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阅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地方文献与文脉传承

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其丰富与否是衡量地域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标尺,甚至可以说地方文献决定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关联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及演变,从起源延续至今,便称之为地域文脉,地方文献在文脉传承中至关重要,其传播关乎地方文脉的存亡绝续。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脉

地域文化又称地方文化、区域文化,是由多个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其产生、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人文地理,1996(1):7-11.地域文化有大有小,假如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亦可以看成与印度文化、埃及文化等相媲美的独立地域文化。而在中国内部,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次级地域文化,如依泰山而濒大海的齐鲁之地在春秋时已发展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创造了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体系,其民风“重礼崇义好学,人情朴厚,山东梆子粗狂刚劲”;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则以“土地肥美、风俗淳朴、民力农桑、人勤稼穑、山川挺秀、多产英奇”为特色;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吴越之地地形平坦、水网交错、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江南园林典雅秀丽,方言细软柔美,其民风“人性柔慧,敏于习文,疏于用武,男务耕桑,女勤蚕织”;位于东北的关东之地“白山黑水”,森林密布,林产富饶,其民风朴实淳厚、直爽豪放,“国语(满语)骑射”独具风格;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的西域之地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丝绸之路沿途古迹众多、民情绚丽,人们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为核心、兼备东西方文化气质的特色文化……各地域之文化从起源延续至今,便称之为“文脉”。

“脉”原指人体内的血管,又引申为脉搏以及类似血管般联通且有条理的事物,或者用来指在空间分布、时间传承上有联系的事物,具有“传承性”和“关联性”特征,人们将“脉”概念引入现实社会生活中,便有了“地脉”“水脉”“商脉”“人脉”“文脉”之称。“文脉”源自语言学范畴,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史学、文学、建筑学、民俗学、城市学等领域中,不同领域对“文脉”的理解不尽相同。文学界认为文脉“是文明进化之历史血脉,表现在历史、传统等形式上并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传承下来”凌文锋.茶马古道与“牵牛花”网络——茶叶与滇藏川的文脉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指出:“(文脉)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命脉,是沧海桑田中以人的灵性和作品打造的高耸入云的文化山脉。”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年第2期《文脉传承与创新》专栏主持人语。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徐俊说:“文脉既是文化传统、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文化承序。”徐俊.文脉传承与古籍整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2):8-10.凌文锋博士指出:“文脉更多的是指文化的脉络,也就是特定区域内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等内容在内的系统人文地理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和空间上的分布,这一特征建立在区域的地脉基础之上,同时又融进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众的社会心理积淀。”凌文锋.茶马古道与“牵牛花”网络——茶叶与滇藏川的文脉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尽管学界对“文脉”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综观各家所言不难发现,“文脉”依存于特定地域(广义而言,某一个国家亦是世界的一个特定区域),是该地域人文质地和精神品格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脉络演变,有地域性、关联性、传承性等特征,既含物质与空间的概念,又具运动与时间的概念。地域文化所体现的“过去——现在——将来”,是不停地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是不停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这便是地域文脉。

二、地方文献与文脉传承

文脉在文化演变中至关重要,“文化生易,是为变易;文化存脉,是为不易”。那么文化如何存脉,即文脉在何处、如何传承?徐俊指出:“(文脉)一是在物质文化遗存中——文化遗产,二是在文字记载中——古代典籍,三是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观念、思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即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日常习而不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三者之中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字记载的古代典籍是最核心、最精髓的,也是最流传有序的传统文化载体,是‘文脉’所系。”徐俊.文脉传承与古籍整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2):8-10.同理,地方文献作为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亦是地域文脉最核心、最精髓、最流传有序的文化载体,即地域文脉所系,而挖掘、整理与研究某一地域之文献,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该地域之文脉。如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3000多年来,其文化是如何演变、传承与发展的?学者依据地方文献及文物遗迹,进行了梳理,指出:泰伯南奔为无锡文脉亮出了尊贤重德的重要底色;汉置县使无锡文脉发展步入正轨;以“书画二圣”为标志,东晋无锡文脉迎来首度辉煌;民本意识在无锡文脉发展中始终居突出地位;读书办学风尚是无锡文脉发展的重要支点;晚明东林党人使无锡再度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实学崛起,开启无锡文脉发展的百年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进入新的纪元,3000多年来的文脉传承体现了无锡地域文化的特色,即尚德崇义是灵魂,经世致用是精要,经济工商是根本。樊锡刚.无锡文脉演变的历史轨迹.江南论坛,2017(4):7-9.

随着社会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地逐渐开展大型地方文献整理工程。如2005年广州市政府将《广州大典》的编纂列为广州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文化工程,至2015年累计出版520册,收录了1911年以前有关广州的著作、广州人的著作和广州出版的丛书等3000多种,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广州历史文化史料著作。陈焕文.历史文献传承与城市文化传播——《广州大典》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图书馆论坛,2013(6):51-55.目前《广州大典》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湖南省在2006年启动《湖湘文库》出版工程,历时11年完成。《湖湘文库》共702册,分甲乙两编,总计近4亿字,从帛书简牍到屈贾辞章,从大儒集钞到通史传记,从书画雕刻到方言楹联,尽显湖湘文化魅力。2011年,浙江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浙江文丛”被列入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工程,至2017年,第一期500册出版面世,包含128位浙江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名家的文集,涵盖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总约1.25亿字。据悉,二期工程正按计划推进,预计用5年时间出版图书300册,并逐步完成浙江经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陆健.“浙江文丛”出版,展现千年浙学文脉.光明日报,2017-03-20.江苏省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作为一项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是江苏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梳理江苏文化发展脉络。该项目于2016年2月4日启动,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编辑出版300册江苏典籍、3000册江苏文库,分为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方志编、史料编、研究编六部分,其成果规模将超过其他省市现已编和在编的任何一部同类著作。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出版,于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推广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之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