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六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讲

一 “五常”“八德”的历史变迁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之大成,在整理阐释六经(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修《易传》)的基础上,创立了仁礼之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

孟子继孔子之业,仁义并举,强调仁政、民本、士君子人格独立。孔子、孟子、荀子及一批儒家学者共同努力,为社会人生提出核心价值观和基本道德准则,形成中华民族重德性、重和谐的文化血脉和内在基因,这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思想有常道与变道之别:“五常”是常道,尽管它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内涵是文明的结晶,具有普适性,数千年传承不息,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变道,是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不适于现代民主法治社会。

在帝制社会瓦解之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废止“三纲”,以“五常”“八德”为滋养,推出“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抨击以“三纲”为代表的旧礼教是应当和必须的。但是文化激进派在“全盘西化”论和“唯科学主义”论支配下,掀起“打倒孔家店”的狂潮,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汉字取消论,不分精华与糟粕,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实行“文化自戕”,停止经典训练,使许多中国人,尤其知识界丧失文化自信,不知道“五常”是常道,不知道“五常”不应该打倒,也打不倒,否则礼仪之邦就要解体了;他们也不知道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载体,汉字如被废除,汉族将会离散,国家将无通行文字,古今将会断裂,害莫大焉。

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化之路,但扭转不了“欧风美雨”的大气候,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受到重创,中国人离孔子儒学渐行渐远,一些人变得重利轻义、重个体轻宗族、重争斗轻和谐,甚至道德滑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得到发扬,但受“贵斗”哲学的影响,批孔仍然在继续,“文化大革命”批孔反儒运动时,传统礼俗一概被视为“旧文化”并遭到横扫,造成大灾难、大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使中国人痛定思痛,意识到要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把抛弃已久却仍然需要传承下去的优秀文化找回来,让它从游魂落实到民众的根基上,使中华精神发扬光大,重建礼仪之邦,用以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至今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共识,也彰显出民族复兴路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至于汉字落后论和取消论,已经偃旗息鼓,汉字展现出维系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巨大纽带功能、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成功跨入信息技术时代,汉字简化也由于诸多弊端而就此止步。

由于道德传统长期受损、市场经济缺乏伦理规范制约、拜金主义盛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歪风邪气的强烈冲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差距拉大,严重阻碍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运行。

痛苦的教训使主流社会认识到,现代社会依然离不开传统美德。一个强盛的现代中国,在成为经济、军事强国的同时必须是文化强国,如此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况且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也需要走向世界,为人类克服各种危机、实现和平可持续发展,提供极有价值的中国智慧。于是,以“五常”“八德”为底色的道德重建工程就严峻地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