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制造业生产有形的实物,是一个“实在”的行业。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制造业通过利用外资,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成长、在竞争中提高,产业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获得提升和增强。模仿和学习的快车道已经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在一些细分领域或者在某些领先企业中已经比肩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成为某些制造业领域的隐形冠军。但模仿和学习的快车道已经不能继续支撑中国制造业继续快速进步,需要新的增长引擎。这个引擎就是深度拥抱IT技术,发展智能制造,用智能改造制造业,促使制造业再次发生变革。
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当属IT行业,硬件性能越来越好,并且价格走低,软件功能越来越多。因此,这也是工业领域拥抱IT技术形成现在的智能制造的基础。而事实上,绝大部分领域缺乏创新、换代缓慢,于是,“实在”的部分拿不出手,就纷纷开始炒概念,毕竟造词比造物容易。计算领域算法创新不足,就从架构及名词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多年前的“分布式计算”现在经过调整以“边缘计算”的形式出现,对应“云计算”的还有“雾计算”。我曾跟同事开玩笑说:“很快会出现霾计算、尘计算”。如果学究式地区分这些名词,可能有一些细分差别,但脱离了用户场景和能够解决的用户问题,脱离了价值,只谈名词称呼,那真的是在“耍流氓”。
智能制造领域也一样,制造工厂的企业主被太多名词包围,甚至被淹没。“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等等;每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词都强调“全价值链”“全景”“端到端”,好像什么都可以囊括。我几个月前在制造业的朋友圈里,甚至看到有国内服务商已经提出“工业互联网2.0”的概念了,大家讲“PaaS”“平台”还没有多长时间呢。几个月前,我们又有了“中台”这个词。业内朋友问我下一个名词会是什么,我开玩笑说:“中台过时了,还会有前台和后台,再不行还有上台和下台。”
针对制造业这么实在的大类行业,还是要回到说实在话、办实在事的轨道上来。“回归价值、价值回归”就是本书的核心主线,通过先提问题,后逐渐解析问题的方式,让制造业的企业高管和制造业服务提供商对当下应该做的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获得一些可借鉴的工具。而这两类人也正是本书的目标读者。
我最初较为深入地接触制造业是在2006年,在青岛一个制造钢构件的公司进行了1个多月暑期实习调研。后来因工作原因先后去了南京的3家电力行业的公司,全面地接触了PCBA、钣金、组装、机加工等制造工艺。进入西门子之后,内部岗位换了3次,工作地点也换了3个不同的城市,从南京到苏州,再到青岛,因此,较为全面地接触了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制造业。这两个省的制造业基本能够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江苏的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山东的家电、化工及重型器械,都是在国内占比大、集中度高、传承较久的省份;江苏多外企、私企、苏南模式的小城镇企业,而山东多央企、国企、混改后的公私合营企业。基于对这两个省制造业的调研和总结而概括出来的内容,相信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还是有一些可借鉴之处的。而且本书中的绝大部分问题来源于我在制造业走访、诊断、做方案时遇到的客户疑惑,以及为同事、同行解答或与其交流的问题。
2019年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