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村居与园林
对于古代园林中的桥常用一面阑干,很多人不解。此实仿自农村者。农村桥农民要挑担经过,如果两面用阑干,妨碍担行,如牵牛过桥,更感难行,因此农村之桥,无阑干则可,有栏亦多一面。后之造园者未明此理,即小桥亦两面高阑干,宛若夹弄,这未免“数典忘祖”了。至于小流架板桥,清溪点步石,稍阔之河,曲桥几折,皆委婉多姿,尤其是在山映斜阳、天连芳草、渔舟唱晚之际,人行桥上,极为动人。
水边之亭,缀以小径,其西北必植高树,作蔽阳之用,而高低掩映,倒影参错,所谓“水边安亭”“径欲曲”者,于此得之。至于曲岸回沙,野塘小坡,别具野趣,更为造园家蓝本所自。苏州拙政园原多逸趣,今则尽砌石岸,顿异前观。造园家不熟悉农村景物,必导致伧俗如暴发户。今更有以“马赛克”贴池间者,无异游泳池了。
一面阑干的桥
农村建筑妙在地形有高低,景物有疏密,建筑有层次,树木有远近,色彩有深浅,黑白有对比(江南粉墙黑瓦)等,千万村居无一处相雷同,舟行也好,车行也好,十分亲切,观之不尽,我在旅途中,它予我以最大的愉快与安慰。这些景物中有建筑,有了建筑必有生活,有生活必有人,人与景联系起来,所谓情景交融。我国古代园林,大部分模拟自农村景物,而又不是纯仿大自然,所以建筑物占主要地位。造园工人又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体会,便形成可坐可留、可游可看、可听可想、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它紧紧地与人结合了起来。
摘自《村居与园林》《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1958年版)