因此,哲学家往往被称为“爱智慧的人”。关于哲学的定义,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会随着时间、研究范围、关注的重点问题等不断变化。比如,柏拉图认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对绝对的追求;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爱因斯坦则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目前,研究普遍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哲学大辞典》中对于“哲学”的解释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逐渐分离,哲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出现了“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哲学万能论”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精华所在,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哲学无用论”则认为其不能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无法带来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完全否认了哲学的意义。当然,这两种思想都比较极端,关于哲学的价值所在,中外哲学家和研究者们也一直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在《哲学的价值》中,总结了哲学的两种价值,第一种价值是“哲学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哲学,虽不能确定地告诉我们疑问的正确答案是什么,但可启发我们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我们的创造力,从习惯的独裁中解放出来”。第二种价值,也是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反思事物重要的方方面面来消除学习者狭隘与自私的目标”。黑格尔(G.W.F.Hegel)在《小逻辑》中认为,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在《哲学的故事》中谈道:“所有的学者都能从哲学中领会到一种乐趣,这乐趣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即便是虚幻如形而上学也依旧令人着迷。”李德顺、孙伟平从“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哲学的工具价值首先在于其认识价值,它总结了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成果,并为人类提供最具普遍性的知识;其次在于其实践价值,哲学构建了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基础;再次是其人文价值,因为哲学“表达和反思了人的价值追求,探索人类生活的规范和境界”。目的价值则在于哲学体现着人类精神生命的自我价值、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以及理性化的人类精神。
或许哲学的价值不能在具体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但生活却无法离开哲学。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说:“思想是宇宙中唯一无法否认其存在的东西,因为否认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生命无法逃避哲学思考,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基本。”哲学的起点在于对问题的思考,而今天我们学习哲学,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保持思考的习惯。
第二节 哲学素养教育
要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教育是基础,本书将从儿童哲学教育和高校哲学教育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哲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介绍分析。
一、儿童哲学教育
1969年,《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儿童哲学的诞生。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写为P4C),由美国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博士提出并实施推广,《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是他多年探索儿童哲学教育完成的第一部儿童哲学长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取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谐音,寓意培养儿童发现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适用于10—12岁儿童,旨在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对话的形式强调共同探索的重要性。
1974年,李普曼教授又在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成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IAPC),该中心以研究“如何改善儿童思考教育”与开发相关教材为主,开发儿童哲学课程,对儿童进行专门的哲学教育。
1973年到1988年间,李普曼教授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的哲学教材。包括《爱菲》(Elfie),针对学龄前及低年级儿童(5—7岁),重点在于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启发儿童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冬冬和南南》(Kio and Gus)以及《思思》(Pixie),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儿童(7—10岁),前者注重培养儿童推理技巧的实际应用,后者则引导儿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根据情境对事情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李莎》(Lisa),针对初中低年级儿童(12—13岁),进一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入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探究;《苏琪》(Sukie),适用于初中高年级儿童(14—15岁),侧重于美的探究,培养儿童对于艺术和写作的思考;《马克》(Mark),适用于高中儿童(16岁以上),注重儿童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探究。同时,针对这些哲学教材,“儿童哲学促进中心”的教授们还分别编写了对应的教师辅导用书,包括:《哲学探究》《好奇的世界》《寻找意义》《伦理探究》《为什么写,怎样写》《社会探究》,以及儿童哲学理论综述《教室里的哲学》。为此后在全美及世界各地中小学广泛进行实验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程序和实践模板。
在李普曼提出“儿童哲学”概念后,加雷斯·皮·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阐述,他主张成人应该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因为儿童的头脑中常常会思考那些“让哲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认为与儿童的平等对话甚至会帮助成人对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反思。马修斯共出版了三本儿童哲学著作:《哲学与幼童》(Philosophy and the Young Child)、《与儿童对话》(Dialogues with Children)以及《童年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
其中《哲学与幼童》一书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儿童运用哲学的案例,呼吁成人要接受、保护儿童独立探索的精神;《与儿童对话》记录了其在苏格兰爱丁堡圣玛丽音乐学校与一群8—11岁儿童的哲学对话内容,通过建构特殊的对话氛围,引发儿童不断进行哲学思考;《童年哲学》一书往往被认为是马修斯“儿童哲学”的核心,详细阐述了其儿童哲学的思想,强调成人要与儿童“一起探究哲学本身,发挥哲学的内在魅力,积极探索儿童自己的哲学世界”。此外,马修斯也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开设了《儿童哲学》的课程,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儿童哲学实践所参考的两大主流思想之一。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召开了首届儿童哲学国际会议,决定将儿童哲学纳入该组织的工作议程,以便于协助考察全球哲学教育情况。下面将对国内外部分儿童哲学教育实践进行介绍。
(一)美国儿童哲学教育
作为“儿童哲学”的发源地,李普曼教授的早期哲学教育理念最开始也是在美国进行实践。《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出版后的第二年,李普曼教授在国家人文学科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简称NEH)的资助下,以此为教材,对新泽西州兰德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九周的哲学教学实践。结果证明,相较于普通教材,带有哲理的故事对儿童的吸引力更大、启发性更强,调查数据表明,兰德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实践期间获得了其他学校同年级学生需要27个月才能学到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推论说理能力都相当于同校普通高二年级学生。另外,进行哲学教育之后,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富于探索精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普遍有很大提高。1974年“儿童哲学促进中心”成立之后,不仅为实践提供了统一的儿童哲学教材、辅导用书以及教学模板,还举办了七届儿童哲学师资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儿童哲学专业教师,为儿童哲学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澳大利亚儿童哲学教育
1984年,悉尼的弗伦斯·斯普利特(Laurance Splitter)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举办的李普曼儿童哲学研讨会。回到澳大利亚后,就与同伴一起创立了澳大利亚儿童哲学研究所(Australia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AIPC),开始致力于在澳大利亚开展儿童哲学教育。1988年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ustralia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简称ACER)下设了儿童哲学中心。在此之后,维多利亚等多个州相继启动了儿童哲学课程。
儿童哲学在澳大利亚产生初期,一直处于无组织的零散状态,只有部分学校和教师自发设计哲学课程,而且不论是开设课程的年级还是课程的内容都不一致,儿童哲学教育发展非常缓慢。这种状态持续到20世纪末期,澳大利亚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儿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儿童哲学课程才开始在不同地区中小学校的各个年级广泛开设。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Philosothon比赛,该活动由珀斯的黑尔学校发起,旨在促进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们在比赛中探究哲学和伦理问题,由专业的哲学家们进行评估并排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根据排名获得相应的奖励,学校也会得到相应的荣誉。这一活动对儿童哲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第一届Philosothon比赛成功举办后,不仅被推广到澳大利亚其他各州,还被英国一些学校引进。
(三)法国儿童哲学教育
从启蒙运动开始,法国就与哲学产生了不解之缘,高中哲学课程也一直是其教育的特色之一,“哲学”课程在整个法国教育体系中起着“灵魂塑造与理想国家”的双重职责。不论是法国大革命开启的世俗教育,还是拿破仑时代设立的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现代法国中学前身),都一直保留着哲学教育的内容。19世纪20年代,索邦大学哲学史教授维克多·库赞(Victor Cousin)在任职教育部长期间,下发了在高中阶段必修哲学的规定,并借助会考赋予了哲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哲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库赞将哲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多个概念范畴,并将古代的哲学经典放入这些范畴中,哲学课程按照“论真”“论美”“论善”来组织,并引入作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保证师资力量,库赞一方面积极引入具备高中哲学教师资格的大学哲学课教师和哲学专业的毕业生来高中任教,另一方面为高中哲学教师进行培训以及提供晋升途径。1848年,哲学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法国高中哲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理性、客观地认知自我以及外部环境的能力,并且能用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而课程中长期进行的阅读、讨论与写作的综合训练,为法国培养了一大批视野开阔、敏思善辩、卓于论证的学生。
(四)我国儿童哲学教育
1987年,学者乔寿宁的《美国儿童哲学教育评介》一文开启了我国儿童哲学研究的先河,并由此引发教育界的关注。1997年,中美双方哲学家合作,在云南昆明的铁路局南站小学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儿童哲学培训班”,首次将儿童哲学教育纳入实践。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帮助下,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也开始正式确立并启动“儿童哲学”实验课。目前,我国云南、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多个地区已经有部分学校持续开设了儿童哲学课程,但大多仍属于自发的实验性活动,未得到广泛推广。开设哲学课程的学校大多参照国外已有的课程模式开展,或将哲学独立成课,或与其他课程融合(如语文),或以其他形式开展(如实践课程、拓展课程),积累了最初步的经验,但彼此之间也缺乏合作与交流,所以并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儿童哲学课程教学模式。
2017年6月,我国“首届儿童哲学与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和浙派名师研究中心发起并承办,特邀法国应用哲学院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奥斯卡·博尼菲教授,以及国内儿童哲学界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共同探究儿童哲学的理论和实践感悟。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河南、重庆、广东等十多个地区的教育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校(园)长、教研员以及多家出版社的代表出席该论坛。
目前,儿童哲学成为一门世界上很多中小学校的补充课程,全世界45个国家建立正式的儿童哲学中心共75个。在美国已有6000余所中小学开设儿童哲学,许多学校更是将其设置为常规课程。欧美部分国家开始在大学设置儿童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儿童哲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高校哲学教育
作为知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各国高校对于哲学课程的设置都未有懈怠,高校哲学教育由来已久。目前,世界范围内高校哲学教育课程的分类大致有:哲学专业课程、哲学辅修专业课程、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课程、哲学通识类课程、哲学实践类课程等,各种课程分类下的子内容也随着哲学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哲学发展理念对哲学课程进行设置,以下将对国内外高校哲学教育的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以美国高校为例,很多学校各个学科和专业普遍都要求学生有两门课或更多必修的哲学学分,同一高校中所有的哲学教师都要达到同样的学历标准,并被要求开设低、中、高各层次的哲学课供学生选修。
亚利桑那大学为哲学系专业学生和其他各科系学生常年开设的哲学类课程共有上百门,分为哲学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三类。哲学专业课程和哲学通识类课程之间并非完全隔离,一些中低层次的哲学课不仅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又可以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基础课程。
通识类哲学课程分为三种,每种又有等级之分。第一种包括:正义与美德、心灵,物质与神,科学与探索三门课程;第二种包括:个体哲学研究、个人道德、社会哲学研究、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课程;第三种包括:科学哲学导论、数学基础、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三门课。对于那些对哲学感兴趣,并不满足于通识课程的学生,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哲学辅修课程。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各类哲学辅修要求,完成6门课程共18个学分的学习(包括2门必修课,4门选修课)后,就可获得该类哲学专业辅修学位。对于哲学专业学生,学校按照侧重点不同,将哲学课程分为社会与法律、心理与认知科学、计算机与数学、古典文化、历史、应用哲学、理论科学、自由教育等不同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升学就业取向等因素,合理选择自己学习研究的方向,完成10门课程共30学分即可。
牛津大学的哲学教育则有一套专属的“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传统”。在牛津大学,本科生不可以单独学习哲学专业,必须把哲学与其他专业组合在一起,形成多学科融合学位课程,再分类进行学习,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现代语言、心理学、经济学、神学等。在这些融合课程中,有一部分属于通用专业课程范畴,即所有哲学相关专业学生都可以学习,也有一部分课程教学只对特定哲学课程方向的学生开放,如《中级物理哲学》只有物理和哲学方向的学生才可以学习。在教学方面,牛津大学采用学术演讲、课堂教学与研讨、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个学期,学院会公布演讲的题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将要学习的演讲内容,导师指导课则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讨论其所作论文或作业。每门学位课程有八场演讲、八堂课,并要求学生在听完教授演讲的基础上撰写两三千字的论文。
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哲学教育虽然在课程设置上与美国相差无几,但哲学专业学习的现状却明显有些不尽如人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沈亚生教授曾对其所在学校的三年级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哲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感到不乐观,并认为社会对于哲学专业毕业生的价值评价很低。对于课程设置,多数人也认为不合理,与社会、工作需要相脱节。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在《让哲学成为哲学》一文中也提到这样的现状:“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比,21世纪的中国哲学似乎有些过分沉寂了。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
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也就是伦理政治教育,亦即意识形态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一种单纯的单线传输,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哲学底蕴,但也往往会对哲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节 走进哲学的世界
一、哲学宇宙中闪耀的群星:哲学家及其代表思想
哲学大师是一个哲学流派的灵魂,也是一个哲学流派的核心。他们或是一手创建了这个流派,成为某种学说的创始人;或是一个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将对部分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进行简单介绍。
(一)西方哲学家
1.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Thales)
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水是世界的本原,是古希腊第一个探究万物本原的人。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2.万物都是数——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将哲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列宁曾评价他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间的一种联系”。
3.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Socrates)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哲学新的领域,从“自然哲学”发展到“伦理哲学”,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与学生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雅典科学院的苏格拉底雕像
4.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柏拉图(Plato)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数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主要代表作品有《对话录》《理想国》等。
5.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其代表作《形而上学》为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6.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他从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学术传统,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弗朗西斯·培根
7.我思故我在——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理性进行哲学思考,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融为一体,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之父”,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8.心灵是一块“白板”——约翰·洛克(John Locke)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观念)。其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9.经验沉默了——大卫·休谟(David Hume)
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其是自然的本质,而是长期的习惯和经验导致。被认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及西方哲学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0.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康德(Immanuel Kant)
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结合了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结束了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的转变。其学说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其所著《纯粹理性批判》,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1.完全自我的绝对精神——黑格尔(G.W.F.Hegel)
德国哲学家。他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其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其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他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辩证法,其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
12.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站在人类社会历史总体发展的高度,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13.上帝死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对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对后来的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14.人类行为的理性化——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同,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并由此出发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是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15.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犹太哲学家,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语言哲学等方面,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16.生活世界——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同时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初期提出了一套现象学描述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后期深入到为哲学和科学奠定普遍基础的现象学观念。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萨特这些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7.向死而生——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并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其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以后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18.存在与虚无——萨特(Jean-Paul Sartre)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想像》《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等。
(二)我国古代哲学家
1.道法自然——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代表作《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论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创造并支配天地万物。“道”是万物的本原,即为客观自然规律,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2.仁者爱人——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他虽主张“述而不作”,却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的源头是原始人本主义。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3.人性本善——孟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认为“天”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一书中所表现的关于认识论的理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轻物贵己——杨朱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为我”“贵己”“轻物重生”等观点,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墨学相抗衡。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5.兼爱非攻——墨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并认为需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方能达到“明”知的境界。墨子还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古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古代世界三大逻辑学。
6.无用之用——庄子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并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7.天人之分——荀子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学说,主张以儒学为主,道、墨为辅,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之分”理论,以理性主义眼光重新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治乱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两者毫无内在联系。割断了先秦时期自然与社会之间神秘的联系纽带,突破了长期以来僵固不变的思维模式,具有变革意义。
8.天人感应——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兼采阴阳家、黄老道家的思想,引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于儒学之中,形成天人哲学体系,对社会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9.元气自然——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10.格物致知——朱熹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提出“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是我国古代客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二、哲学其实很有趣:经典哲学命题
(一)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的思想实验。其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盛有某种生命维持液体的缸中。将大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电脑按照程序向大脑传送信息。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至今仍然无解。
(二)薛定谔之猫(Schrodinger's Cat)
“薛定谔之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问题,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和少量放射性物质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在一个小时内,该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衰变并释放毒气,杀死猫。同时也有50%的概率不衰变,猫将存活下来。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所以在盒子被打开前,盒中的猫是既死又活的。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之猫还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薛定谔之猫
(三)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间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虽然完全不会中文,但房间中的人依然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希尔勒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房间外的任何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四)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
“猴子和打字机”实验也被称为“无限猴子定理”,是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波莱尔(Emile Borel)推广的一个设想。其内容是,如果无数的猴子在无数的打字机上随机地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该设想被认为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并且可以在数学上被证明。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该设想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些概念。
(五)伽利略重力实验(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质量的理论,1589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的面做了这个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至今仍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
(六)忒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忒修斯之船”,也称“忒修斯悖论”,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原来的那艘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重新建造一艘新船,那么两艘船中的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七)爱因斯坦的光线(Einstein's Light Beam)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源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形成“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八)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定时炸弹”是一个伦理学的思想实验,多被用于极端情况下,对“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说法的反驳。其内容为:一枚大规模杀伤性的定时炸弹隐藏在你的居住地并即将爆炸,爆炸将会导致半个城市的人伤亡,犯罪嫌疑人已被你羁押,你是否应该使用酷刑审讯以获取情报?这是一个道德上的两难问题。
(九)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空地上的奶牛”是认知论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实验。最初被埃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来到农场,告诉农民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去空地,并看到黑白相间物证实了送奶工的话。过了一会儿,送奶工再次到了那块空地,奶牛躲在树林里,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是否正确?
(十)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该实验是1967年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在其发表的论文《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首次提到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第四节 哲学阅读推荐
哲学书籍卷帙浩繁,其中蕴含着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的伟大思想。下面将按照哲学阅读学习的不同阶段,由浅及深地为读者推荐不同层次的书籍,以期对读者的哲学阅读有所帮助。
一、普及类哲学读物
1.《苏菲的世界》[挪]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美]托马斯·内格尔著,宝树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通过9个让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触及哲学的大多数命题。作者绕过了哲学家的名字和哲学术语,用简短的篇幅和直白的语言,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适合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
《苏菲的世界》
3.《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挪]奎纳尔·希尔贝克、[挪]尼尔斯·吉列尔著,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显现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对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展开讨论。写作风格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4.《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名著。全书采用西方哲学的表达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
5.《哲学的故事》[美]威尔·杜兰特著,蒋剑峰、张程程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书中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史和哲学精髓。
6.《西方哲学简史》[英]伯特兰·罗素著,文利编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书中记述了从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
7.《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哲学故事》文聘元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介绍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从古希腊至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主要哲学家与哲学流派的思想之精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的生平也被收纳其中,对于了解他们的人生以及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8.《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美]杰克·鲍温著,阮航、陈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采用小说的叙述方式介绍哲学各个门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恩的14岁男孩,跟随伊恩的历险,读者会追问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使哲学变得有趣并且易于理解。
9.《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美]凯思林·希金斯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书的目的是引导读者真正进入思考的大门,按照问题而非哲学观点产生的顺序来组织材料,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10.《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美]侯世达著,严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除上面所列书籍外,还有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英]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袁卫的《哲学家的故事》,余碧平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等书籍都可作为该部分补充阅读。
二、入门类哲学读物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从主要哲学家或主要哲学流派的原著中重点选录有代表性的段落,以帮助初学者学习,每一选段力求包括相对完整的思想,并冠以标题,帮助读者思考。上卷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欧哲学的内容,下卷涵盖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到十九世纪俄国哲学的内容。
2.《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扬译注,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借苏格拉底和派拉麦克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展现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的理想国度的蓝图。该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按标准希腊语编辑、翻译的全译本。
3.《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全书是对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性总结,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哲学教科书。它创立了以本体论、四因论、潜能和现实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探讨了哲学对象和研究范围,对一些哲学术语做了释义,分析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家思想等。
4.《第一哲学沉思集》[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笛卡尔运用《谈谈方法》提出的基本原则对上帝、灵魂等形而上学问题做出深入探讨。笛卡尔把自我概念作为他的哲学出发点,从自我出发推论出上帝的存在,继而根据上帝的存在推论出物质的存在。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通过纯粹理性获得确定的知识。
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是全书的导论,第二篇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讨论“美”的问题,第四篇则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这部著作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马斯·曼的哲学思想,甚至影响了存在主义理论。
6.《人类理解论》[英]洛克著,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本书是关于经验论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批评“天赋观念”论;第二卷主要研究作为知识来源的“观念”;第三卷关注的是“话语”,阐述关于“概念”的学说、“名义本质”与“实在本质”学说;第四卷谈“知识与意见”,阐述了洛克的知识论。
7.《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该书用几何学的方法写成,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人天生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本体论、认识论开始,最后得出的最高目标是自由,为人的幸福指明了道路。
8.《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尼采著,钱春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给予的启示,其激昂恣意的散文诗体使本书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地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9.《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黑格尔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黑格尔以“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基础;以“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10.《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首先,书中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其次,指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式;最后,讨论了理性批判应该遵循的原理及其意义。康德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而且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
上面所列主要为西方哲学推荐书目,关于中国哲学部分可以阅读《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宋明理学教程》等书,印度哲学部分可以阅读姚卫群的《印度宗教哲学概论》进行了解和学习。
三、进阶类哲学读物
1.《人类理解研究》[英]休谟著,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本书集中反映了休谟的哲学思想。他把怀疑论观点贯彻到所涉及的一切哲学问题中去,在西方哲学史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独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全书构成了一个怀疑论的理论体系。
2.《心的分析》[英]伯特兰·罗素著,贾可春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本书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书中首次系统阐释了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体现了罗素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全书以心理学为背景,分析了信念、欲望及情感等各类精神现象,并由此重建了一种新的心灵概念,也回答了通常所谓的意识及主观性为何物等问题。
3.《纯粹现象学通论》[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本书是胡塞尔“心学”的主要奠基之作,阐述了通过现象学排除本质认识的障碍,获得先验纯化的自然视野,进入现象学领域的先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对当代哲学影响很大。
4.《存在与时间》[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本书从结构上对人的生存状况做了分析,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并对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等问题。
5.《存在与虚无》[法]让·保罗·萨特著,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本书是萨特就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进行整理形成的作品,该书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结构、特性和规律。法国的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和德国严谨、重思辨的学风截然不同,更带有艺术气息,它们往往十分浪漫和抒情。
6.《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其内容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证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方法是怎样因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7.《疯癫与文明》[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作者全面考察了文艺复兴以后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这部著作的独创性在于把被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史专家完全遗弃的材料重新放置在更高的哲学反思层次上。
8.《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9.《中国现代哲学通论》宋志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从整体的角度把握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将主要内容概括为现代新儒家、中国实证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以各思潮的代表人物与发展趋向为叙述线索,故称“通论”。
10.《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本书以卓越的识见和谨严的思辨,在准确把握哲学元典的基础上,对儒、佛、道等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思想做系统的诠解。全书虽重在讨论传统哲学,但却能以现代哲学的理念与西方哲学在比较中反省、衡量。通过本书,读者能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哲学学习的进阶阶段,需要系统地阅读哲学史著作,并开始全面介入数理、现代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学习,除了上面所列书籍外,可阅读的西方哲学书籍还有罗素《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等。中国哲学部分可阅读《列子》《论衡》《传习录》《近思录》《肇论校释》等经典。
四、高阶类哲学读物
1.《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法]吉尔·德勒兹著,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本书被认为是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主要介绍了他的基本哲学观念和思想方法。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个特定的方面相关,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解释的冲突:解释学文集》[法]保罗·利科著,莫伟民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本书由22篇重要论文组成,内容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存在论等。利科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3.《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本书是海德格尔首次关于存在问题做出的全面尝试,在书中作者追问作为存有之真理和本质现象(即本现)的存有之意义,而且把这种存有或本现思为本有。
4.《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
本书收录了哈贝马斯的十二篇讲稿。它们是对于法国后结构主义激进理性批判的回应,也是对康德之后欧洲哲学主流全面而公允的评估。哈贝马斯追踪了之前的一些历史转折点,通过与诸多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对话,论证了他自己有关后现代话语之适当形式的观点。
5.《自由的深渊》[斯]斯拉沃热·齐泽克著,王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齐泽克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指导下对谢林的手稿《世界时代》进行亲自解读,其核心观点认为,拉康主张象征性的宇宙源自非象征性的驱动力。谢林是德国哲学观念论的最主要代表人,对黑格尔哲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批判方法。
6.《命名与必然性》[美]索尔·克里普克著,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仅有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曾引起西方分析哲学界持续10多年的大论战。
7.《实在论的多副面孔》[美]希拉里·普特南著,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是由四篇演讲稿组成的演讲集。在前两篇演讲稿中,普特南指出了形而上学实在论及其各种熟悉的变种的荒谬和自相矛盾之处,捍卫了内在实在论(也称为实用主义实在论)的观点。后两篇演讲稿中,作者通过关注一些道德印象,论证了伦理学中实用主义实在论的观点,捍卫了道德印象是道德和文化遗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和道德的客观性思想。
8.《哲学和自然之镜》[美]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这是罗蒂迄今为止发表过的唯一一部系统性专著,作者以深厚的分析哲学素养,用分析哲学家熟悉的语言,指出了美国近三十年分析哲学发展的症结所在。
9.《心灵哲学》[美]斯蒂芬·P.斯蒂克、[美]特德·A.沃菲尔德主编,高新民、刘占峰、陈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心灵哲学在当代哲学中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分支领域,本书收录了由一流学者撰写的许多具有特殊使命的篇章,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二元论、情绪、民间心理学、自由意志、个体主义、人格同一性和心身问题,为心灵哲学的核心主题提供了一种最新的审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