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让智能制造回归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企业之怕——花钱后到底会不会成功

很多制造企业都知道智能制造是未来趋势,也是今后发展的需要。但之所以迟迟不动,几乎都因为这样一种心理:我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看看别人怎么做,能不能收到效果再说。

这种心理可以理解。是否正确,我认为只能说因情况而异:如果企业是通过观望来甄别哪些智能制造的服务商更有能力和责任心实施好某个行业的项目,这种心态是对的。但如果是想等别人都实施好了自己再做而希望风险就一定变小很多,那可能实际情况恰恰不是这样的。

一方面,即使做同一个领域产品的制造企业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即使工艺完全一样,企业里的人员素质、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企业预算等方面可能都不一样。在别人工厂里适用的东西在自己的工厂里未必适用,反之也一样。所以如果实施智能制造,你肯定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另一方面,实施一个智能制造的项目,哪怕是第一期,从立项到实施到小批量试制,再到每个环节应用得比较顺利,至少需要1.5~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制造企业团队人员获取的项目实施和配合经验,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知识和思考的积累,有助于企业向更高层面迈进。如果等别人已经升维思考、品牌升级、质量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声誉之后,自己才亦步亦趋,就已经落在了后面,实施成本上省下的费用很可能弥补不了失去先机造成的损失。

所以,制造企业只要能够挤出一些费用,不妨谨慎但坚持地往智能制造方向投资。至于投资是否一定能有回报,坦率地讲,不一定。

就以十年前就开始风靡的ERP,以及三年前非常火爆的MES为例。ERP的服务商宣称大约70%~80%的项目是成功的,而从用户反馈得到的大致统计结果是,只有不到50%的项目是成功的。而MES的服务商宣称,大约一半的项目是成功的,而从用户反馈得到的大致统计结果是,只有不到30%的项目是成功的。ERP和MES两个领域涉及的项目里,不付尾款甚至只付了首款的项目很普遍,制造企业和服务商互相指责、推诿责任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责任不是单单哪一方的,我们在本书中会逐渐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这些例子能得出一个结论:智能制造,花钱了不一定能成功。那花钱不一定能成功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我想把它比喻成学生的高考,这样比较简单、易懂,也比较形象:除非你有其他的谋生之道(作为某些领域指定的固定供应商),否则高考(智能制造)几乎是你唯一的出路。努力学习(深入地走智能制造之路)不一定能顺利考上大学(成功实现智能制造),那你就不努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